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建筑是建立连接的方式,而一棵树是一个小小的世界,欢迎阅读。
" 保护树 ",并不是仅仅 " 保护树 " 其实,就是场地。——董功
今年 7 月,一言一吾 i-Talk 与建筑师董功的 " 约会 " 访谈地点,选在成都市居民区中的设计展厅 " 玉林颂 "。
应好友刘家琨之邀,董功在这里举办了⼀个呈现直向建筑工作过程的展览。受电影《周处除三害》的影响,展览的名字叫作" 直向护樟榕 "。显然,这次 " 约会 " 的主题是围绕着 " 树 " 展开的。
建筑师董功与一言一吾制片人朱丽康,图源:i-Talk
01/ 连接之树:团队成长
不要人为地制造复杂,设计不应该成为功能服务和信息传达的障碍。
在展陈方案讨论会上,董功提醒年轻的团队不要舍本逐末,以免设计语言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之后,他又认真地核实沟通内容、严谨地推敲⽂案细节,尽量高效地推进工作。实际上,直向建筑 16 年以来的日常工作,都是这样进行的。
每晚八点收集和阅读场地报告,是董功应用在每个项目中的工作方式。设计意愿和施工指导的信息很难只靠图纸传达,驻场建筑师不仅能够准确地解释图纸,还能第⼀时间向事务所反馈现场问题。这对年轻建筑师来说是考验,也是成长。如今,讲求设计执行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已经成为直向建筑的重要特质。
影片《直向的树》,图源:i-Talk
2015 年,阿那亚海边图书馆首次把董功推到⼤众⾯前," ⽹红 " 建筑⿐祖 " 孤独的图书馆 " 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打卡狂潮;
2022 年,董功参加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 offer》第四季,试图打开建筑师与大众互相了解的渠道;
2023 年,直向建筑的年轻建筑师组成工会,进一步通过 " 开放日 " 活动邀请建筑师、设计爱好者和普通大众来到办公室参观交流,直接展现真实的建筑工作场景和状态。
建筑设计的教育和培养,从工作室团队逐渐扩展到实习生、面试过的人、感兴趣的人甚至更为广泛的观众和路人,作为国内首个向公众开放的建筑事务所,直向建筑始终意在 " 连接 "——连接设计与施工、思想与工艺,连接空间与时间、个性与共性,也连接概念预设与建后使用,最终连接建筑师与社会公众。
02争议之树:场地环境
建筑的责任是加强场地的信息密度,丰富其层次。
在 " 直向护樟榕 " 展览中,董功向纪录片制片人朱丽康强调自己保护的树不是名贵品种或者千年古木,就是普普通通的树。当被问到 " 保护树到底是在保护什么 " 时,董功回答" 就是在建筑介⼊新场地时,你所应该看到的 "。这抽象的所指,在直向建筑近五六年的两个重要项目中得以具体呈现。
川上行酒店,景德镇
川上行酒店对谈,图源:i-Talk
陶溪川是景德镇中较为著名的公共街区,以前是集中生产陶瓷产品的地方。川上行酒店的所在地之前是厂房中间的堆料场,散布着⼀些樟树和乌桕树。介绍场地的刘总此前是陶瓷⼚的厂长,他说自己是看着这些树长大的。董功由此深受触动,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处理这些树。
被建筑保护着的香樟林,图源:陈颢、i-Talk
从厂房到酒店,树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元素,也承载着与当地人的情感记忆。毗邻熙熙攘攘的街道和尺度惊⼈的工业建筑,川上行借助以树为主体的院子获得静谧的反差感,树⾃身积累的场地信息与时间信息也丰富了酒店的层次和内涵,进而营造出由连续性带来的舒适感。
东入口保留树木与院墙,图源:陈颢、i-Talk
董功以人为喻:与壮观的⼚房建筑相比,这些普通的树和仓库建筑显得非常孱弱,仿佛年老之人。但就像家庭与社会的延续过程⼀样,唯有将新的东⻄与历史片段编织在⼀起,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温度和生命的张弛,也才能体味人与物之间的长久联系。这对董功来说既是建造的态度问题,又是判断建筑的标准。
梧桐院子秋景,图源:郑钰凝、i-Talk
所以川上行酒店的建筑会为树木让出空间,以至于外轮廓不是完整的几何形;风雨连廊会提供浸⼊树冠的视角,樟树院落因这个抬高的 " 公园 " 而显得体面——就像与儿童说话最好蹲矮点⼀样。坐在这⾥听沙沙的风叶声,眯起眼睛看树影婆娑,是⼀种沉浸式的疗愈体验。
影片《直向的树》,图源:i-Talk
荔园外国语小学,深圳
与之相似的另⼀个同期存量建筑改造项目,是位于深圳的荔园外国语小学,它拥有⼀座与众不同的 " 屋顶操场 "。
但这⼀次,董功对树的保留决定,导致了 1000 多封来自家长的意见函,以及建筑师和学校之间的长久隔阂。双方矛盾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不能把场地中的树都砍了,然后建⼀座学生操场呢?
荔园外国语小学鸟瞰,图源:直向建筑
其深层原因之⼀,可以追溯到深圳" 新校园行动计划:8+1 建筑联展 "——是⼀个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福田管理局联合福田区各部门,共同组织的建筑设计竞赛。主要是为了解决老旧学校空间不足、设施不齐等问题,全⾯提升老旧校园环境,增强 " 空间育人 " 功能。
保留树林后的悬浮跑道,图源:存在建筑
直向建筑的设计提案作为竞赛第一名入选,以垂直立体校园的方式探索高密度城市空间背景下,新校园建筑类型的建构与空间创新。
屋顶的运动操场,图源:存在建筑
但在概念前期,作为建筑师的董功并没有机会和作为使用者代表的校长接触,因为校园在建成前半年才被分配给 " 业主 " ——荔园外国语⼩学。
因此,学校需求无法提前与建筑事务所沟通。最初直向建筑面临的场地,更像是高楼大厦中的⼀处小森林,董功希望能向社会公众开放其中⼀部分,而这也是长久以来市区⼀致支持并盖章允准的设计方案。
2018 年场地原状,图源:直向建筑
" 我没有觉得操场不重要," 董功解释道," 但这片树也很重要,具有和操场不⼀样的重要性,只是大家的视角不同。" 他期望能与校长进行正向、坦诚的沟通,以解决僵化的矛盾并更好地发挥设计的潜力。
小树林与微地形,图源:存在建筑
目前,就董功的视角而言,这座学校仍处于 " 过程 " 之中。但他相信,在理解与不理解的过程里,时间会证明⼀切。
树林中的活动场地,图源:存在建筑
这是两个与树相关的建筑项目,在董功看来,树与河流、山坡没有区别,是很具体的环境条件。他相信好建筑就是要与之产生 " 敏感 " 而丰富的互动关系。这两个项目的基本思路⼀致,即耐心处理场地信息,包括风、光、水、树这些宝贵的⾃然环境特质,将中国建筑设计以往全部推倒 " 重写 " 的占领状态,转变为互相叠加、补充和对话的 " 信息密度加强 " 状态。
03理念之树:根深叶茂
⼀棵树,就是⼀个在垂直向度的小小世界。
" 直向护樟榕 " 展览墙上有这样⼀段诗意的话:⼀棵树即使再普通,也是锚固在具体坐标点上独⼀⽆⼆的 " 精灵 "。
护住⼀棵树,就护住了它根系所及的泥土和地形,它向上延展的天空,穿过树冠的光和风,停留在树梢上的鸟和树下驻留的人。
川上行手稿 ,图源:直向建筑
对于董功而言,与其说这是⼀种情怀,不如说这是⼀种态度。做出⼀种选择,与功能、情感需求固然相关,究其根本更与⼈所秉持的价值观⼀脉相承。董功不愿意看到房屋或者场地精神被废弃或损毁,更不忍卒读被疯狂地、反逻辑篡改的历史结构。
去年,他前往提契诺州的蒙特卡罗索小镇,实地探访了由瑞⼠建筑师路易吉 · 斯诺基(Luigi Snozzi)改造的学校项目。上世纪 70 年代末,斯诺基与当地政府合作,对始建于 15 世纪的小镇修道院及其周边场地进行梳理整治,使它在形态和结构上成为小镇真正的中心,并通过設定小学和其它公共服务设施赋予其活力。经历数十年不懈努力,斯诺基的理念和工作才得到政府和公众的认可。
这个教科书般的重新建构案例深深打动了董功,他感到更新后的建筑场地就像⼀个补丁,把小镇的过去和未来缝合在⼀起。或许是受到斯诺基对城市、历史和社会的反思态度影响,董功相信建筑师的使命就是找到最适宜的方式," 有礼貌 " 地与周围环境好好相处。
建筑师董功,图源:i-Talk
董功常常把建筑师喻为 " 双脚踩在泥里的人 ",因为这也是建筑师的真实工作状态。但对于他来说,建筑师不止是⼀种职业,还是⼀种与社会建立连结的方式,会形成⼀种综合的生活状态。就这点而言,董功认为建筑师是个非常有意思的 " 角色 "。
"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我混得不怎么样——都 52 岁了,还会陷在那些具体的事里纠结。" 董功说," 但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哪天真的没有那些事了,也许反而会心里不踏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一言一吾 ITALK",作者:一言一吾、李诗雯,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