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跟当年合影奥巴马的人比,联合国名媛可亏大了,欢迎阅读。
一
在联合国实习,已经成为一项口碑高危的工作。
如果你曾经动用钞能力,跑去联合国咔咔摆拍,然后在社交媒体立了个 " 我在联合国实习 "" 我去联合国开会 " 的人设,此刻,你可能已经被群众的慧眼识别,为你打上一个 " 联合国名媛 " 的标签。
谁能想到,这年头联合国都会发回旋镖了?当年花钱去跟联合国发生关系,也没多大流量。现在被不花钱打假,身份却和联合国发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可是,如果有人是靠发挥硬实力,好不容易申请到了在联合国实习的机会,很可惜,她可能也会遭到无差别的标签扫射,同样被打上联合国名媛的标签。
去摆拍拗的人设是随便立的,给真正在联合国实习的人带来的评论区攻击甚至网暴却是扎扎实实的。
这不再是 " 假作真时真亦假 " 的传统层次了,还到了 " 假作真时,还能害了真 " 的新境界。
社交媒体上,已有不堪其扰的博主站出来自证。明明是辛苦申请来的正经工作,怎么一夜之间就升 " 媛 " 了?
二
看着这巨大的舆情,最让我好奇的,不是那些人为啥要花钱去、到底花了多少钱,而是依靠产业链去联合国打造人设,这也不是啥创新行为,怎么到了今天,事儿闹得这么大?
想想几年前的微商,掏五六千块钱就可以跟奥巴马见上一面。如果他们愿意花 25 万,这钞能力,甚至能让身边的奥巴马露出一口大白牙,与他们拍一张历史的一刻。
这跟今天去联合国开会的人,分明是同一种运作思路。这甚至让我有些心疼这些去联合国花钱的,明明都是花钱,投资回报率为啥差这么大?
当年奥巴马合影一发,微商品牌立马高大上,创始人也变得高深莫测。
今天去联合国开会打卡的人,钱花了,人设还没立到 315,就被打假了。
只能说,吹牛掰也是一件要看传播环境更迭的技术活儿。
" 媒介即讯息 ",在当年还只是苍白的传播学理论,如今却是创作者的生存挑战。在今天的互联网,用户生产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都变得越来越强,利用信息差制造网红、制造名气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你发一个联合国立人设的内容,同时推送的可能是,一条介绍普通人如何花点小钱打卡联合国的攻略。早在今年三月份,就有人在 " 联合国名媛 " 作品的评论区分享热知识:
曾经的联合国还能用信息差上一层高大上的滤镜,而现在大家正在打破这种认知,让联合国彻彻底底地祛魅。
而在用户庞杂且活跃的社交媒体,已经不存在真正意义的信息鸿沟。我们会发现,曾经很多看似遥远的、不可企及的场景或服务,经过一轮轮商业化后被祛魅,早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别说打卡联合国,只要你愿意折腾," 打卡 " 外太空都能实现。
没有搞笑。恋爱腦最严重的那一年,出轨渣男送了一颗用我名字命名的星星,我当时感动得不行,偷偷发到网上问这种情况能不能复合。
然后,网上的姐妹说,这玩意儿不值钱," 还是标准星,亮度低,最多三百。"
新的媒介带来新的成名机会,与此同时,也进一步打开了社交媒体信息的丰富度。每个人发出来的内容,也将面临更严格的审视。
《智人之上》里,尤瓦尔在谈及好的信息系统时,给出的标准不是永不犯错,而是可以自我修正。
三
最后,我其实不太信,在社交媒体打卡联合国的,只有女性博主。但这种行为为啥被贴上 " 媛 " 的标签了呢?
我倒不觉得这背后是针对性别的恶意,但大概率考虑到了传播的效率。
我去看过那些被 judge 的所谓 " 联合国名媛 ",都不是什么大博主,有些甚至只是分享日常生活的素人,按照占比,在他们发出的上百条作品里,联合国也就算 " 配货 " 内容,含金量还干不过旅游、穿搭和打卡自拍。
这个体量,单纯抨击 " 去联合国 " 打卡这个其实小众的行为,未必能有多大的声浪。有的网友就算刷到标题,可能都懒得点进去。
但行为一旦附着在具体的人或者群体身上,再贴上负面化的标签,事儿未必有多大,但一定能把舆论场的音量开大。
" 联合国名媛 ",短短五个字,却多有力量。
这里面不仅有联合国拉出的反差感,还借用了 " 媛 " 这个词儿的八卦市场基本面。毕竟,在联合国名媛出现之前,已经流行过飞盘媛、骑行媛、滑雪媛、佛媛等等。
再借用一次 " 媛 " 这个概念,就好像是去情绪储备库里,掏一件已经有的嘲弄成品。批评未必精准,掀起的情绪涟漪却是可以被迅速扩大的。
想当初飞盘媛、滑雪媛兴起之时,也不少男博主光膀子、露肌肉、拍擦边照片,他们也同样得以幸免于 " 媛 "。
那些正义人士点开联合国的相关内容,批评 " 联合国名媛 " 时,你说他们真看不到男性创作者的内容?还是选择性忽视了呢?
毕竟,如果看见了他们,就失去了一个响亮的标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花儿街参考,作者:林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