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這款飛機是二戰美軍飛行員的初戀,炮兵的眼睛,還能挂上巴祖卡打坦克,擊落過德機,歡迎閲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戰史堂 Author 戰史堂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戰史堂堂主,立志要做一個嚴謹又有趣的公眾号。盡量保證内容真實幹貨,配圖準确,還讓文章讀起來不枯燥。
在二戰中,各種戰鬥機、轟炸機之間的對決吸引了人們大量的眼球,也是軍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實際上除了此以外,還有很多低調但是又不可或缺的機型。
今天要介紹的美軍 L-4 聯絡機就屬于其中一種,從諾曼底到北非,從太平洋諸島到緬甸,到處都有 L-4 的身影,堪稱空中多面手。
▲有美軍的地方就有 L-4 聯絡機,在前線的低空來回盤旋,指引着炮兵射擊、通訊和偵察。
首先介紹一下聯絡機,顧名思義,這種飛機就是起到了部隊之間的聯絡 / 觀測的作用。在 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陸軍的炮兵部隊對聯絡機的需求就很大,用之于進行炮兵觀察校射和聯絡。
L-4 聯絡機可以追溯到 1929 年,當時由于經濟危機,各行各業都在節衣縮食,航空領網域也不例外。賓夕法尼亞州的泰勒飛機公司決定設計一種經濟廉價的輕型觀光機,以挽救岌岌可危的公司。
1930 年 9 月,泰勒公司設計的原型機首飛成功,命名為 E-2。這是一款上單翼、矩形機翼布局的飛機,機身通過鋼架焊接而成,采用帆布蒙皮,一台 4 缸風冷發動機為其提供動力。
▲泰勒公司的 E-2 飛機,是一款典型的輕型觀光機,注意是并列座艙。
然而好景不長,這年年底泰勒飛機公司破產,被投資家威廉 · 派珀收購,公司改名為派珀飛機公司,原公司創始人泰勒則繼續擔任總裁,E-2 飛機得以繼續開發,後來被改名為 J-2。
實際上 J-2 的銷售比較緩慢,到 1938 年停產前共生產了 1200 架,當然派珀公司繼續進行改進,并很快推出了後繼機型—— J-3" 幼狐 "。J-3" 幼狐 " 将 J-2 的尾撬換成了機輪,可在滑行中控制方向,同時換裝了發動機。
J-3" 幼狐 " 機長 6.7 米,翼展 10.7 米,高 2 米,機翼面積 16.63 平方米,空中 331 公斤,最大起飛重量 553 公斤,采用一台大陸 O-170-3 水平對置四缸發動機,功率達 65 馬力,最大平飛速度為 137km/h,實用升限 2800 米,航程 306 公裏。
▲由 E-2 改進成的 J-2,公司換成了派珀,主體結構沒有大的改變,注意機尾是滑橇。
▲由 J-2 改進成的 J-3,機尾已經換成了尾輪,黃色是該機的經典塗裝,培訓了大量美國飛行員。
1939 年 9 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二戰爆發。處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立即為戰争做準備,其中一項就是培訓民間飛行員。
J-3" 幼狐 " 由于易于操作,低速性能良好,因此順利成為了主力教練機,民間培訓的飛行員有四分之三都駕駛過 J-3。由于美國對初級教練機的需求很大,在 1940 年,派珀公司已經生產了 3016 架 J-3" 幼狐 "。
有意思的是,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前幾分鍾,飛行學員馬庫斯 · 波斯頓正駕駛一架 J-3" 幼狐 " 在瓦胡島的山谷中飛行。他被日軍發現并擊落,所幸成功跳傘逃學生,這架 J-3" 幼狐 " 是美國在戰争中損失的第一架飛機。
▲瓦胡島上的 J-3" 幼狐 ",日軍偷襲珍珠港前幾分鍾擊落了一架該機,所幸飛行員生還。
随着美國加入二戰,J-3" 幼狐 " 應征入伍,美國陸航訂購了 948 架,并将其命名為 O-59A,不久後重新命名為 L-4A" 蚱蜢 ",執行聯絡通訊、偵察和校射等任務。
為了執行軍事任務,L-4A" 蚱蜢 " 改成了串列式座艙,能夠搭載一名飛行員和一名觀察員,同時增大了座艙蓋,提高了全方位視野,并安裝了無線電,為炮兵校射落點。
1942 年底,L-4A" 蚱蜢 " 在北非的 " 火炬 " 行動中首次參戰,立即展現了極強的适應性。由于其起降距離短,L-4" 蚱蜢 " 被部署在航母上起飛執行偵察任務,甚至還可以再改裝過的登陸艦上起飛。
▲一架 L-4" 蚱蜢 " 飛過美軍第 29 步兵師的 105mm 榴彈炮陣地。
▲ L-4 從軍艦上的簡易跑道上起飛。
▲ L-4 的座艙非常簡單,而且易于操作。
L-4A" 蚱蜢 " 容易改裝成各種用途的飛機,除了既定的作用外,還可以運輸貨物和傷兵,甚至有飛行員裝上了火箭筒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駕駛對地攻擊版 L-4" 蚱蜢 " 最著名飛行員是查爾斯 · 卡朋特少校,他的座機上裝了 6 具巴祖卡火箭筒,聲稱擊毀了 6 輛德軍坦克和數輛裝甲車。
L-4 甚至還取得過空戰戰果,在 1945 年 4 月 11 号,一架 L-4 與一架德軍 Fi-156 聯絡機格鬥,美軍飛行員用手槍擊落了德機,具體過程見這篇文章:
由于 L-4" 蚱蜢 " 易于制造,共生產了 20038 架,戰時的生產速度提高到每 20 分鍾就能下線一架。到戰争結束時,超過八成美國飛行員的初教機是 " 蚱蜢 "。
▲ L-4" 蚱蜢 " 帶上巴祖卡火箭筒攻擊德軍裝甲車輛。
▲美軍 L-4 與德軍 Fi-156 進行空戰,後者被手槍擊落。
二戰結束後,大量 L-4" 蚱蜢 " 當做剩餘物資被出售給各國,包括當時的國民政府和大韓民國。到 1949 年 9 月中旬,韓國接收了 10 架 L-4" 蚱蜢 " 和 L-5" 哨兵 ",組建了最初的空軍。
到 1950 年 6 月戰争爆發前,韓國空軍使用 L-4" 蚱蜢 " 執行教練任務,并培訓了 39 名飛行員,還有 18 人正在培訓。
戰争爆發第二天,韓國空軍曾使用 L-4" 蚱蜢 " 執行襲擾任務,後座觀察員開窗往下扔兩枚炸彈,兩天内共扔了 70 枚炸彈。這種目視瞄準效率自然很低,這批飛機很快被朝軍擊毀。
▲朝鮮戰争爆發前幾天,韓國飛行員和觀察員曾駕駛 L-4 飛到朝軍上空手投炸彈,但效果并不好。
随着美軍參戰,每天都有大量 L-4" 蚱蜢 " 執行着偵察、校射、聯絡等任務,最後一批改型一直使用到上世紀 60 年代。得益于巨大的產量,直到今天美國仍然保留着很多适航的 J-3/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