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猿輔導用兩年做了Motiff,想用AI重構UI設計,歡迎閲讀。
文 | 張涬溟、韓藝菲
編輯 | 趙文元
一家曾以在線教育為人所熟知的公司,現在推出了 UI 設計軟體。8 月 4 日,猿輔導旗下的 UI 設計工具 Motiff 開放試用申請。
為什麼是猿輔導?在 IXDC2023 國際體驗設計大會現場,36 氪企服點評《雙增對話》專訪看雲控股集團(猿輔導母公司)副總裁、Motiff 總裁、原猿輔導產研負責人楊元祖,探讨 AI 浪潮之下,重做一款 UI 設計工具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早在 ChatGPT 發布前的 2021 年,沒有聲勢浩大的宣揚,猿輔導的一批 "S 級員工 " 便成立了 Motiff,開啓了歷時 1 年 9 個月的研發。
" 我們很難去做一個完全不懂的行業。" 楊元祖覺得,不論是教育還是設計,基于「第一性原理」,終是要回歸用户需求及體驗,用不斷迭代的技術集幫助產品實現核心價值。
在楊元祖看來,AI 可以幫助設計師實現由 0 到 1 這一步,迅速生成推薦設計方案,但後續的工作仍需要設計師發揮核心價值,需要設計師對人、對用户、對業務的理解。" 現在 AI 讓大家花更多時間在判斷上。"
從目前的版本來看,Motiff 不會讓大家感覺到滿屏 AI 的存在感。楊元祖解釋,現在的工具不會打斷設計師的創作思路,也不是範式的颠覆,AI 能力會體現在使用過程中,提升效率,讓大家更快樂。" 心情狀态對設計師等腦力勞動者的產出影響很大。"
人人憂慮設計師是否會被 AI 取代,但楊元祖發現,硅谷對設計師崗位的需求反而在提升。從 " 無 " 到 " 有 " 的階段,只要有就可以,但從 " 有 " 到 " 好 ",體驗會成為關鍵,這也是為何硅谷很多小的 SaaS 公司體驗都很好。
"UI 的核心價值是理解業務,理解用户,讓體驗更好,至少現在 AI 是很難達到的。" 楊元祖説," 當前整個流程裏都沒有一個崗位是能夠被取代的。"
Motiff 總裁楊元祖《Motiff:AI 時代的設計工具》演講現場|來源:Motiff
我們很少用 AI Native 這個説法
這件事靠譜嗎?為什麼輪得到我們來做?
雙增對話:為什麼 UI 設計工具值得用 AI 重做一遍?
楊元祖:我認同 " 所有工具都值得用 AI 重做一遍 "。
猿輔導一直關注產品研發,團隊對 UI 設計工具本身是有直接的體感。從產品定義到需求,從代碼到互動,我們對這一連串問題有比較深入的理解。這是 Motiff 誕生的前提。
我們很難去做一個完全不懂的行業。
做在線教育,是大家都有接受教育,能夠去理解產品需求。做 UI 設計工具的契機是 2021 年 6 月看到 Github 的 Copilot 補全代碼。這是讓我感嘆 "mind-blowing" 的技術,看到 AI 确實能對現有工具的生產力產生深遠影響。
猿輔導從 2014 年以來便一直在嘗試 AI 應用,包括小猿搜題和斑馬數字内容等,但沒有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產環境能如何被 AI 改造。Copilot 是寫代碼的例子,UI 領網域同理,有許多重復、繁瑣的工作值得被 AI 去改造。一切是水到渠成的。
生產工具也好,教育場景也罷,我們一直以來的思考路徑都不是從 AI 技術能做什麼出發,而是從業務場景來考慮。
現在大家不會疑惑為什麼要用 AI 技術重做產品。但早在 2021 年,ChatGPT 還未發布,呼聲不高時,我們就認為 AI 技術是值得深挖且在多領網域應用的。AI 在 ToC 場景的應用是比較确定的,包括大數據和算法,但在 GitHub Copilot 出現前,我們從未設想過如何實現團隊生產力的提升。
所以在做 Motiff 前我們還想,這件事靠譜嗎?為什麼輪得到我們來做?
雙增對話:這兩個問題現在有答案了嗎?
楊元祖:我自己理解有兩個原因。
一是 UI 設計工具場景更復雜。它不像小猿搜題的拍照識别功能,鏈路比較短。面向 ToB 做生產工具對能力要求更高。
二是產品研發的時間成本極高。目前很多引領 AI 創新、擁抱變革的都是新公司,但專業的工具往往需要積累,導致兩頭難。新公司沒有互聯網大廠那麼多 AI 人才儲備,不具備去構建成熟的生產工具的能力,而一個傳統的工具想去增加 AI 的能力,改造成本會非常高。
UI 設計場景雖小,但做起來卻不容易。Motiff 剛起步時,UI 領網域看似不是一個值得投入過多精力的場景,而現在技術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在 All-in-AI 的熱浪下,沒有人再問為什麼了。
雙增對話:設計工具從 Photoshop、到 Sketch、再到 Figma 歷經三次大的迭代變革。過往的設計工具會不會被淘汰?
楊元祖:很難説被替代。雖然 Photoshop 不是一個 UI 設計工具,但也在不斷成長。Firefly 集成到 Photoshop 就是一個适應并引領時代發展的舉措。接着是 Sketch,它的确沒有協同或 AI 技術,但作為本地應用保有一定地位。在意安全的用户就會選擇它。
在不同的時代,一個效率更高的工具出現,在新用户選擇工具時會具備一定優勢,但這不代表前者會被取代。
雙增對話:AI-Native 的設計工具要怎麼做?具備哪些特征?
楊元祖:我們很少會説 AI-Native 這個説法。
AI-Native 是指從技術層面出發要怎麼樣提供給用户一個產品,但我認為任何時候產品都應該從用户出發,再往回看有什麼樣的技術來做支撐。在 AI 時代,我們所依賴的工具集會比之前更豐富,但決策路徑是不會改變,永遠都是從用户的場景出發。
36 氪企服點評《雙增對話》
我們甚至都不應該只從 UI 設計的角度去考慮。UI 設計是一個中間環節;沒有人需要一個 UI 設計,它是最終產品的一環。
我并不需要一個設計稿,最終需要的是在產品交付中完成核心價值輸出。不論是對體驗還是審美的理解,設計師具備的核心價值是不可替代的。工具要做的正是幫助設計師,乃至整個產品研發團隊來更有效地傳遞價值。我們要先明白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才會去看有哪些技術供選擇。
常説 " 有了 GPT-4 的接口就能幫你做什麼事情 " 很難做好一個產品。
在做 Motiff 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很多跟 AI 沒有關系的功能。比如説從 A 移動到 B 調 5 個像素,用滑鼠或鍵盤按 5 下,這個不用動腦筋,是最基本的功能,沒必要想着一定用 AI 來幫你節省。我們要從用户的角度考慮,完成這些最簡單、無需思考的操作。
我們很少從 AI-native 這個角度出發,但是今天所用的工具集确實會更廣泛。做產品,對技術應持有擁抱的态度,所有的技術都應該被善用。早在 2014 年,我們就有嘗試用深度學習來做影像處理。這就是我們的工具集。
雙增對話:有哪些任務是 AI 技術普及後才得以實現的?
楊元祖:有一些工作方式和互動形式是 AI 普及之後才有可能的。
以前設計師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從 0 到 1 的構建,現在 AI 讓大家花更多時間在判斷上;以前是從頭畫一個界面,現在是 AI 先給我推薦幾個方案,我試一試再做選擇。Motiff 用 AI 魔法框即可實現由 0 到 1 這一步,但過程中最重要的仍是設計師的價值判斷,即對人、對用户、對業務的理解。
UI 設計領網域用 AI 和其他工具不太一樣。UI 本身不是追求多樣性,不要驚喜,而是要一致性,最好讓用户感受不到你的存在。
Motiff 總裁楊元祖《Motiff:AI 時代的設計工具》演講現場|來源:IXDC
雙增對話:AI 會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人機互動的模式?現在的 UI 設計理念,互動模式是不是都要重來?
楊元祖:任何一個單一的互動形式都很難被徹底颠覆。設計一個頁面涉及非常多的步驟,某個新功能的落地不會改變整個流程。探索人機互動這個事情是需要用户和產品共同成長。
功能發布後,用户的反應有時會出乎意料。在确定的場景下,現有工具能夠很有效地解決問題,但難免用户會發現新的場景可以用 Motiff 來解決。我們會共同去不斷迭代。
Motiff 還沒有對外發布,就内部使用來説,還沒有 100% 颠覆過往的 UI 設計工具及流程。
Motiff 的 AI 布局可能存在感很低,在創作過程中不會打斷用户思路,作為中間的一步提供價值。這個很難説是範式的颠覆,但随着更多 AI 技術的能力在工具中體現,整體使用感受會不同。最明顯的,大家會關注效率高不高,用起來快不快樂。
有的工作就是繁瑣的重復勞動,做起來花不了太多時間,但會心情不好。心情狀态對設計師等腦力勞動者的產出影響很大。把類似任務都交給 AI,哪怕只幫你節省了 10 分鍾,心情截然不同。
面對問題,傳統解決方案有時是不好用,但這不代表新的解決方案能适應所有場景,更多時候還是一起來做一件事。
雙增對話:之前聽過一個詞叫「unlearn」,在學習新技能時要抛棄以前的想法,歸零重構。但設計工具很依賴用户習慣是吧?
楊元祖:是這樣的,就是習慣。有時候習慣是前輩定義的,是必須遵守的,新人沒有必要去挑戰大家的習慣。硬要扭轉習慣收益很小。好的地方我們應該學習,但因為當時工具集有限而造成的不足,對于我們而言就是一個去改進的機會。
從 " 有 " 到 " 好 ",體驗會成為關鍵
雙增對話:ToC 轉 ToB 并不容易,為什麼會選擇進軍 SaaS?
楊元祖:我們不是按 ToC 和 ToB 來區分。一個業務本身成不成立還是要看兩件事:用户有沒有需求,以及你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否符合需求、具備競争力。需求是一切成立的前提。
雙增對話:越來越多的 AI 設計工具湧入市場,Motiff 的優點和強勢是什麼?
楊元祖:看來大家都比較喜歡這個問題。有一年我們校招了兩三百人,問新來的同學有什麼問題,全是在問我們的優勢是什麼。
我們思考問題總習慣于事後領悟,推斷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但能力并非與生俱來,更多是在執行過程中形成的。猿輔導在人最多時團隊有幾萬人,有非常強的管理水平,瞬間開了 12 個城市。很多團隊來取經、學習大規模服務交付的能力。早在兩年前,我們卻是沒有這個優勢的。
看一家企業具不具備所需的核心能力首先要看是不是足夠投入。單問具備哪些優勢其實很難證明,也很難證偽。
Motiff 跟我們以往做過的互聯網的項目都不太一樣。它的技術、產品深度是非常深的。以往做任何一個教育產品很少超過半年,有第一版就可以給用户用了,可 Motiff 做了 1 年 9 個月。這對產研能力要求很高。原來做猿輔導和斑馬數字内容,團隊的招聘标準在一眾互聯網大廠中也是很高的,Motiff 更是在全公司找了最優秀的一批人來做。
中國互聯網發展這十幾年,有很多公司做 SaaS,培養了大批人才,但卻錯過了軟體繁榮發展的幾十年。我們的人才在做 Motiff 一類產品時技能上不免有很多挑戰,趟了坑,但最終還是高标準交付了。
這個事情非常考驗團隊水平。我們之所以做,考慮的不是日後立足點,而是團隊有哪些核心能力促使我們進入這個領網域。猿輔導在短短一兩年時間内讓所有人認識到一個從未耳聞的品牌,這是品牌打造的能力;猿輔導技術上都是自研的,遇到各種問題并解決,這是技術專業的能力。
大家不必以此衡量要不要進入一個領網域,但如果明知一個領網域需要哪些核心技能,就應當去建設、去擁抱、去做好這些事,而非逃避。
雙增對話:Motiff 的團隊規模多大?你們為什麼相信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楊元祖:大幾十人。
還是從第一性原理出發,一件事成功與否,核心的影響因素是什麼?
如果企業有產品或技術交付的能力,我是有信心做好,且持續做出成績走下去。任何事都需要先執行,看到結果。今天讓大家來試用 Motiff、給反饋,正是幫我們不斷完善、加強用户認可的過程。在這個角度,Motiff 比我們以往所有項目都難,因為成立一年多的大半時間裏我們都沒有用户反饋。
雙增對話:你們計劃怎麼樣拓展市場?在盈利或者收入規模上有什麼樣的預期?
楊元祖:任何一個 SaaS 產品都不會快速占領市場。它不是一個戰役,需要走過很長的周期。現在最重要的事是產品獲得認可。在制定市場擴張的策略前,我們得先确定產品是真正對用户有價值的,思慮怎樣提供更多的交付、功能,讓大家來感受。不是做出了產品緊接着就是打廣告、銷售和轉化。
具體預測有多少用户太細了。我不敢想象三五年後市場是什麼樣子。以前剛開始做在線教育,大家還質疑這件事靠不靠譜,但三年後聲音就沒了。
如果只拿產品有多少用户來衡量,思維是受限的,得不出精準結論。
回到用户需求,未來決策主要是看兩個方面:一是螢幕會越來越多,手機、手表、汽車、電腦等等;二是審美需求會越來越高,從而促進供給方把工具做好。
幾年前,硅谷公司工程師和設計師的人數占比是 6 : 1,現在是 4 : 1。人人憂慮設計師是否會被 AI 取代,但數量反而在提高。從 " 無 " 到 " 有 " 的階段,只要有就可以,但從 " 有 " 到 " 好 ",體驗會成為關鍵。這也是為何硅谷很多小的 SaaS 公司體驗都很好。目前中國公司還有一定差距,但會受趨勢所動,對產品需求有更高需求,企業也自然會投入更多。
雙增對話:要把非必要的場景變為必要嗎?
楊元祖:不是,這是一個非線性的增長需求。假如一個產品原來有某個功能,但用户得多花 2 秒鍾去找,新的工具做到讓用户不必花那 2 秒。這不是必要的。多花時間無礙,但企業應該有這個追求,不讓用户再多花 2 秒鍾。
團隊工作的本質思考會引領產品方向
雙增對話:Motiff 使用起來有沒有門檻?
楊元祖:UI 設計本身是一個專業的事,很難説完全沒有門檻。Motiff 是一個專業工具,自是如此,但我們其實是在努力降低門檻。
Motiff 是一個專業的工具,必須注重細節,但不論是 AI 布局還是 AI 設計系統,都降低了門檻。
雙增對話:團隊工作協作有哪些挑戰?Motiff 是如何解決的?
楊元祖:協同最直觀的一個功能就是共同編輯。但這只是表層,真正的協同本質上是團隊的管理。
我們為什麼要做 AI 設計系統?對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是大家朝着一個方向使勁兒,讓所有人各自工作的同時降低反饋的延遲。假設在產品上線後,用户給反饋説哪個地方沒對齊或有差異,團隊再去改,效率極低,還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
錯誤完全可以在設計評審,甚至再往前,在交付研發之前避免。團隊協作上延遲越短越好。舉個例子,有個組件不一致,最差的情況是已經交付了用户後才發現,好一點是上線前改正了,但最理想的情況是,當 UI 設計師剛畫完,工具就提醒他這個地方跟原來不一樣,應該改動。甚至,讓設計師壓根畫不出錯誤的内容,只用 AI 魔法框一框,就自動把組件放上去了。這樣延遲是 0。
一個團隊要協作,讓大家一塊來編輯這個功能非常好,但它浮于表面,協作的核心還是在于把同步反饋的延遲降到最低。
還有一種延遲的形式是反復,反復做一件事情,核實再核實。一個團隊壯大後,最大的成本往往是人際之間的互動。我們會傾向于讓做和核實兩個動作同時完成,不用反復,以提高效率。
一個功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對于團隊工作本質的思考永遠會引領我們走向新的產品方案。
UI 的核心是理解業務與用户,讓體驗更好
雙增對話:設計師是否會被 AI 替代、門檻是否會被降低等議題也被反復讨論。創作者不願為 AI 打工。在人與 AI 協作的未來,二者應如何達成 " 和解 "?
楊元祖:AI 目前的技術水平遠沒有達到替代 UI 設計這個職業。按照我剛剛的分析框架,Motiff 不是做設計稿,而是交付用户產品,有一個不同職能的團隊去共同交付。
最後需不需要 UI 這個角色,要看 UI 到底提供了什麼核心價值。UI 的核心價值是理解業務,理解用户,讓體驗更好,至少現在 AI 是很難達到的。
甚至當前整個流程裏都沒有一個崗位是能夠被取代的。像我們公司讓大家使用 Github Copilot 後效率得到了提升的。你開個頭,Copilot 幫你把一段代碼寫完,但這只是工作中很小一部分。AI 只是提效,很難説去替代研發,且 AI 尚不足以構建一個大型工程。未來 AGI 怎樣很難預測,但在基礎沒有達到取代的狀态時,人和 AI 要共同協作。
雙增對話:創業的氛圍充斥着每個角落,但 SaaS 企業今年又過得很難。當今放眼整個設計工具市場、乃至 SaaS 產品,未來在 AI 的攪動下會如何發展?
楊元祖:美國的 SaaS 的市場是非常好的,大家都很羨慕。中國當前還沒有這樣的環境,感受不一樣。最終影響這件事的還是產品,看需求是不是剛性的,看解決方案能不能滿足需求,以及用户有無可替代的解決方案。人相對來説沒有那麼貴的話,一定程度上我們可能會面臨企業用人代替技術解決方案的情況。
那 AI 到底能帶來什麼不一樣的變化?那就是你的不可被替代性增強了。你能力會越來越強,需求匹配程度會越來越高,原來繁瑣的工作現在一鍵即可完成,最終實現的是整個領網域的突破。
原來做產品有兩個往下拉的力。一個是解決方案沒有那麼匹配需求,另一個是企業還有其他替代產品。但如果AI 使得這兩個都往上走一點,那往下拉的那個力就會小一些。至于這是不是從量變到質變,要看具體場景。設計工具更像是一種基礎軟體,沒有什麼替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36 氪企服點評 "(ID:qifudianping-36kr),作者:雙增對話,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