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阿里拆云,下一个是谁?,欢迎阅读。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科技新知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元老级企业,无论是在电商、云计算、金融科技,还是组织变革等领網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和影响力。
譬如中台理念,这个架构在阿里 2015 年底宣布 " 大中台、小前台 " 的战略转型后,迅速被跟随者效仿。
中台的初衷,是为各个业务提供底层技术和通用能力的平台化服务。但市场态势日新月异,这套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眼下的需求。因此,近年来,阿里开始尝试把中台变薄,而这一做法再次引发不少追捧。
" 阿里摸着石头过河,同行摸着阿里过河 ",媒体略显夸大的调侃,却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今年 3 月 28 日,阿里公布了最新的组织架构 "1+6+N",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到了 5 月 18 日,阿里又在财报中透露一系列重磅消息:云智能集团将分拆单独上市,菜鸟、盒马也将启动上市进程。
从一个综合平台中拆分实体,并非是一种罕见的做法。这里不妨把视线聚焦一些,阿里体系内云业务的独立上市,是否会成为其他云大厂的参考和借鉴?
市场不乏潜在的分拆标的
当前,阿里云只是掀开分拆上市序幕的一角。然而,关于如何给其准确估值,已经在行业中讨论得热火朝天。
在一些论述中,阿里云以中国最大的公有云公司的身份形成共识。一旦独立上市成功实施,这将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次创举。
不过,如果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可以发现已经有云计算公司从大型科技巨头中分拆并走上了上市之路。
2020 年 5 月 8 日,金山云从金山軟體中分拆出来,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 "KC",成为全球第一家由科技巨头拆分出来的云计算上市公司。
尽管如此,无论是在规模(阿里云 2022 年收入约为 776 亿元,金山云同期 81.80 亿元)还是在影响力上,金山云都无法与阿里云此次分拆的冲击力和引导作用相提并论。
因此,阿里云的分拆独立,对整个云计算行业和投资市场来说,可能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视线首先转向了亚马逊的云服务部门—— AWS。云计算行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阿里云因其在国内云计算市场份额多年领先,成为了唯一一家可以和 AWS 比拟的云厂商,两者常常被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分析。
自 2015 年起,AWS 分拆的传言便开始出现。当年 1 月,亚马逊 CFO Tom Szkutak 在财报电话会议中发言,亚马逊将分拆其云业务 AWS,让投资者和公众对其创收情况有更清晰的了解。不久后,2015 年第一季度财报首次披露了 AWS 部门的业绩数据,再次引发了关于亚马逊分拆云业务的讨论。
不过此后几年,AWS 分拆事宜几乎毫无进展。终结外界猜测的是,2022 年 4 月,亚马逊 AWS 的新任首席执行官 Adam Selipsky 明确表示," 目前我们并未计划分拆云计算部门,将 AWS 保留为亚马逊的一部分,更有利于服务我们的客户。" 这位接替 Andy Jassy 的首席执行官的言论,短期内确认了分拆的不可能。
而美国三大云计算巨头的其他两位——微软云和谷歌云,在关于分拆上市这一议题上,一直以来没有任何消息传出。
再将视线转回国内,百度云和腾讯云并未有过类似的公开表态或规划(这并不意味未来不会走这步棋)。不过,在分拆上市的道路上,早已有其他云厂商蠢蠢欲动。
譬如国内云市场风头正盛的天翼云。IDC 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 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在国内公有云市场(基础设施层与平台层),中国电信的天翼云以 10.3% 份额跃居第三。
" 公司将在符合监管规则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天翼云分拆上市的可能性。" 在中国电信 2021 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执行董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瑞文透露。
2023 年 3 月一则市场消息揭示,天翼云的分拆上市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换言之,天翼云现在面临的选择将是:要么抢在阿里云之前完成上市,提前确立自己的市场地位;要么拉大与阿里云上市的时间间隔,争取有更充足的时间去精细谋划和准备其上市进程。
天翼云之外,不能忽略的还有京东云。早在 2019 年,市场上就传出京东云计算业务将从京东内部独立出来的消息。彼时有分析认为,京东云将成为与京东商城、京东数科、京东物流并列的独立子公司。
不过最终在 2021 年,京东集团将京东云和人工智能业务剥离给京东数科。
最新的消息来源于一位与京东科技(原京东数科)关系密切的人士。他透露称,京东科技计划在 2023 年赴港股 IPO。然而,这个计划需要在相关整改完成后才能启动。此后,证监会国际部才能受理京东科技的赴港 IPO 申请。
换句话说,京东云可能会借此良机一同步入上市之路。
分拆或是必经之路
对于众多云厂商而言,未来走向分拆或是必经之路。这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
先从外部驱动来看。有行业分析师对「科技新知」表示,在过去几年中,一些云服务大厂确实面临了越来越大的监管压力。分拆上市可以成为他们应对这种监管挑战的一种策略。通过独立上市,云业务的运作可能会变得更加透明和规范,这有助于降低监管风险,并使公司更好地符合当地的法规和政策。
实际上,阿里的重组计划似乎与监管机构旨在削弱科技巨头垄断性质的政策相吻合。
在分拆的基础上,从阿里巴巴以及其他可能进行分拆的平台中诞生的新主体,将很可能从风险投资市场中获得巨大的益处。最直接的效应还有,针对科技行业的监管压力有望减少。
在内部驱动因素上,各大云厂商普遍存在的业务疲软现象,则可能是推动分拆独立的触发因素(运营商除外)。
先来看一下美国三大云计算巨头在 2023 年第一季度的表现。数据显示,AWS 在第一季度的收入为 214 亿美元,其增速环比进一步降至 16%,这也是连续第五个季度同比增速出现下滑。更值得注意的是,AWS 的营收绝对值在本季度也环比减少了 0.2 亿美元,这是其历史上的首次。
从绝对表现来看,AWS 本季度的增长显得相当疲软。而与其他两大云服务商横向对比,他们的云业务增速在本季度也同样出现环比放缓。这一现象进一步验证了全球云服务市场需求滑坡的严重程度。
而在国内市场,根据国际数据公司 ( IDC ) 最近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2 下半年)跟踪》报告,2022 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 ( IaaS ) 、平台即服务 ( PaaS ) 和軟體即服务 ( SaaS ) )达到了 188.4 亿美元。其中,IaaS+PaaS 市场的同比增速为 19%,而 2021 年上半年的增速为 30.6%,下半年的增速为 42.9%。
市场增速的放缓,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担忧,他们开始怀疑中国的云市场是否即将达到顶点。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与之佐证的是,中国互联网三巨头 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第一季度的云业务表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一季度,百度智能云收入大约 42 亿,同比增长 8%,较上季度的 4% 有所加速;腾讯没有披露云业务的具体财务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4% 至 487 亿元;阿里云业务收入为 185.82 亿元,同比下降 2%。
无论从外部驱动力(如监管压力),还是内部驱动力(如业务发展需要)来看,云服务厂商未来走向业务分拆可能是一条必经的道路。这既是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为了推动内部的业务创新和发展。
在行业人士眼中,最有可能效仿阿里云走出分拆上市之路的云厂商,就是亚马逊 AWS。
这里考虑的因素还包括业务成熟度。有市场分析公司曾统计过,如果把亚马逊云服务 ( AWS ) 当作是一家独立的科技公司,那么它会是在收入达到 10 亿美元后增速历史第二快的企业级 IT 公司,仅次于 Google。
此外,亚马逊自己将业务分为三个部分,北美、国际,和 AWS。而分析师认为,亚马逊由两个独立的公司组成,即 AWS 和 " 亚马逊零售 ",当两个协同性较弱的业务开始愈发分离时,亚马逊不妨选择将 AWS 进行分拆。
现阶段,亚马逊 AWS 的增速落后于竞争对手微软 Azure。财报显示,一季度 Azure 营收同比增长 27%,微软预计二季度增速将维持 26%-27%。
对于亚马逊 AWS 来说,分拆可能使其更加专注于云计算领網域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提高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的优势。这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应对来自其他竞争对手的挑战。
写在最后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当单项业务逐渐壮大并具备自我循环的能力时,集团主体通常会面临一个挑战:是否应该对该业务进行分拆?
这或许是互联网云服务厂商的商业演化宿命:平台公司在积累大规模流量之后,首先会通过广告和各种 C 端增值业务进行流量变现,然后进一步挖掘技术的溢出价值,这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增值应用形态。
因此可以看到,亚马逊 AWS、阿里云、谷歌云、腾讯云等,都是这种技术溢出的产物。
过去,有了集团自身为其云服务提供的用户场景作为支持,云服务厂商可以首先在自家平台上进行试验,然后再推向市场。而且,得益于集团的支持,云业务在扩建基础设施上从不吝啬投入。
然而如今,随着云业务愈发壮大,原本的孵化器似乎已经变成了束缚。原本用来保护和培养业务的 " 温室 ",现在可能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 " 牢笼 "。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业务分拆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这不仅有助于业务进一步独立发展,同时也能让集团主体更好地聚焦于其核心业务。阿里云此次分拆上市的动作,也将成为其他云厂商的一块 " 过河石 "。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