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我花85元,买了一个超越AirPods的华强北产品,欢迎阅读。
作为雷科技为数不多真的在家里摆了四只真力 G1 的小编,小雷自认为对音频领網域还是「有点追求」的。
当然了,身边不玩 Hi-Fi 的朋友对我这种「相信品牌力量」的行为有个更准确的描述——喜欢交智商税,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消费观点,那就是:茶餐厅 5 块一包的纸巾不舍得用, 370 元一对的惰性棉耳塞说买就买。
为了治好我「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消费观点,在我今天刚到公司时,同事就给我安排了一个「狠活」——给一款淘宝仅售 85 元的「华强北 AirPods Pro」写一个评测。
说实话,在听到今天选题内容时我的内心其实毫无波澜——山寨耳机而已,再差能比我三十块买到的「点金石」开放式耳机还差吗?但当我真正看到这款产品时,我可能连心脏都为这款耳机停跳一拍:
「这个 AirPods Pro,怎么有个螢幕?」
图片来源:雷科技
虽然这款看起来像从 BBC 天线宝宝世界中穿越而来的「AirPods Pro」在耳机上没有任何品牌、型号、电池容量、充电功率等之类的信息,但其实也是大牌产品:根据包装盒上的信息,这款耳机由我们熟悉的天津市长城电子有限公司出品、深圳市悦诗音科技有限公司代工。
就像刚刚提到的那样,这款耳机在产品上没有任何型号标识,说明书上也没有标注耳机的具体型号,小雷只能在耳机槽中看到「B5」字样的标记,本以为这就是产品型号,但在搜索耳机时却怎么也搜不到「B5」。在给同事的手机、电腦发出无数条蓝牙骚扰信息后,我终于找到了这款耳机的正确名字—— Z50。
左为 AirPods Pro,右为 Z50。
在耳机本体的造型上,Z50 与 AirPods Pro 高度看齐,甚至连硅胶耳塞都彼此通用。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我当然第一时间就把 AirPods Pro 塞到了 Z50 的盒子里,两者完美契合,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要是 Z50 能给 AirPods Pro 充电的话,我甚至愿意称之为「AirPods Pro 最佳保护壳」——一个 AirPods Pro 保护壳在 Apple Store 能卖到 348 元,都够我买 4 个 Z50 了,七天一换一个月都不重样。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想把 Z50 的充电盒塞到 AirPods Pro 的保护壳里,非常抱歉,此路不通: Z50 的充电盒比 AirPods Pro 多了一个螢幕,「盒身」厚了不少,自然无法用 AirPods Pro 的保护壳。不过 Z50 像 AirPods Pro 二代一样,在充电盒侧边设计了一个挂绳孔,有防丢需求的朋友不必过于担心。
尽管 Z50 的螢幕采用了「ID 无边框」的设计,但经小雷粗略测量,其螢幕尺寸只有 1.4 英寸,拿出耳机或者輕按兩下螢幕即可唤醒 Z50 的锁屏界面。没错,你甚至可以在这不到 4 厘米的螢幕上体验到滑动解锁的功能。可惜的是 Z50 的滑动解锁界面并没有设计可动的小滑块,如果能在这个小螢幕上看到 iOS 4 时代的滑动解锁界面,我愿称之为「绝杀」。
功能上,Z50 的螢幕功能页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播放类(曲目控制、音量调节、降噪控制、EQ 均衡器、点赞)
2. 工具类(计时器、查找耳机、相机遥控、手电筒)
3. 設定类(亮度调节、语言切换、锁屏桌面切换、时间設定)
此外螢幕上方也会常驻蓝牙连接情况、耳机与充电盒电量、时间这三样信息,但较为可惜的是,刚刚提到的功能页面并没有按照功能分类,找个功能可能需要翻完整个菜单。
而且互動界面中部分功能也存在重复的情况,比如所谓的「相机遥控」其实就是模拟按下手机的音量减按键,所以如果你在非拍照界面不断按下「拍照」键,你甚至能看到手机的音量正在一格一格往下降,非常有意思。
而且 Z50 本身也有触控感应区,可以通过耳机触控手势来完成切换曲目、音量调节等操作,在我看来真正有用的功能只有降噪控制、EQ 调节、查找耳机和手电筒。
但话又说回来,当我戴着 Z50 听歌时,Z50 的耳机盒想必是放在口袋里的。既然都要从口袋里掏出来,为什么我不掏出功能更齐全、手电筒也更亮的手机,而要掏触控不灵敏、反应也更慢的 Z50 充电盒呢?
实际体验也确实如此,在和 Z50 相处的这 12 小时里,我只有在切换耳机 EQ 预设时才会掏出充电盒,其余时刻都是将其塞在口袋里。我不知道 Z50 这样的设计会不会给 Apple 带来什么启发,但在我看来,Z50 只教给我了一个道理:
给耳机盒配螢幕,确实没什么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一个细节,我刚才在提到 Z50 用处的时候,我提到「只有在切换耳机 EQ 预设时」。一般来说,除非你是 Dr. Dre 需要在超级碗现场「表演调音」,否则绝大多数耳机在日常使用时是不需要反复调节 EQ 的。那么为什么 Z50 反而有这样的需求呢?这还得从 Z50 的音质说起。
我承认,我对 Z50 的音质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但真正戴上 Z50、听到 A-Lin 在《罪恶感》中的第一句歌词时,事情果然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Z50 的音质居然还不错?
在「标准」EQ 预设的情况下,Z50 的声音并没有明显的、让人感觉到烦躁的失真。低频增益稍微给的有一点点多,但 Z50 本身的低频灵敏度、延伸度和冲击感都非常到位,甚至给人一种声场开阔的感觉。即使是《BOOM》(Ti ë sto & Sevenn)这种强烈重低音的电子曲目,Z50 都拿捏得游刃有余,不会像 15 年前华强北街头 20 元一条的山寨 Bests 一样「刺耳朵」。唯一的缺点就是低频稍微有些重,盖住了中频和中高频的人声。
中频和中高频整体有些「发干」,听起来给人一种「底噪没去干净」的感觉。如果将 EQ 预设给到「经典」,由于低频稍有压制,中高频截止的情况会更加明显。但在某些偏「田园」的曲目中,Z50 听起来也挺舒服,比如《Jessica》(Allman)、《99 Problems》(Hugo)和《Everything Moves》(Bronze Radio Return)。
说到这个「经典」预设,其实这指的并不是 Z50 的「经典音效」,而是一个翻译错误,本意指的应该是古典乐(Classic)。既然提到了古典乐,小雷也不能免俗地用 Z50 听了一下马友友的《BWV 1007》——对于这种小范围独奏,Z50 其实也能撑得住场面,但如果你想听大编制,小雷劝你还是买个「正经」的头戴式耳机。
那为什么我由始至终都只提到「标准」和「经典」这两个 EQ 预设呢?其实小雷也试过了 Z50 的其他预设,效果已经无法用一个「惨不忍睹」来概括:给 Z50 标定 EQ 的设计师仿佛在网上抄了组「夜店 DJ 专用 EQ」一样,让声音的每一个环节都变得扭曲。即使是宇多田光、奥华子这种标准的歌手声,听起来都不像是人嗓子里能发出来的动静。
至于 Z50 的降噪模式和通透模式,声音变形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这么说吧,即使通宵看完 F1 美国大奖赛的小雷早上 7:30 被隔壁邻居装修凿墙的声音吵醒,同时楼下晨练的大叔正在怪叫、楼上住户正在剁饺子馅、隔壁小学正在开运动会,小雷也不愿意用 Z50 的降噪模式听哪怕是一秒钟的音乐。
但话又说回来,在不乱来调 EQ 或降噪的情况下,Z50 的声音表现其实并没那么不堪,小雷甚至甚至觉得它的表现和某海外手机品牌送的 600 元价位耳机不相上下。但为什么 Z50 不好好做一个声音表现出色入门国产耳机,却要在充电盒上「整活」加一个螢幕呢?
原因其实非常直白:不整活儿,更没人买。
作为实质性的全球音频之都,全世界 90% 的音频品牌选择在中国广东代工。注意,这里的代工并不仅仅是替著名音频品牌生产成品音箱:惠州、梅州、江门、珠海等地不少音频企业已经开始替海外品牌设计音响方案,有的品牌甚至连调音都交由中国厂商进行。
没错,真力的「铝坨坨」确实在芬兰生产,但惠威同样能在珠海造自己的「铝坨坨」。换句话说,中国企业在音频领網域的实力从来都不逊色于海外企业。中国音频领網域缺的从来都不是技术,而是品牌。
以 Z50 为例,它的声音表现确实不错,但如果让 Z50 不在充电盒上加一个螢幕,安安稳稳去做原创 TWS,即使定价腰折也不会有人注意到它。会选择这个价位耳机的用户通常不会对音质有任何追求——续航时间长、低音效果重就可以了。
而这种「不整活儿,更没人买」的困局,只不过是中国原创音频品牌的缩影。
当然了,国产音频圈也不乏成功「出圈」的品牌,比如水月雨、NF Audio、QCY 借助出色的产品实力和互联网营销打响了自己的著名度,惠威、漫步者等老牌音频厂也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让自己的产品更适合年轻群体。
作为一个被家里长辈「耳濡目染」带进 Hi-Fi 圈的「小法师」,小雷打从心底里希望国产音频品牌能摆脱「山寨」「代工厂」等诨号,大胆地在自己设计的产品上打出自己的名字,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移动音频产品的普及,部分品牌已经在全球市场用实力(而不是价格战)打响了自己的名头,比如韶音、倍思、声阔。
而当越来越多消费者认可中国音频品牌时,中国音频产业响遍全球市场,也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