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國内市場增長減緩,出口成為車企新“出路”?,歡迎閲讀。
根據中汽協的數據,4 月份汽車行業產銷雖然相比去年同比增幅較大,但是相比 3 月份環比,卻也出現兩位數降幅。即便是新能源車市場,也已經出現環比下滑,庫存增加的 " 苗頭 "。
從整體來看,當前國内汽車市場需求動力仍然偏弱,有效需求尚未完全釋放,3 月份非理性促銷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除,仍存在持币觀望的現象。在車市 " 狂卷 " 的趨勢下,賣不動車也掙不到錢,讓汽車行業面臨與疫情期間相比更甚的考驗。
但是在一片 " 焦慮 " 的數字中,出口數據格外亮眼。根據中汽協數據,4 月汽車企業出口 37.6 萬輛,環比增長 3.3%,同比增長 1.7 倍。1-4 月,汽車企業出口 137 萬輛,同比增長 89.2%。同時,中國第一季度出口量首次超過日本,迎來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的歷史性時刻。有外媒預計,中國今年出口量将超過日本。繼成為全球最大汽車產銷市場之後,出口方面強勁增長不僅反映出中國汽車行業硬實力提升,更為關鍵是為車企找到新 " 出路 "。
燃油、新能源有新 " 出路 "
" 汽扯扒談 " 跟不少車企人員交流時,都表示國内的競争太過殘酷、甚至有些殘忍。不僅燃油車退出市場的速度明顯加快,而且車型技術迭代、產品定價以及營銷策略等方面都非常激進,如此快節奏讓業内人士 " 心驚膽戰 "。
而與之相比,國外大部分市場則 " 温和 " 的多,在國内消費者看不上的過時設計 " 老車型 "、和已經跟不上時代的 " 老技術 ",在國外市場銷量和口碑都不錯,利潤相比國内也更高。另外對于車企出口而言,也并不只限于發展迅速的新能源車,燃油車在俄羅斯、東南亞和拉美市場依然很有潛力。
在 2007 年,日本汽車出口超過 600 萬輛,中國汽車出口僅 61 萬輛,日本遙遙領先。到 2022 年,日本出口汽車 350 萬輛,中國汽車出口 311 萬輛超過德國躍居第二,僅次于日本。出口量大幅提升背後,不僅僅是中國車企抓住新能源轉型機遇,也是中國汽車工業實現厚積薄發的實力飛躍。随着中國出口總量不斷提升,中國制造逐步獲得海外消費者認可,只要產品品質過硬,再加上比較靠譜的海外渠道,出口海外市場顯然有更多機會。
今年總體汽車出口延續去年年末強勢增長特征。4 月新能源乘用車出口 9.1 萬輛,同比增長 1028.5%,環比增長 29.4%,占乘用車出口 31%;其中純電動占新能源出口的 92.8%,A0+A00 級純電動出口占新能源的 48%。可見目前國内市場萎縮的 A0、A00 等市場,在國外依然有很大市場空間。
自主、合資一致 " 對外 "
4 月,在整車出口的前十位企業中,上汽出口量達 8.2 萬輛,同比增長 1.6 倍,占總出口量的 21.7%。與上年同期相比,比亞迪出口增速最為顯著,出口達 1.5 萬輛,同比增長 15.5 倍。
1-4 月,整車出口前十企業中,從增速上來看,比亞迪出口 5.8 萬輛,同比增長 13.4 倍;奇瑞出口 24.4 萬輛,同比增長 1.9 倍;長城出口 7.4 萬輛,同比增長 99.1%。可見上汽等自主品牌在歐洲表現較強,比亞迪在東南亞崛起。除了傳統出口車企的靓麗表現,近期新勢力出口也逐步啓動,海外市場也有數據開始顯現。
目前來看,除了特斯拉之外,中國自主品牌是出口的絕對主力。4 月自主品牌出口達到 24.3 萬輛,同比增長 203%,環比下降 5%;而合資與豪華品牌出口 5.7 萬輛,同比增 500%。而相比于自主品牌,銷量普遍下滑的合資品牌,顯然更需要借助國際車企海外銷售渠道,将國内過剩的產能更多的利用上。
但是對于國際車企而言,加大國内合資企業生產的車型海外出口量,不僅僅是利用產能問題,而是更多形成優勢互補。相比于國際車企其他工廠,中國國内產業鏈更完善,從而車輛制造成本更低,運送到海外市場在性價比方面更有競争力。
因此我們看到福特、起亞、現代、大眾、通用等車企,已經或者籌劃增加中國生產車型的出口比例,将合資企業雙赢的效果,從國内市場延伸到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