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誰的話也不用聽,就相信自己,歡迎閲讀。
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在自我療愈。
張春表示,近兩年的來訪者出現了一種新态勢,即家庭來訪的類型中有很多成年女兒和媽媽。我去請教同行們,他們都説這種類型的家庭來訪是之前沒有的,過去的家庭來訪多是伴侶,或者父母帶着就讀中小學的子女來訪。
成年母女一同做咨詢的來訪者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即她們都有對話的意願。過去在母女關系中,成年女兒和母親的關系往往只有三種選擇——放棄溝通、斷親、争執和忍讓,而心理咨詢給她們提供了第四條途徑,即 " 我們 " 一起在第三人面前,開誠布公地通過交流尋找解決之道。
拒絕 PUA、告别 NPD (自戀型人格障礙)、和有回避型依戀人格的人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 …… 年輕人對于世界的感受,似乎正從外部轉向自身。這是一個越來越注重個人快樂與否、逐漸減少精神内耗的時代。
在人們熱衷于 " 重養自己 " 和 " 個人療愈 " 的當下,我們和作家、心理咨詢師張春聊了聊相關話題。
《新周刊》:這兩年出現了很多與心理健康有關的熱詞,比如 PUA、NPD 等。你有印象比較深的與心理有關的話題,或者長期關注的心理話題嗎?你又如何看待這種心理話題熱度相對較高的現象?
張春:心理話題是我一直在關注的,但我并沒有特意去關注 PUA、NPD,我和普通網民一樣,是被大數據圈進去的一部分,之所以看到這些話題,是因為它們本身的熱度較高。但有一個前提就是 "(信息)繭房 " —— PUA、NPD 都是在信息繭房裏出現的,是被媒體或者深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的人推出來的。
(圖 /《小歡喜》)
這些熱搜讓我想起自己經常向别人説起的一個例子—— " 北京下雪了 "。作為在廈門生活的人,我每年都會被動關注到北京下雪這件事。為什麼呢?因為我在北京有很多朋友,他們會在朋友圈發布北京下雪的動态。此外,北京作為首都有其自身特殊性,人們對它的關注自然會超過保定、呼倫貝爾等城市。
那回到問題本身,當我和我的媽媽、舅舅、叔叔等人説起 PUA、NPD 等心理話題時,我相信他們一點都不關注。由此可見,這些話題仍存在(信息)繭房之中,之所以被人們關注到,很可能是因為其和 " 北京下雪了 " 一樣自帶熱度,或者是因為注意到這些事情的人本身就有話語權。至于他們的話語權有多大,就很難説了。
只不過,與更早流行的心理熱詞,比如拖延症、手機依賴症、選擇困難症等相較,2024 年流行的心理熱詞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更多地指向别人、責怪别人,而很少自我譴責。
《新周刊》:在概念廣為傳播的今天,人們可能會盲目地認為自己被 PUA,或者遇到了 NPD。你如何看待這種 " 自我診斷 "?
張春:我覺得人們之所以熱衷于為自己和他人下定義,是因為人們想要作出改變。當一個人形容伴侶為 NPD 時,其背後傳遞的信息可能是想要離開對方,想要理直氣壯地讨厭對方。這種命名式診斷,歸根結底是一種失權的表現,是診斷者為了讓一切行為名正言順而做出的選擇。
同理,當一個人在網上説自己是抑郁症患者,背後透露的信息也是在為他的一些言行或者説情感表達賦予權利。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知道休息是人之常情,但對很多人來説,如果沒有生病,就沒有資格休息。因此當專業醫生給出診斷後,抑郁症患者就獲得了支持,使得旁人沒有理由阻止自己休息,其背後傳遞的仍是一種失權現象。
《新周刊》:" 重養自己 " 正逐漸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自我療愈的第一步。你是否接觸過相關來訪案例?在你看來,自我療愈有沒有明顯的過程和通俗适用的方式?
張春: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自我療愈,他們的出發點一定是因為内心存在不滿,想要作出改變。在這一過程中,即使有些個體看上去不滿且沒有作出改變,他們的心情和狀态也一定會改變,因為他們正在适應這種不滿。所以你説自我療愈會不會有這種過程,當然會有,人只要不滿就會改變,保持不變也是一種改變。
(圖 /《風犬少年的天空》)
對每個個體而言,給出人皆适用的療愈方法并不現實,要根據來訪者的條件、當下的狀态作出判斷。我覺得沒有統一的答案,我也相信每一個自我療愈的年輕人,一定在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治愈個人。
《新周刊》:在你接待的來訪者中,大家咨詢的問題或者關注的話題會更傾向哪方面,以生活為主,還是工作,抑或情感?人們關注的話題或者來訪者的類型有沒有發生變化?
張春:我覺得不管是談工作還是談生活、情感,歸根到底是人際關系的問題。只不過近兩年的來訪者出現了一種新态勢,即家庭來訪的類型中有很多成年女兒和媽媽。我去請教同行們,他們都説這種類型的家庭來訪是之前沒有的,過去的家庭來訪多是伴侶,或者父母帶着就讀中小學的子女來訪。
成年母女一同做咨詢的來訪者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即她們都有對話的意願。過去在母女關系中,成年女兒和母親的關系往往只有三種選擇——放棄溝通、斷親、争執和忍讓,而心理咨詢給她們提供了第四條途徑,即 " 我們 " 一起在第三人面前,開誠布公地通過交流尋找解決之道。
《新周刊》:2024 年是女性為自己發聲的一年,電影《墜落的審判》《出走的決心》《好東西》等均展現了女性對男權社會思維模式的颠覆。在你看來,女性的覺醒,将如何影響男女關系以及家庭關系?
張春:我在工作中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即女性對于不婚原因的歸納發生了明顯變化。在女性話題不多的年代裏,一個女孩如果不婚,她很可能将原因歸納為自己有問題,周邊人反饋的聲音也多是 " 你要求太高了 "" 你要改改自己的脾氣 " 等,但在當下,當一個女孩相親 100 次還沒有對象時,她有機會聽到 " 這 100 個人都不行 " 這類支持性的話語。
(圖 /《好東西》)
與後者相較,生活在前一種輿論環境裏的女性更容易結婚,因為改變自己要比改變他人更容易。随着女性話題讨論熱度的上升,也許某一天會出現女孩覺得自身沒有問題,而男生開始改變的情況,在這一背景下,結婚率也許會有所增長。
《新周刊》:如果讓你對當下的年輕人説一句話,你想説什麼?
張春:任何規則、任何科學和任何詞語,如果你覺得不對勁,那就先置之不理,誰的話也别聽,先按照自己的步驟走着。你要做的,就是相信你自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簡墨,編輯:宋爽 ,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