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70個寶貝叫她“媽媽”!一張字條讓人心酸又欣慰,歡迎閲讀。
送走自己帶大的 31 個孩子,杭州市蕭山區社會福利中心兒童部主任沈亞飛心裏空落落的," 以前很忙碌的,現在事情沒有那麼多,反而有點無所适從了。"
近日,蕭山區社會福利中心(以下簡稱 " 福利中心 ")的 31 名兒童已被轉送至杭州市兒童福利院。
6 月 29 日,第一批孩子被送往杭州市兒童福利院。蕭山區社會福利中心供圖
" 最小的不到 7 歲,是 9 月 1 号的生日;最大的明年 5 月就滿 18 歲了。" 她記得每個孩子的生日。他們或有肢體畸形,或智力水平偏低,或是多重殘疾,他們是被親生父母放棄的孩子,但在沈亞飛心裏," 他們就是最好的孩子。"
從 2008 年至今,她照顧孤棄兒童已有 15 年,累計約 70 名孤棄兒童會甜甜地叫她 " 亞飛媽媽 "。
7 月 11 日,沈亞飛在孩子們曾經的生活區,看着他們的照片。記者 徐婷 攝
她的手機裏,都是孩子們的照片
7 月 11 日,沈亞飛帶着潮新聞記者在孩子們曾生活的房子裏走了一圈:彩色的裝飾充滿童趣,床上的被褥收進櫃子,牆上留着小朋友的鉛筆塗鴉,耳邊只聽得到空調的聲音和屋外的蟬鳴 ……
半個月前,這裏還是另一幅景象——早上 5 點就有孩子醒來,緊接着,各個卧室的孩子陸續醒了,紛紛喊着 " 媽媽 "" 阿姨 ",像突然打開了某扇大門,叽叽喳喳的聲音一下子湧了進來,開啓嶄新的一天。
聽起來,像寄宿制學校的常規早晨。
孩子們的活動區網域。記者 徐婷 攝
但在這裏,有些孩子不能大小便自理,有些孩子不能順利行走,需要護理員協助穿好衣服,刷牙洗臉。
回憶第一次來福利中心的場景,沈亞飛還是有些想哭:床上躺着的,坐着不動的,説話不方便的,偏癱的 …… 她曾是一名婦產科助產士,見到的大多是健康的嬰幼兒," 來之前沒覺得這麼嚴重。"
那天,有個小姑娘朝她走來,抱着她喊 " 媽媽 ",她的心一下子就化了,一留就是 15 年。
" 媽媽 " 是福利中心裏教孩子們説的第一個詞,這是嬰幼兒最容易發出的聲音之一。
" 讓他們叫媽媽,是我們之間的一份親情,也提醒我要承擔責任。" 沈亞飛説。
小龍(化名)發脾氣時會坐在地上撒潑,除了沈亞飛,誰的話都不聽。有什麼秘籍?她説:" 不管哪一個孩子,都是我自己的,要像教自己的孩子一樣,從小給他立規矩,該教育的時候教育,該疼的時候,也要疼疼他。"
不過,福利中心工作人員還透露了另外的 " 秘密 ":早產兒小龍被送過來的時候,一次只能吃 2 毫升的奶粉,是沈亞飛等人悉心照料着,讓他漸漸長成了 11 歲的小夥子。
沈亞飛給孩子洗臉。受訪者供圖
和小龍一樣,不少孩子在她懷裏長大,也對她充滿依賴。
" 有的送過來只有兩三歲,不會説話不會走路,有的只出生一兩個月。" 沈亞飛甚至還見過,送來時連臍帶都沒脱落的嬰兒。曾經在婦產科工作過的經歷,讓她可以好好呵護他們脱離危險,平安長大。
她的手機裏,都是這些孩子的照片和視頻。春天賞花、冬天看雪、做烘焙和手工、參加幼兒園畢業典禮、休息時一起做操 …… 照片太多太多,以致于和記者聊到某位孩子的情況時,她要在一堆孩子的照片裏找上老半天。
沈亞飛教孩子整理衣物。受訪者供圖
孩子們的家長,加了 13 個班級群
在有些人看來,福利中心的孩子很不一樣。但是在沈亞飛等人看來,他們也都是正常的孩子," 還是我們的孩子漂亮!"
叫小名時,會粘過來撒嬌;叫大名時,會意識到自己可能做錯了。" 這個就是家長的威信。"
家長,是沈亞飛給自己的定位。
福利中心孩子們一起上學。受訪者供圖
根據各自情況差異,這些孩子會被送往幼兒園、中小學、特殊教育學校等,和其餘同齡人一起上學。
最多的時候,沈亞飛加了 13 個家長信息群,每天照顧 " 家 " 裏無法上學的孩子之外,還得盯着群裏的消息——誰表現得怎麼樣、誰有什麼作業、什麼時候開家長會了 ……
也有一些孩子在長大後,或者聽到哥哥姐姐叫 " 阿姨 " 後,漸漸地從 " 亞飛媽媽 " 改叫 " 亞飛阿姨 "。
每當這時候,沈亞飛心裏五味雜陳:" 孩子懂事了,有自己的秘密了。" 她總會想,要是孩子有疼愛他們的親生父母照顧,那該多好。
沈亞飛帶着孩子們做操。受訪者供圖
盡管沒有父母照料,但是親情卻沒有缺席。
孩子們的願望,會想方設法滿足;平時穿的都是新衣服,在節假日還能吃上車厘子等美食。
有一定自理能力、能出門的孩子,跟着福利中心的家人玩遍了杭州的每個角落,工作人員説:" 在杭州,别的孩子去過的地方,我們的孩子肯定也去過。"
到了寒暑假,他們還會一起去北京、西安、青島等地旅遊,孩子們十分雀躍,發現新鮮的事物,不停地喊着 " 媽媽 " 去看看。
他們也和很多同齡孩子一樣,會互相 " 争寵 ",在被要求寫作業時頭疼,偶爾在學習上互相 " 攀比 ",吃太胖了還得運動減肥 ……
這裏的工作人員們想盡一切辦法,讓這些孩子不僅好好地活着,而且活得有質量,活得有尊嚴。
他們帶大的孩子裏,有些已能在外獨立生活,工作賺了第一筆錢,買上水果和零食就回來了,過年時也會有人回來吃團圓飯,這讓沈亞飛很開心:" 這是他們的娘家啊!"
沈亞飛帶着孩子們吃飯。受訪者供圖
是前輩的堅持,讓她也堅守了下來
照顧這些孩子,并不是沈亞飛一個人就能做到的事情。
福利中心兒童部共有 13 名阿姨,從早到晚圍着他們連軸轉。還有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牽挂着他們。
蕭山區社會福利中心曾經坐落在一個老小區中,包括沈亞飛在内的五個護理員,照顧着幾十個孩子。
早年的護理條件不比現在,沒有尿不濕,房子也沒有電梯,所有孩子的尿布連着框有幾十斤重,護理員洗幹淨又抬到樓頂曬幹。幾十個小朋友吃的飯菜,也要他們搬上樓。
天氣好的時候,她們會把孩子抱着、背着、拎着,一個個帶下樓,讓他們曬曬太陽,在學步車裏走走路,拍拍球,然後再一個個搬上樓。" 一天都算不清要上上下下多少趟了。"
有些孩子肢體活動不靈活,洗個澡、穿個衣服,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沈亞飛還記得,老一輩的護理員基本上都落下了腰部病痛,其中有一名資深護理員,如今連彎腰撿東西都困難。
" 是她們的堅持,才讓我能堅持下來。" 她這麼説。
沈亞飛教孩子們做手工。記者 徐婷 攝
15 年堅持,沈亞飛從一名護理員成為兒童部主任,也讓她成為後來者的榜樣,以身作則,帶着大家一起照顧孩子。
幾年前,蕭山區社會福利中心搬遷到新址,活動場地更大,上下樓也有了電梯,他們有了更多的精力在孩子身上。
這次把孩子們送走,擔心孩子們有分離焦慮,他們也打了 " 預防針 ",提前給孩子心理疏導:到了那裏,你的房間會更好看,玩具也會更多,還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 ……
臨别前的合影留戀。蕭山網 圖
安慰了孩子很多次,正式告别的那天,唱着《相親相愛一家人》,沈亞飛和很多工作人員都忍不住眼淚。最近孩子們送去杭州市福利院後,連每天接送他們上下學的司機都有些不适應。
有個已經上學幾年的孩子,在離開前給還留在這裏的小夥伴留了一張紙條,上面寫着:" 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因為知識真可以改變命運!"
孩子留下的紙條。
" 他上道了。" 看到曾經這張紙條,沈亞飛又心酸,又欣慰," 畢竟都是自己拉扯大的。"
但是他們也清楚,這是為了孩子好,她説:" 杭州市兒童福利院的課程資源、社會資源都要比我們豐富,團隊也比我們更專業,而且那邊孩子多,讓他們和同年齡同智力階段的孩子交流,對他們的發展是更有利的。"
為加快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落實機構孤兒市網域統一供養要求,蕭山區社會福利中心将 31 名孤兒送至杭州兒福院,轉型更新為未成年人救助中心。接下去,蕭山未保救助中心将以轉型提質為契機,不斷擴大服務對象,不斷擴展服務内容,探索未成年人保護新模式。
教室黑板上的歌詞。記者 徐婷 攝
沈亞飛還在照顧着已成年卻還難以适應社會生存的大孩子們。教室的黑板上,寫着音樂老師教給孩子們的歌。放起音樂,他們也哼了起來:" 匯聚你們多少的眼神,就不是獨行的人,我們彼此是前行的燈 ……"
來源:潮新聞 記者 徐婷 實習生 朱夢遙 通訊員 阮曙虹 蕭山網記者 高藝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