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谁的话也不用听,就相信自己,欢迎阅读。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自我疗愈。
张春表示,近两年的来访者出现了一种新态势,即家庭来访的类型中有很多成年女儿和妈妈。我去请教同行们,他们都说这种类型的家庭来访是之前没有的,过去的家庭来访多是伴侣,或者父母带着就读中小学的子女来访。
成年母女一同做咨询的来访者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她们都有对话的意愿。过去在母女关系中,成年女儿和母亲的关系往往只有三种选择——放弃沟通、断亲、争执和忍让,而心理咨询给她们提供了第四条途径,即 " 我们 " 一起在第三人面前,开诚布公地通过交流寻找解决之道。
拒绝 PUA、告别 NPD (自恋型人格障碍)、和有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 …… 年轻人对于世界的感受,似乎正从外部转向自身。这是一个越来越注重个人快乐与否、逐渐减少精神内耗的时代。
在人们热衷于 " 重养自己 " 和 " 个人疗愈 " 的当下,我们和作家、心理咨询师张春聊了聊相关话题。
《新周刊》:这两年出现了很多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热词,比如 PUA、NPD 等。你有印象比较深的与心理有关的话题,或者长期关注的心理话题吗?你又如何看待这种心理话题热度相对较高的现象?
张春:心理话题是我一直在关注的,但我并没有特意去关注 PUA、NPD,我和普通网民一样,是被大数据圈进去的一部分,之所以看到这些话题,是因为它们本身的热度较高。但有一个前提就是 "(信息)茧房 " —— PUA、NPD 都是在信息茧房里出现的,是被媒体或者深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人推出来的。
(图 /《小欢喜》)
这些热搜让我想起自己经常向别人说起的一个例子—— " 北京下雪了 "。作为在厦门生活的人,我每年都会被动关注到北京下雪这件事。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北京有很多朋友,他们会在朋友圈发布北京下雪的动态。此外,北京作为首都有其自身特殊性,人们对它的关注自然会超过保定、呼伦贝尔等城市。
那回到问题本身,当我和我的妈妈、舅舅、叔叔等人说起 PUA、NPD 等心理话题时,我相信他们一点都不关注。由此可见,这些话题仍存在(信息)茧房之中,之所以被人们关注到,很可能是因为其和 " 北京下雪了 " 一样自带热度,或者是因为注意到这些事情的人本身就有话语权。至于他们的话语权有多大,就很难说了。
只不过,与更早流行的心理热词,比如拖延症、手机依赖症、选择困难症等相较,2024 年流行的心理热词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更多地指向别人、责怪别人,而很少自我谴责。
《新周刊》:在概念广为传播的今天,人们可能会盲目地认为自己被 PUA,或者遇到了 NPD。你如何看待这种 " 自我诊断 "?
张春:我觉得人们之所以热衷于为自己和他人下定义,是因为人们想要作出改变。当一个人形容伴侣为 NPD 时,其背后传递的信息可能是想要离开对方,想要理直气壮地讨厌对方。这种命名式诊断,归根结底是一种失权的表现,是诊断者为了让一切行为名正言顺而做出的选择。
同理,当一个人在网上说自己是抑郁症患者,背后透露的信息也是在为他的一些言行或者说情感表达赋予权利。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休息是人之常情,但对很多人来说,如果没有生病,就没有资格休息。因此当专业医生给出诊断后,抑郁症患者就获得了支持,使得旁人没有理由阻止自己休息,其背后传递的仍是一种失权现象。
《新周刊》:" 重养自己 " 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自我疗愈的第一步。你是否接触过相关来访案例?在你看来,自我疗愈有没有明显的过程和通俗适用的方式?
张春: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自我疗愈,他们的出发点一定是因为内心存在不满,想要作出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即使有些个体看上去不满且没有作出改变,他们的心情和状态也一定会改变,因为他们正在适应这种不满。所以你说自我疗愈会不会有这种过程,当然会有,人只要不满就会改变,保持不变也是一种改变。
(图 /《风犬少年的天空》)
对每个个体而言,给出人皆适用的疗愈方法并不现实,要根据来访者的条件、当下的状态作出判断。我觉得没有统一的答案,我也相信每一个自我疗愈的年轻人,一定在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治愈个人。
《新周刊》:在你接待的来访者中,大家咨询的问题或者关注的话题会更倾向哪方面,以生活为主,还是工作,抑或情感?人们关注的话题或者来访者的类型有没有发生变化?
张春:我觉得不管是谈工作还是谈生活、情感,归根到底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只不过近两年的来访者出现了一种新态势,即家庭来访的类型中有很多成年女儿和妈妈。我去请教同行们,他们都说这种类型的家庭来访是之前没有的,过去的家庭来访多是伴侣,或者父母带着就读中小学的子女来访。
成年母女一同做咨询的来访者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她们都有对话的意愿。过去在母女关系中,成年女儿和母亲的关系往往只有三种选择——放弃沟通、断亲、争执和忍让,而心理咨询给她们提供了第四条途径,即 " 我们 " 一起在第三人面前,开诚布公地通过交流寻找解决之道。
《新周刊》:2024 年是女性为自己发声的一年,电影《坠落的审判》《出走的决心》《好东西》等均展现了女性对男权社会思维模式的颠覆。在你看来,女性的觉醒,将如何影响男女关系以及家庭关系?
张春:我在工作中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即女性对于不婚原因的归纳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女性话题不多的年代里,一个女孩如果不婚,她很可能将原因归纳为自己有问题,周边人反馈的声音也多是 " 你要求太高了 "" 你要改改自己的脾气 " 等,但在当下,当一个女孩相亲 100 次还没有对象时,她有机会听到 " 这 100 个人都不行 " 这类支持性的话语。
(图 /《好东西》)
与后者相较,生活在前一种舆论环境里的女性更容易结婚,因为改变自己要比改变他人更容易。随着女性话题讨论热度的上升,也许某一天会出现女孩觉得自身没有问题,而男生开始改变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结婚率也许会有所增长。
《新周刊》:如果让你对当下的年轻人说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张春:任何规则、任何科学和任何词语,如果你觉得不对劲,那就先置之不理,谁的话也别听,先按照自己的步骤走着。你要做的,就是相信你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新周刊 "(ID:new-weekly),作者:简墨,编辑:宋爽 ,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