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我花85元,買了一個超越AirPods的華強北產品,歡迎閲讀。
作為雷科技為數不多真的在家裏擺了四只真力 G1 的小編,小雷自認為對音頻領網域還是「有點追求」的。
當然了,身邊不玩 Hi-Fi 的朋友對我這種「相信品牌力量」的行為有個更準确的描述——喜歡交智商税,用一句話來形容我的消費觀點,那就是:茶餐廳 5 塊一包的紙巾不舍得用, 370 元一對的惰性棉耳塞説買就買。
為了治好我「只買貴的、不買對的」的消費觀點,在我今天剛到公司時,同事就給我安排了一個「狠活」——給一款淘寶僅售 85 元的「華強北 AirPods Pro」寫一個評測。
説實話,在聽到今天選題内容時我的内心其實毫無波瀾——山寨耳機而已,再差能比我三十塊買到的「點金石」開放式耳機還差嗎?但當我真正看到這款產品時,我可能連心髒都為這款耳機停跳一拍:
「這個 AirPods Pro,怎麼有個螢幕?」
圖片來源:雷科技
雖然這款看起來像從 BBC 天線寶寶世界中穿越而來的「AirPods Pro」在耳機上沒有任何品牌、型号、電池容量、充電功率等之類的信息,但其實也是大牌產品:根據包裝盒上的信息,這款耳機由我們熟悉的天津市長城電子有限公司出品、深圳市悦詩音科技有限公司代工。
就像剛剛提到的那樣,這款耳機在產品上沒有任何型号标識,説明書上也沒有标注耳機的具體型号,小雷只能在耳機槽中看到「B5」字樣的标記,本以為這就是產品型号,但在搜索耳機時卻怎麼也搜不到「B5」。在給同事的手機、電腦發出無數條藍牙騷擾信息後,我終于找到了這款耳機的正确名字—— Z50。
左為 AirPods Pro,右為 Z50。
在耳機本體的造型上,Z50 與 AirPods Pro 高度看齊,甚至連硅膠耳塞都彼此通用。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我當然第一時間就把 AirPods Pro 塞到了 Z50 的盒子裏,兩者完美契合,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自然和諧。
要是 Z50 能給 AirPods Pro 充電的話,我甚至願意稱之為「AirPods Pro 最佳保護殼」——一個 AirPods Pro 保護殼在 Apple Store 能賣到 348 元,都夠我買 4 個 Z50 了,七天一換一個月都不重樣。
但話又説回來,如果你想把 Z50 的充電盒塞到 AirPods Pro 的保護殼裏,非常抱歉,此路不通: Z50 的充電盒比 AirPods Pro 多了一個螢幕,「盒身」厚了不少,自然無法用 AirPods Pro 的保護殼。不過 Z50 像 AirPods Pro 二代一樣,在充電盒側邊設計了一個挂繩孔,有防丢需求的朋友不必過于擔心。
盡管 Z50 的螢幕采用了「ID 無邊框」的設計,但經小雷粗略測量,其螢幕尺寸只有 1.4 英寸,拿出耳機或者輕按兩下螢幕即可喚醒 Z50 的鎖屏界面。沒錯,你甚至可以在這不到 4 厘米的螢幕上體驗到滑動解鎖的功能。可惜的是 Z50 的滑動解鎖界面并沒有設計可動的小滑塊,如果能在這個小螢幕上看到 iOS 4 時代的滑動解鎖界面,我願稱之為「絕殺」。
功能上,Z50 的螢幕功能頁面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 播放類(曲目控制、音量調節、降噪控制、EQ 均衡器、點贊)
2. 工具類(計時器、查找耳機、相機遙控、手電筒)
3. 設定類(亮度調節、語言切換、鎖屏桌面切換、時間設定)
此外螢幕上方也會常駐藍牙連接情況、耳機與充電盒電量、時間這三樣信息,但較為可惜的是,剛剛提到的功能頁面并沒有按照功能分類,找個功能可能需要翻完整個菜單。
而且互動界面中部分功能也存在重復的情況,比如所謂的「相機遙控」其實就是模拟按下手機的音量減按鍵,所以如果你在非拍照界面不斷按下「拍照」鍵,你甚至能看到手機的音量正在一格一格往下降,非常有意思。
而且 Z50 本身也有觸控感應區,可以通過耳機觸控手勢來完成切換曲目、音量調節等操作,在我看來真正有用的功能只有降噪控制、EQ 調節、查找耳機和手電筒。
但話又説回來,當我戴着 Z50 聽歌時,Z50 的耳機盒想必是放在口袋裏的。既然都要從口袋裏掏出來,為什麼我不掏出功能更齊全、手電筒也更亮的手機,而要掏觸控不靈敏、反應也更慢的 Z50 充電盒呢?
實際體驗也确實如此,在和 Z50 相處的這 12 小時裏,我只有在切換耳機 EQ 預設時才會掏出充電盒,其餘時刻都是将其塞在口袋裏。我不知道 Z50 這樣的設計會不會給 Apple 帶來什麼啓發,但在我看來,Z50 只教給我了一個道理:
給耳機盒配螢幕,确實沒什麼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一個細節,我剛才在提到 Z50 用處的時候,我提到「只有在切換耳機 EQ 預設時」。一般來説,除非你是 Dr. Dre 需要在超級碗現場「表演調音」,否則絕大多數耳機在日常使用時是不需要反復調節 EQ 的。那麼為什麼 Z50 反而有這樣的需求呢?這還得從 Z50 的音質説起。
我承認,我對 Z50 的音質存在先入為主的偏見,但真正戴上 Z50、聽到 A-Lin 在《罪惡感》中的第一句歌詞時,事情果然還是超出了我的預料——Z50 的音質居然還不錯?
在「标準」EQ 預設的情況下,Z50 的聲音并沒有明顯的、讓人感覺到煩躁的失真。低頻增益稍微給的有一點點多,但 Z50 本身的低頻靈敏度、延伸度和衝擊感都非常到位,甚至給人一種聲場開闊的感覺。即使是《BOOM》(Ti ë sto & Sevenn)這種強烈重低音的電子曲目,Z50 都拿捏得遊刃有餘,不會像 15 年前華強北街頭 20 元一條的山寨 Bests 一樣「刺耳朵」。唯一的缺點就是低頻稍微有些重,蓋住了中頻和中高頻的人聲。
中頻和中高頻整體有些「發幹」,聽起來給人一種「底噪沒去幹淨」的感覺。如果将 EQ 預設給到「經典」,由于低頻稍有壓制,中高頻截止的情況會更加明顯。但在某些偏「田園」的曲目中,Z50 聽起來也挺舒服,比如《Jessica》(Allman)、《99 Problems》(Hugo)和《Everything Moves》(Bronze Radio Return)。
説到這個「經典」預設,其實這指的并不是 Z50 的「經典音效」,而是一個翻譯錯誤,本意指的應該是古典樂(Classic)。既然提到了古典樂,小雷也不能免俗地用 Z50 聽了一下馬友友的《BWV 1007》——對于這種小範圍獨奏,Z50 其實也能撐得住場面,但如果你想聽大編制,小雷勸你還是買個「正經」的頭戴式耳機。
那為什麼我由始至終都只提到「标準」和「經典」這兩個 EQ 預設呢?其實小雷也試過了 Z50 的其他預設,效果已經無法用一個「慘不忍睹」來概括:給 Z50 标定 EQ 的設計師仿佛在網上抄了組「夜店 DJ 專用 EQ」一樣,讓聲音的每一個環節都變得扭曲。即使是宇多田光、奧華子這種标準的歌手聲,聽起來都不像是人嗓子裏能發出來的動靜。
至于 Z50 的降噪模式和通透模式,聲音變形同樣讓人印象深刻。這麼説吧,即使通宵看完 F1 美國大獎賽的小雷早上 7:30 被隔壁鄰居裝修鑿牆的聲音吵醒,同時樓下晨練的大叔正在怪叫、樓上住户正在剁餃子餡、隔壁小學正在開運動會,小雷也不願意用 Z50 的降噪模式聽哪怕是一秒鍾的音樂。
但話又説回來,在不亂來調 EQ 或降噪的情況下,Z50 的聲音表現其實并沒那麼不堪,小雷甚至甚至覺得它的表現和某海外手機品牌送的 600 元價位耳機不相上下。但為什麼 Z50 不好好做一個聲音表現出色入門國產耳機,卻要在充電盒上「整活」加一個螢幕呢?
原因其實非常直白:不整活兒,更沒人買。
作為實質性的全球音頻之都,全世界 90% 的音頻品牌選擇在中國廣東代工。注意,這裏的代工并不僅僅是替著名音頻品牌生產成品音箱:惠州、梅州、江門、珠海等地不少音頻企業已經開始替海外品牌設計音響方案,有的品牌甚至連調音都交由中國廠商進行。
沒錯,真力的「鋁坨坨」确實在芬蘭生產,但惠威同樣能在珠海造自己的「鋁坨坨」。換句話説,中國企業在音頻領網域的實力從來都不遜色于海外企業。中國音頻領網域缺的從來都不是技術,而是品牌。
以 Z50 為例,它的聲音表現确實不錯,但如果讓 Z50 不在充電盒上加一個螢幕,安安穩穩去做原創 TWS,即使定價腰折也不會有人注意到它。會選擇這個價位耳機的用户通常不會對音質有任何追求——續航時間長、低音效果重就可以了。
而這種「不整活兒,更沒人買」的困局,只不過是中國原創音頻品牌的縮影。
當然了,國產音頻圈也不乏成功「出圈」的品牌,比如水月雨、NF Audio、QCY 借助出色的產品實力和互聯網營銷打響了自己的著名度,惠威、漫步者等老牌音頻廠也通過不斷的技術迭代讓自己的產品更适合年輕群體。
作為一個被家裏長輩「耳濡目染」帶進 Hi-Fi 圈的「小法師」,小雷打從心底裏希望國產音頻品牌能擺脱「山寨」「代工廠」等诨号,大膽地在自己設計的產品上打出自己的名字,讓世界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值得慶幸的是,随着移動音頻產品的普及,部分品牌已經在全球市場用實力(而不是價格戰)打響了自己的名頭,比如韶音、倍思、聲闊。
而當越來越多消費者認可中國音頻品牌時,中國音頻產業響遍全球市場,也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