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預制菜市場,迎來一條“鲶魚”,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價值星球 Planet,作者 | 歸去來,編輯 | 唐飛
預制菜領網域又迎來新巨頭。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國際糖果巨頭瑪氏(Mars)已籤署協定,收購一家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預制菜企業 Kevin's Natural Foods(以下簡稱 "Kevin's"),計劃将其作為為瑪氏食品與營養業務下一個獨立業務來運營,該項收購預估在今年 Q3 完成。
資料顯示,成立于 2019 年的 Kevin's 主營業務為預制菜,旗下預制菜包括各類雞肉、牛肉主菜,以及意面、各類調味品等,并以不含精制糖、麸質、激素和抗生素等健康理念為產品賣點。有知情人士透露,瑪氏此次的收購,後續市場将主要放在美國,但不排除未來也會在中國預制菜市場上發力。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瑪氏首次入局預制菜。據相關媒體報道,瑪氏的食品與營養部門旗下已擁有印度預制菜品牌 Tasty Bite。目前在瑪氏的官方公眾号内,瑪氏已以将 Tasty Bite 稱為天然素食品牌。
結合瑪氏收購企業的特點來看,除看重企業的高增長潛力外,更多的看重該企業所處賽道未來長期的增長空間。同時,Kevin's 和 Tasty Bite 兩個企業相似點在于,均是主打健康、營養型預制菜。從中不難看出,未來瑪氏想要押寶預制菜的方向。
按照中金公司的預測,2021 年到 2026 年我國預制菜市場将以年復合增長率 19.7% 的速度穩定增長,2026 年市場規模或将達到 7691 億元。在龐大的市場規模下,在中國已有諸多布局的瑪氏是否會考慮将預制菜引入中國,又是否能在中國市場上淘金呢?
圖源:中金公司
美國預制菜勝在标準化程度高
Kevin's 負責人曾在相關報道中透露,早在其成立的第一個季度内,銷售額就已達到 450 萬美元(約合人民币 3220 萬元)。瑪氏方面也透露,自 Kevin's 成立以來,一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目前零售網點已包括 17000 多個。基于此,瑪氏對 Kevin's 的估值接近 8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58 億元)。
除 Kevin's 外,美國另一預制菜巨頭 Sysco 成長也極其迅速。
成立于 1969 年的 Sysco,當年銷售額就突破 1.15 億美元,第二年在紐交所順利上市。此後幾十年的時間裏面,公司通過研發更多預制菜菜品、搭建更為完善的銷售網絡、冷鏈建設等措施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食品分銷商,2020 年 Sysco 在美國預制菜的市場份額已達到 16%。
Kevin's 和 Sysco 保持高增長的背後,本質上離不開美國預制菜行業產業鏈的高度标準化。
從下遊需求側來看,自 20 世紀 50 年代肯德基、漢堡王等連鎖快餐店成為主流模式後,美國餐飲行業的連鎖化率不斷提升,這也成了美國預制菜發展的助推器。
圖源:國海證券
首先,因餐飲行業為典型的人力資源密集型行業,從前廳的收銀、服務員,到後廚的配菜、廚師等等,對人力的要求都很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美國人在 2010 年至 2020 年間工資上漲 27%,平均年薪從 44410 美元上漲到 56310 美元。顯然,在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面前,預制菜能更好的幫企業降低成本。
其次,連鎖化率提升在倒逼企業食材标準化的同時,也要求企業必須要接入更為完整的供應鏈體系,這就讓預制菜企業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在與相關企業的合作過程中也錘煉出更為完善的服務體系。
最後,相較于其他國家,美國相關機構對餐飲業的監管可謂是非常嚴格。此前曾在美國華盛頓州開過中餐館的老板林楊告訴我們,美國當地相關機構對當地餐廳在檢查時,從食材準備到儲藏,從店内後廚到前廳衞生,從垃圾收集到後續處理等全部都要檢查。
比如,此前因自己餐廳使用一個有小裂縫的雞蛋,就被處以 200 美元的罰款。并且每次檢查後,他們還會進行打分。分數過低的話,即使相關媒體不曝光的話,當地相關機構也會要求餐廳歇業整頓。面對上述難題,使用預制菜無疑是美國連鎖餐飲企業降本增效的一大方式。
除 B 端需求增加外,C 端對預制菜的需求也在提升。
一方面,美國居民飲食習慣相對單一,比薩、漢堡、炸雞為代表的快餐占據主導。因這些快餐二次加工較為便捷,标準程度相對較高。同時,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美國 " 一人之家 " 的占比已從 1970 年的 18% 提升至 2022 年的 29%。一人户家庭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家庭對這些冷凍快餐的需求量。
另一方面,預制菜的價格優勢也是更多人開始選擇的重要原因。
有需求自然意味着有市場,為争奪市場份額,企業自然願意持續投入。以預制菜發展頗為關鍵的環節冷鏈為例,冷凍機于 1920 年發明,二戰後實現逐步實現商業化,帶動了 1940 年以來美國預制菜前十年超過 35% 的復合增速。
圖源:USDA
後疫情時代,中國預制菜 " 冰火兩重天 "
和美國相同的是,國内預制菜發展也在提速。
一方面,目前預制菜龍頭企業收入已來到百億級别。以業内龍頭企業安井食品為例,其在 2020 年的市場份額不到 2%,但企業總營收為 121.83 億元。
圖源:德勤消費研究
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業開始出清。行業内叮叮袋和烹烹袋停產、舌尖英雄和味知香閉店等消息傳出後都引發了廣泛關注。但仍有其他在持續布局預制菜,比如叮咚買菜成立預制菜研發團隊、安井食品成立安井小廚預制菜事業部、美團上線預制菜外賣專區,來伊份、千味央廚成立預制品牌,甚至就連順豐、格蘭仕、格力等其他行業企業也紛紛跨界進入到預制菜市場。
可以説,當前國内預制菜呈現出 " 冰火兩重天 " 境地。
圖源:窄門餐飲小程式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就不難解釋當前我國預制菜產業呈現出上述格局的原因。在產業上遊,目前我國農產品具有較高的分散性、季節性、價格波動性。
以預制菜食材中使用最多的生姜為例,今年 1-4 月份國内生姜價格持續上漲,帶泥生姜地頭收購價從 1.6 元 / 斤上漲到 4.1 元 / 斤。4 月中這一價格更是飙升到 6.7 元 / 斤,創下近 11 年新高。
圖源:國金證券
此前味知香曾提到過,原材料成本占到預制菜總成本的 91%。核心原材料價格上漲,讓企業不得不進行加價。
壓力之下,中遊預制菜企業也面臨兩個現實難題。一是如何持續推出新品以及将新品打爆。和美國餐飲相對單一化不同的是,我國餐飲文化呈現出典型的地網域性特征。比如説,福建、廣東地區口味相對清淡,貴州、湖南、四川口味偏辣。而且即使在同一個省份,因所處城市不同,口味偏好也有所差異。
這一問題傳遞到預制菜企業身上就演變成研發難題,後續到底是要開發出符合區網域口感的區網域產品,還是推出類似于酸菜魚、獅子頭等大單品走全國市場是擺在很多企業面前的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如何解決產品同質化問題。某家食品研發人員杜帥告訴價值星球,食品行業幾乎沒有門檻,唯一能夠凸顯出產品口感差異化的地方,在工藝和香料配比。
如杜帥所言,預制菜企業菜品同質化的問題尤為突出。一旦某款預制菜在市場銷售火爆,根據食品上的添加劑和原料,其他企業很快能推出類似單品,并迅速投向市場。
在產業下遊,據億歐數據,中國預制菜市場的 B、C 端市場份額占比是 8:2。但因目前我國餐飲行業 CR5 市占率為 2%,市場集中度偏低。相對分散的市場也意味着預制菜企業拓展 B 端客户難度增加。
圖源:國聯證券
四川省成都市某家餐飲店的老板朱莉告訴價值星球,預制菜的确是可以幫助餐飲企業降低人工成本。但問題是,當前消費者對預制菜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又加之今年餐飲行業競争激烈,若餐飲門店無法打出口感差異化,全部使用标準預制菜,很難產生持續性的復購。
為完成更多 B 端客户新增,預制菜企業只能不斷壓低產品報價。這在蠶食預制菜企業利潤的同時,也增加了食品安全問題的隐患。
瑪氏能否讓中國消費者吃上更健康的預制菜?
壓力之下,行業自然需要尋找新產品、新渠道、新方式進行變革。
從產品端來看,主打健康、營養的預制菜,不管是在 B 端還是在 C 端均有着較高的市場需求,而 " 健康飲食 " 甚至可以説是後續行業發展的方向。
以鄰國日本為例,目前日本不少企業已推出針對老人、兒童、孕期或哺乳期女性、運動員等特殊人群的預制菜,提供減糖、控鹽、控蛋白等個性選擇。
在我國,随着消費者健康意識不斷提高,其對高鹽高糖食品和部分食品添加劑已異常敏感。因此,若能圍繞消費者需求減少鹽、糖等調味品和其他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開發以 " 健康 " 為賣點的預制食品将有望獲得更多消費者青睐。
而此次瑪氏收購的 Kevin's,此前也一直圍繞着健康為概念進行產品線的布局。加上瑪氏在中國市場本土化運營多年,渠道建設也相對完善。旗下的德芙、士力架等產品具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甚至在下沉市場的鄉鎮級别商超中也能看到這些產品的身影。若瑪氏能将產品能力和渠道能力進行全方位整合,就有機會在中國市場上獲得一定份額。
不過,主打健康營養預的制菜需依托較高的冷鏈能力支持。但當前我國冷鏈建設的不完善,有可能會影響到瑪氏的發展。
圖源:東海證券
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因冷鏈能力不足,預制菜相關企業為減少產品損耗,只能通過添加以苯甲酸、山梨酸、脱氫乙酸為代表的防腐劑和以焦亞硫酸鈉為代表的還原劑,來延長預制菜的保質期和增加新鮮程度。
因此,未來瑪氏想要做好在中國市場上做好預制菜的話,核心還是要所謂完善自身的冷鏈能力建設。
有數據報告顯示,2021 年消費者購買預制菜最主要目的是節約時間(71.9%),其占比遠超美味(36.9%)、不喜歡做飯(30.4%)、健康(26.6%)、不會做飯(24.9%)等其他購買目的。然而到了 2022 年,中國預制菜消費者認為,預制菜行業首先需要改變的問題就是產品的口味和新鮮程度(61.8%)。
我們大膽暢想,瑪氏加碼預制菜,有可能成為那條攪動市場的 " 鲶魚 ",尤其是在其進入中國市場後更有望加速整個行業的發展進程。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