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風機殺死瀕危動物,法國首次下令關閉風電場,歡迎閲讀。
風力發電的陰暗面:當無數只飛鳥死于葉片之下。
文 | 呂雅寧
編輯 | 蘇建勳
當風電場變成動物們的 " 葬身之地 ",法國首次勒令關閉一座風電場。
12 月初,法國南部城市尼姆的上訴法院下令拆除一座風電場,原因是風場内的七台風機已經導致上千只鳥類和蝙蝠死亡。
近三年來,這座風電場因為破壞生态的問題,持續收到來自當地居民和環保人士的法律訴訟。今年一月,人們更是在風機周圍發現一具被葉片絞殺的金雕屍體,這也是瀕危物種之一,再次将這一矛盾激化。
這座風電場的開發商是德國能源公司 Energies Renouvelables du Languedoc-Valeco 。根據法院要求,開發商企業需要在 15 個月内拆除風場并恢復原址,如果不遵守拆除令,企業将被處以每日 3000 歐元的罰款。
風電作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全球範圍内蓬勃發展。但是,高大的風力發電機與高速運轉的葉片,其實會對當地生物帶來負面影響,特别是對于鳥類、蝙蝠等飛行動物來説,構成致命威脅。
一邊是需要發展的清潔能源,一邊是需要保護的物種,魚和熊掌能否兼得?如何采取科學合理的辦法,平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
風機為何成為 " 大型食肉動物 "?
通常來講,風資源條件優異的地方,多以草原牧區、山區、高原地帶和沿海島嶼等地形特征為主。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由于這些地方遠離城市,人煙稀少,同樣也是很多野生生物的栖居地。
這就造成一個問題:适合風資源開發的區網域,往往也與生物多樣性密集區網域相重疊。
無論是陸上風電,還是海上風電,都會對當地野生動物的生存、遷徙產生一定影響,從而進一步影響到生态系統安全。
我們都有過這種體驗,當某種物體移動地非常快時,肉眼看上去就十分模糊,難以辨别真實輪廓,這種現象在學術研究中被稱為" 運動視覺模糊(motion blur)"。
這種現象也會發生在鳥類身上,讓它們更加難以辨别高速運轉中的風機葉片,尤其是葉片尖端部分變得很不明顯,極易產生撞擊事件。
高速運轉的風機。圖源:視覺中國
特别是對于體型較大、繁殖速度較慢的鳥類——如秃鷹、鸨、松雞、鹳、鶴、鷹和天鵝等某些水鳥,受到風力發電機、電線碰撞的影響會更加嚴重。
有專家曾在草原風電場區網域展開調研,由于遷徙鳥類受到風機影響,當地捕捉鼠類的猛禽數量減少,導致當地鼠患問題增加,田鼠沒有了天敵,就使得草場遭到嚴重破壞,這就是拓展到整個生物系統的影響。
有些鳥類也許沒有當場死在風機葉片下,但極有可能因為避讓葉片,消耗大量體力而亡。
" 科學家通過分析遷徙候鳥的衞星跟蹤數據,發現候鳥因為受到風電機組的阻礙,會在遷徙過程中不停地折返,這個過程中會對候鳥造成很大的能量消耗,可能導致其在遷徙途中因體力不支而死去。" 自然之友法律與政策倡導部總監何藝妮向 36 碳表示。
何藝妮談到,尤其對于海上風電來説,由于項目一般位于海上,被擊中的鳥類掉入海中後就很難再被找到,這給評估海上風電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造成諸多挑戰。
一只被風機擊落的鶴。圖源:World Council for Nature
還有一類極易受到影響的動物是蝙蝠。
蝙蝠憑借超聲波來判斷方位,但是因為風機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噪音問題,極易幹擾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極易讓它們在飛行過程中迷失方向。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風機轉動產生的氣壓差更會影響蝙蝠的正常呼吸。
轉動的風機葉片會產生尾流效應,從而讓風電場内的空氣流動產生波動,即氣壓差。當蝙蝠在被擾動的空氣中穿行而過時,會經歷快速的壓力變化,這很容易對蝙蝠造成内傷,例如因肺部爆炸而死亡。
今年 5 月 17 日,加拿大瀕危野生動物狀況委員會就建議聯邦政府将北美冰蝠、銀發蝙蝠和東紅蝙蝠三種蝙蝠物種列為瀕危物種,原因包括 " 風力發電機的致死率或将成為最主要的生存威脅。"
不僅是噪音、撞擊問題,很多影響還不限于此,如果風電場占據了野生動物們的築巢地,這些動物只能另尋住處,從而影響到它們的正常繁殖。
數據、制度、技術,一個都不能少
" 出現這種矛盾情況,并不一定是相關方不願保護。很多時候是信息差的問題,因為目前大部分區網域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數據十分缺乏。" 何藝妮告訴 36 碳。
談及保護生物多樣性,數據搜集與評估工作是基礎,其中包含生物多樣性現狀、發現威脅和風險,并基于數據制定保護策略,但這項工作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精力成本。
" 以水鳥遷徙為例,分為春遷和秋遷,那就意味着至少要投入一年的時間做影響評估,甚至一年的數據也不一定能弄清楚,因此很難短時間内得到一個相對客觀、科學的結論。" 何藝妮説。
但現實問題是,往往深入的評估工作還沒有做完,很多項目就已經大幹快上地開工了。
完善風電項目審批制度也很重要,需要做好多方利益平衡的工作。我國近年持續在推行生态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很多省份已經明确新建風光設施需要避讓生态保護紅線,生态紅線内的已有風光項目嚴禁擴大範圍和規模,或者拆除整改等。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教授陳海嵩告訴 36 碳,發展可再生能源和保護生物多樣性都十分重要,二者均屬于 " 正向利益 ",不可能放棄二者中的任何一個。雙方矛盾根源是在 " 用地 " 問題上,也就是和國土空間用地規劃體系有關。
" 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最終都要落地,那麼用地是怎麼批下來的?有沒有對生态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考慮?如何既做到滿足發展新能源的需要,又能夠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特别是生态空間用途管制的要求?這其實涉及到不同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問題。 " 陳海嵩説。
根據項目建設流程,風電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簡稱 " 環評 ")是項目投建前的必要工作之一。
陳海嵩談到,目前風電項目環評工作仍有亟待完善之處,目前的環評内容在污染物排放方面比較成熟,而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相對薄弱,多方面的因素考慮不夠充分,未來對于生态影響這部分的評價内容需要進一步完善。
不過,保護生物并不意味着放棄發展風電,從企業技術手段來看,行業内已有不少創新實踐出現,以更好地協調二者利益。
為了監測生物數據,常見舉措有在風機上安裝紅外線探測器、雷達系統等,可以監測到鳥類大小、飛行速度、方向路線等。當鳥類接近風機時,系統會自動感知,并且停止葉片旋轉,從而避免碰撞事件的發生。
當然,還有很多小眾的創新舉措,例如改變風機葉片的顏色。
常見的風機葉片都是白色的,因為這不僅可以提升風機可見度,方便高空飛機識别,還能讓風機更好地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但是,白色葉片會給鳥類飛行造成困擾。一些科學家提出把風機的其中一支葉片塗成黑色的做法,從而減少 " 運動視覺模糊 " 的影響,讓鳥類更容易看到葉片。
挪威自然研究所 ( NINA ) 就曾做過一份研究:在位于挪威斯莫拉市的一座風電場中,研究人員對八台風機中的四台進行葉片改造,将每台風機三支葉片中的其中一支塗成黑色。經過十餘年的監測,研究發現把風力渦輪機葉片塗成黑色可減少 70% 的鳥撞事件。
瑞典斯莫拉風電場,風機葉片被部分上黑色。圖源:NINA
何藝妮也談到,對于這類技術防範措施,目前法律上還沒有強制要求,因此企業安裝這類設備還是屬于額外成本,這也限制了這類技術推廣的規模,未來還需要政府、行業協會、環保組織等各方共同推動,從環保意識到制度層面,推動更多企業開展這項工作。
提及可再生能源,大家都會将其視作是解決環境問題的 " 三好學生 "。在綠色轉型的大趨勢下,可再生能源的部署速度只會更快。
但如果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過程中,忽視了保護生物多樣性,那麼二者的矛盾将會更加激化,這更與可持續發展的初衷相背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