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阿裏拆雲,下一個是誰?,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科技新知
阿裏巴巴作為中國互聯網的元老級企業,無論是在電商、雲計算、金融科技,還是組織變革等領網域,都有着開創性的貢獻和影響力。
譬如中台理念,這個架構在阿裏 2015 年底宣布 " 大中台、小前台 " 的戰略轉型後,迅速被跟随者效仿。
中台的初衷,是為各個業務提供底層技術和通用能力的平台化服務。但市場态勢日新月異,這套體系已經難以滿足眼下的需求。因此,近年來,阿裏開始嘗試把中台變薄,而這一做法再次引發不少追捧。
" 阿裏摸着石頭過河,同行摸着阿裏過河 ",媒體略顯誇大的調侃,卻也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今年 3 月 28 日,阿裏公布了最新的組織架構 "1+6+N",以适應未來的發展變化。到了 5 月 18 日,阿裏又在财報中透露一系列重磅消息:雲智能集團将分拆單獨上市,菜鳥、盒馬也将啓動上市進程。
從一個綜合平台中拆分實體,并非是一種罕見的做法。這裏不妨把視線聚焦一些,阿裏體系内雲業務的獨立上市,是否會成為其他雲大廠的參考和借鑑?
市場不乏潛在的分拆标的
當前,阿裏雲只是掀開分拆上市序幕的一角。然而,關于如何給其準确估值,已經在行業中讨論得熱火朝天。
在一些論述中,阿裏雲以中國最大的公有雲公司的身份形成共識。一旦獨立上市成功實施,這将在全球範圍内成為一次創舉。
不過,如果将目光轉向國内市場,可以發現已經有雲計算公司從大型科技巨頭中分拆并走上了上市之路。
2020 年 5 月 8 日,金山雲從金山軟體中分拆出來,在美國納斯達克正式挂牌交易,股票代碼為 "KC",成為全球第一家由科技巨頭拆分出來的雲計算上市公司。
盡管如此,無論是在規模(阿裏雲 2022 年收入約為 776 億元,金山雲同期 81.80 億元)還是在影響力上,金山雲都無法與阿裏雲此次分拆的衝擊力和引導作用相提并論。
因此,阿裏雲的分拆獨立,對整個雲計算行業和投資市場來説,可能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視線首先轉向了亞馬遜的雲服務部門—— AWS。雲計算行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阿裏雲因其在國内雲計算市場份額多年領先,成為了唯一一家可以和 AWS 比拟的雲廠商,兩者常常被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和分析。
自 2015 年起,AWS 分拆的傳言便開始出現。當年 1 月,亞馬遜 CFO Tom Szkutak 在财報電話會議中發言,亞馬遜将分拆其雲業務 AWS,讓投資者和公眾對其創收情況有更清晰的了解。不久後,2015 年第一季度财報首次披露了 AWS 部門的業績數據,再次引發了關于亞馬遜分拆雲業務的讨論。
不過此後幾年,AWS 分拆事宜幾乎毫無進展。終結外界猜測的是,2022 年 4 月,亞馬遜 AWS 的新任首席執行官 Adam Selipsky 明确表示," 目前我們并未計劃分拆雲計算部門,将 AWS 保留為亞馬遜的一部分,更有利于服務我們的客户。" 這位接替 Andy Jassy 的首席執行官的言論,短期内确認了分拆的不可能。
而美國三大雲計算巨頭的其他兩位——微軟雲和谷歌雲,在關于分拆上市這一議題上,一直以來沒有任何消息傳出。
再将視線轉回國内,百度雲和騰訊雲并未有過類似的公開表态或規劃(這并不意味未來不會走這步棋)。不過,在分拆上市的道路上,早已有其他雲廠商蠢蠢欲動。
譬如國内雲市場風頭正盛的天翼雲。IDC 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2 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在國内公有雲市場(基礎設施層與平台層),中國電信的天翼雲以 10.3% 份額躍居第三。
" 公司将在符合監管規則的條件下,積極探索天翼雲分拆上市的可能性。" 在中國電信 2021 年度業績説明會上,執行董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柯瑞文透露。
2023 年 3 月一則市場消息揭示,天翼雲的分拆上市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換言之,天翼雲現在面臨的選擇将是:要麼搶在阿裏雲之前完成上市,提前确立自己的市場地位;要麼拉大與阿裏雲上市的時間間隔,争取有更充足的時間去精細謀劃和準備其上市進程。
天翼雲之外,不能忽略的還有京東雲。早在 2019 年,市場上就傳出京東雲計算業務将從京東内部獨立出來的消息。彼時有分析認為,京東雲将成為與京東商城、京東數科、京東物流并列的獨立子公司。
不過最終在 2021 年,京東集團将京東雲和人工智能業務剝離給京東數科。
最新的消息來源于一位與京東科技(原京東數科)關系密切的人士。他透露稱,京東科技計劃在 2023 年赴港股 IPO。然而,這個計劃需要在相關整改完成後才能啓動。此後,證監會國際部才能受理京東科技的赴港 IPO 申請。
換句話説,京東雲可能會借此良機一同步入上市之路。
分拆或是必經之路
對于眾多雲廠商而言,未來走向分拆或是必經之路。這主要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論證:外部驅動和内部驅動。
先從外部驅動來看。有行業分析師對「科技新知」表示,在過去幾年中,一些雲服務大廠确實面臨了越來越大的監管壓力。分拆上市可以成為他們應對這種監管挑戰的一種策略。通過獨立上市,雲業務的運作可能會變得更加透明和規範,這有助于降低監管風險,并使公司更好地符合當地的法規和政策。
實際上,阿裏的重組計劃似乎與監管機構旨在削弱科技巨頭壟斷性質的政策相吻合。
在分拆的基礎上,從阿裏巴巴以及其他可能進行分拆的平台中誕生的新主體,将很可能從風險投資市場中獲得巨大的益處。最直接的效應還有,針對科技行業的監管壓力有望減少。
在内部驅動因素上,各大雲廠商普遍存在的業務疲軟現象,則可能是推動分拆獨立的觸發因素(運營商除外)。
先來看一下美國三大雲計算巨頭在 2023 年第一季度的表現。數據顯示,AWS 在第一季度的收入為 214 億美元,其增速環比進一步降至 16%,這也是連續第五個季度同比增速出現下滑。更值得注意的是,AWS 的營收絕對值在本季度也環比減少了 0.2 億美元,這是其歷史上的首次。
從絕對表現來看,AWS 本季度的增長顯得相當疲軟。而與其他兩大雲服務商橫向對比,他們的雲業務增速在本季度也同樣出現環比放緩。這一現象進一步驗證了全球雲服務市場需求滑坡的嚴重程度。
而在國内市場,根據國際數據公司 ( IDC ) 最近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2 下半年)跟蹤》報告,2022 年下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 ( IaaS ) 、平台即服務 ( PaaS ) 和軟體即服務 ( SaaS ) )達到了 188.4 億美元。其中,IaaS+PaaS 市場的同比增速為 19%,而 2021 年上半年的增速為 30.6%,下半年的增速為 42.9%。
市場增速的放緩,引發了越來越多人的擔憂,他們開始懷疑中國的雲市場是否即将達到頂點。這種擔心并不是多餘的。與之佐證的是,中國互聯網三巨頭 BAT(百度、阿裏巴巴、騰訊),第一季度的雲業務表現只能算是中規中矩。
一季度,百度智能雲收入大約 42 億,同比增長 8%,較上季度的 4% 有所加速;騰訊沒有披露雲業務的具體财務數據,公司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14% 至 487 億元;阿裏雲業務收入為 185.82 億元,同比下降 2%。
無論從外部驅動力(如監管壓力),還是内部驅動力(如業務發展需要)來看,雲服務廠商未來走向業務分拆可能是一條必經的道路。這既是為了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是為了推動内部的業務創新和發展。
在行業人士眼中,最有可能效仿阿裏雲走出分拆上市之路的雲廠商,就是亞馬遜 AWS。
這裏考慮的因素還包括業務成熟度。有市場分析公司曾統計過,如果把亞馬遜雲服務 ( AWS ) 當作是一家獨立的科技公司,那麼它會是在收入達到 10 億美元後增速歷史第二快的企業級 IT 公司,僅次于 Google。
此外,亞馬遜自己将業務分為三個部分,北美、國際,和 AWS。而分析師認為,亞馬遜由兩個獨立的公司組成,即 AWS 和 " 亞馬遜零售 ",當兩個協同性較弱的業務開始愈發分離時,亞馬遜不妨選擇将 AWS 進行分拆。
現階段,亞馬遜 AWS 的增速落後于競争對手微軟 Azure。财報顯示,一季度 Azure 營收同比增長 27%,微軟預計二季度增速将維持 26%-27%。
對于亞馬遜 AWS 來説,分拆可能使其更加專注于雲計算領網域的創新和發展,從而提高其在激烈競争的市場中的優勢。這将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滿足客户的需求,以及應對來自其他競争對手的挑戰。
寫在最後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當單項業務逐漸壯大并具備自我循環的能力時,集團主體通常會面臨一個挑戰:是否應該對該業務進行分拆?
這或許是互聯網雲服務廠商的商業演化宿命:平台公司在積累大規模流量之後,首先會通過廣告和各種 C 端增值業務進行流量變現,然後進一步挖掘技術的溢出價值,這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增值應用形态。
因此可以看到,亞馬遜 AWS、阿裏雲、谷歌雲、騰訊雲等,都是這種技術溢出的產物。
過去,有了集團自身為其雲服務提供的用户場景作為支持,雲服務廠商可以首先在自家平台上進行試驗,然後再推向市場。而且,得益于集團的支持,雲業務在擴建基礎設施上從不吝啬投入。
然而如今,随着雲業務愈發壯大,原本的孵化器似乎已經變成了束縛。原本用來保護和培養業務的 " 温室 ",現在可能成為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 " 牢籠 "。
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業務分拆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這不僅有助于業務進一步獨立發展,同時也能讓集團主體更好地聚焦于其核心業務。阿裏雲此次分拆上市的動作,也将成為其他雲廠商的一塊 " 過河石 "。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