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年產值超500億,這個城市拿捏了全球釣魚佬,歡迎閲讀。
" 十個男人九個釣,還有一個時候未到。"
據中國釣魚協會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大約有 1.4 億釣魚人群,其中 18 歲以下的釣魚愛好者占了總數的 12%,18 歲至 24 歲占 10%,45 歲以上占 32%,25 歲至 44 歲則扛起了釣魚大旗,占比 46%。釣魚,正 " 圍攻 " 各個年齡層。
浩浩湯湯釣魚大軍的身後,是山東威海釣具制霸全球的榮耀路。
作為全球漁具最大生產基地,威海一度富有 " 中國釣具之都 " 的美譽,這裏有 4000 多家漁具生產及貿易企業,承包了世界上近半數的釣具。可以説,全球約 80% 的釣具都由中國企業生產 , 而中國市場的一半以上都是 " 威海制造 "。
威海,一個拿捏住全球釣魚人的地方。
一、釣具產業轉移潮,威海順勢崛起
20 世紀 80 年代,日韓勞動力成本上漲,全球第三次釣具產業轉移随之拉開序幕。
彼時,有兩位來自日本的外貿商帶着一根玻璃纖維釣魚竿來到中國,以期在國内找到能生產這種魚竿的企業,降低成本壓力。可惜,中國盡管有 "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的千年垂釣史,但在玻璃纖維釣魚竿制造上卻是一片空白,甚至沒有現代化、工業化的漁具,基本一根自制竹竿就能草草應付了事。
因此,在國内輾轉多處,兩人也沒能找到理想的工廠。
圖源:Pixabay
心灰意冷之際,他們來到了威海。
作為當時國内輕工業較發達的地區,威海已經能制作出塑料地板、速溶咖啡杯、人造革等大量塑料制品,且產量能夠供應給全國。也正因如此,外商才願意幾經輾轉,從青島到煙台,再來到威海。
好在,有輕工業基礎作支撐,威海塑料一廠在花費一年時間後便成功制出了魚竿仿制品。雖然產品尚且粗糙,但總算滿足了日本商家的需求。之後,在日本釣魚竿行業技術專家指導下,威海魚竿制作也愈發精細化、工藝化,并建立了自有品牌。
等到 1985 年,威海塑料一廠甚至把釣魚竿生產單獨剝離出來,成立了威海塑料漁具廠(環球漁具公司前身),并由此開啓了威海魚竿制霸全球之路,一度威脅到韓國魚竿產業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末,在對口幫扶政策實施下,威海塑料漁具廠培養了大批 " 徒子徒孫 ",其中就包括現下出名的光威漁具。
起初,光威漁具主要給環球漁具代工制作玻璃纖維布,直至後來才自己搞生產,造魚竿。1997 年,光威年產魚竿達到 1000 萬套,超越環球漁具成為全球最大的釣具生產企業。
光威漁具只是個例,但大批漁具生產企業出現,市場競争加劇自然不可避免,最終也難免陷入價格戰。尤其在九十年代以後,随着出口貿易業務加大,這場價格戰甚至還延續到和韓國漁具的價格血拼中。而在勞動力成本一環上,後者對比中國生產企業缺乏先天的優勢,最終也因此被取代。威海漁具開始在全球扮演重要角色。
時至今日,威海漁具企業已達 4500 家以上,年產值超過 500 億元人民币。歷經 40 年的產業歷練,漁具產業也逐步發展成為威海的一張工業名片,打造了竿、輪、環、餌齊全,集生產研發銷售、會展貿易、體育賽事等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
而在無數釣魚人心中,威海釣具也成為了神明一樣的存在。
二、一家魚竿企業,造出 " 國之重器 "
威海釣具之 " 神 ",不在數量而在技術。
按材質劃分,釣魚竿大致可分為玻璃纖維竿和碳素竿兩種。不過,由于玻璃纖維竿分量較重,因此碳素竿在市面上更受消費者歡迎。
圖源:Pixabay
而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碳素竿,其制作過程卻大有竅門,甚至藏着國之重器——碳纖維。
據了解,碳素竿由碳纖維制成,作為高性能合成纖維,一根碳纖維只有頭發絲十分之一粗,但拉伸強度可以達到鋼的 7-9 倍,而重量卻僅僅是鋼的四分之一,被廣泛應用在衞星、火箭、航天等高科技領網域。
如此 " 黑色黃金 ",國家自然加大力度研究開發。六十年代,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李人元設立了聚丙烯腈基碳纖維課題,展開基礎研究工作,由此拉開了中國碳纖維研究的序幕。
不過,由于國外技術封鎖等多重阻撓,中國碳纖維技術在早期并未取得太大進展。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僅有少量碳纖維作為燒蝕材料供貨,而國防軍工所需的高性能碳纖維,則基本全部依賴進口,這就造成國内碳纖維一度遭遇卡脖子的難題。
一方面,國外對中國碳纖維進口有着嚴格的限制,不允許将這些設備用于中國生產軍用物資和武器,另一方面,上遊碳纖維生產廠家在供應上也是傲慢至極," 通知性漲價,賞賜性供給 " 時有發生,導致下遊廠家苦不堪言,即使是普通民用生產也不例外。
以釣魚竿生產為例,初期國内釣魚竿廠商雖然能夠給日本代工制造碳纖維魚竿,但關于碳纖維的進口數量、用途等均需詳細記載,唯恐有半點流失。
圖源:Pixabay
誰也不曾想到,這個困擾了中國幾十年的問題,最後被威海一家釣魚竿生產企業解決了。它就是光威漁具。
1998 年,深受原材料卡脖子之苦已久後,光威集團創始人陳光威提出了 " 跳出院牆、圍着院牆轉 " 的戰略,将業務往釣魚竿產業鏈上遊延伸,并引進了國内首條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投產後,大獲成功,但主原料碳纖維仍然依賴進口。
恰逢 2001 年國家科技部啓動研發碳纖維項目,一心想為國效力的陳光威也投入到碳纖維研發中,甚至不惜花光自己多年積蓄和抵押房子。
所幸,在第二年,光威研發就初見成效,不僅自己生產出了碳纖維原絲,還是參與測評的 6 家部門中,唯一一家能夠達到日本 T300 級產品指标的樣品。
如今,光威的碳纖維絲已然能夠達到量產,不僅能滿足自家公司,還能滿足國内其他漁具企業需要,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威海甚至中國漁具產業的發展。
三、新一輪 " 攪局者 "?
見識過大風大浪,威海漁具廠家們或許也沒想到會出現新的 " 攪局者 " ——滄州魚竿。
這幾年,憑借着拼多多和不斷下沉的淘寶京東迅猛發展,滄州魚竿以更低廉的價格進入市場,分走了大批消費群體。
據河北新聞網報道,在滄州西部河間、獻縣、肅寧三縣(市)交匯處的魚竿漁具產業已成為滄州市核心產業集群,產品占到國内中低端市場份額的 70% 以上。而細究滄州魚竿崛起的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
第一,以低成本作主力,憑借低價占據優勢。
首先是人工成本上,河北勞動力成本更低。據青年橫财發展會報道,河北的人工一天大概只需要百來塊,能工作十個小時,而威海的漁具工廠則大多已發展成熟,人工成本更高,且節假日還要休息。
其次是原料采購成本上,早期的時候,由于河北并不具備自己生產碳纖維布的工藝水準,因此全部都是使用威海或者山東德州的碳纖維布,然而最近兩年,河北開始大批量出現了一些復合标準的碳纖維布,這也使得魚竿生產成本下降了很多。
第二,找準目标用户,抓住主要人群。
這兩年,釣魚熱潮升温,大批嘗鮮者開始加入到釣魚熱潮中。然而對于新手來説,他們可能不會像老道的釣友一樣了解并認準威海釣具,因此在產品挑選上也更願意抱着嘗試心态,比起強調專業、質量的威海釣具,或許更樂意買一根便宜的滄州魚竿來試水。
而後崛起的滄州魚竿瞄準的正是這類人群。
不過,長期來看,以低端便宜為主打的滄州魚竿顯然對威海釣具威脅不大。畢竟,消費者看重的是性價比而非單純的低價,且對釣魚這項活動來説,往往入坑愈久,越對釣具有更高的要求。
到最後,威海釣具只會 " 收割 " 大批大批的新消費者。
* 以上圖片已注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參考資料:《日美的強勢壟斷,竟被中國一個做魚竿的老頭成功破防!》
《山東威海:一根釣魚竿的制霸全球之路》
《為啥釣魚佬如此痴迷威海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