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最短命电子产品:谁杀死了上网本?,欢迎阅读。
2006 年,华硕成为了全球第二大代工厂,主要为戴尔、惠普代工电腦和伺服器。
坐二望一后,华硕并没有志得意满,反而陷入了 " 代工业务占比过大 " 的焦虑。
特别是在 2005 年推出游戏本试探高端市场失败,华硕急需差异化破局,实现战略转型。
2007 年,华硕尝试推出了一款低价的筆記型電腦 - 华硕 Eee PC。
华硕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它不仅开创了一个电子品类,还掀起了一场产业革命。
这就是上网本。
巅峰时期,上网本的全球年销量近 4000 万台。
让人称奇的是,上网本从诞生到走上巅峰,再到衰败,前后不到 6 年时间。
这个最短命的电子产品,为整个行业带来了什么?
"Easy to Learn,Easy to Work,Easy to Play。"
易学、易用、易娱乐。
这是华硕 Eee PC 名称的由来。
2007 年 10 月,华硕推出的首代 Eee PC 采用 7 英寸螢幕、900MHz Intel Celeron 处理器、2GB 内存和 4GB 磁碟,预装 Linux 系统(Xandros 定制版)。
首代 Eee PC
与当时主流的筆記型電腦相比,Eee PC 螢幕小、分辨率低,运算速度慢、存储量小,简直是一个阉割版。
惠普、戴尔等 PC 巨头并不看好,即便是 Eee PC 采用了英特尔的处理器,后者也未曾高看一眼。
没想到,不被各方看好的 Eee PC,上市后却一炮而红。
仅仅 4 个月,首代 Eee PC 卖出了 30 万台,成为了当年的黑马产品。
与华硕同属台湾地区的宏碁率先跟进,戴尔、惠普、联想等国际巨头一拥而上。
一时间,Eee PC 开创的上网本市场,火了。
数据显示,2008 年,上网本销量就达到了 1080 万台。
2010 年,销量超过了 3900 万台,市场份额占到了 PC 市场的 10% 以上。
不被业界看好的上网本,为何卖爆了?
核心原因是,便宜。
华硕 Eee PC 首代只卖 299 美元,相当于同期普通笔记本的 1/3。
宏碁推出的 Aspire One,价格一度跌破 200 美元,太有杀伤力。
宏碁 Aspire One
销量扩大后,二线 PC 厂商、板卡厂商、家电厂商加入战局,进一步降低了生产门槛和供应链成本。
一个细节是,在深圳华强北,大量做 MP4、山寨手机的厂商,做起了山寨上网本。
巅峰时期,仅华强北,就有 200 多种山寨上网本,价格更是低到了不可思议的几百元人民币。
上网本的出现,还赶上了一个 " 好时候 "。
2007 年 9 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最终波及全球金融系统,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显著放缓。
经济大环境不好,人们的消费能力下降,上网本的低价优势被进一步放大,成为普通筆記型電腦的最佳 " 平替 "。
山寨上网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网本还意外切入了教育市场。
彼时,世界各国政府已开始重视教育信息化,通过为学生配备电腦,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学模式的革新。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动辄几千元的电腦太贵了。
便宜、可用的上网本,成了完美的选择。
像印度、越南、巴西、土库曼斯坦等国家,开始大量地采购上网本。
这又为上网本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市场。
上网本销售的火爆,也让业界充满信心。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 ABI Research,称上网本开启了一个新时代,预测 2010 年出货量将达 1.39 亿台。
正如刚出场一样,这次,上网本的走向,又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2010 年销量为 3940 万台,2011 年猛然下滑至 2940 万台,2012 年只剩下 1413 万台,2013 年已不值一提。
其实,早在 2011 年,戴尔、三星等行业巨头率先停产上网本。
戴尔上网本
作为上网本的最大受益者,华硕、宏碁苦苦支撑,在 2013 年也宣布不再生产新款上网本。
也就是说,在 2013 年,上网本已经被淘汰了。
回顾上网本的生命周期,从兴起(2007 年)→ 顶峰(2008-2010 年)→ 衰退(2011-2012 年)→ 淘汰(2013 年)四个阶段,前后不过 6 年时间。
上网本的一生,犹如昙花一现,堪称最短命的电子产品。
谁杀死了上网本?
很多人认为,上网本的市场定位出了问题。
具体来说,上网本拼性能拼不过筆記型電腦,拼便携拼不过平板电腦和智能手机。
市场定位模糊,让自己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在正解局看来,事实恰恰相反,上网本的定位非常明确。
这里,我们要先回答一个问题:电腦是用来干什么的?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上网。
即使有人回答 " 工作 ",也暗含了上网的需求。
在现代人的认知中,电腦与互联网是天然连接在一起的。
真相是,电腦与互联网的发展,并不同步。
一个细节是,1994 年,在美国市场,个人电腦销量第一次超过了电视机和录像机,成为成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电子产品。
彼时,全球只有 2700 个网站。
这让电腦的发展,长期关注硬體算力,而非连接网络。
即便新千年后,筆記型電腦开始普及,想要便携地上网也不是一件易事。
早期的筆記型電腦
上网本的出现,恰恰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
价格低,只是上网本的一个侧面。
将两者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会发现,上网本还有几个优点:
一是更小更轻便。普通筆記型電腦动辄两三公斤,上网本只有一公斤多。
二是待机时间长。上网本砍掉过剩性能,配备中低端硬體,功耗更低,待机时间也更长。
三是上网体验更好。普通笔记本依赖有线网络,上网本在移动上网上做了软硬體优化。
再加上价格便宜,上网本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对低价、便携的电腦产品的需求。
由此可见,上网本的市场定位非常明确。
也正是因为精确地填补了市场空白,才迅速打开了销量。
既然如此,上网本为何又迅速衰败了?
主要是因为行业变化太快了。
1965 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 · 摩尔观察到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上的变化,提出了著名的 " 摩尔定律 ":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 18-24 个月增加一倍,性能同步提升,成本则相应降低。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定律。
2000 年生产 100 万个晶体管的成本约为 1 美元,2020 年这一成本已降至约 0.0000001 美元。
晶体管数量变化
集成电路,是驱动消费电子产品创新最核心的技术力量。
当上游的技术迭代、成本下降,下游的产品的性能提升、形态变化和普及速度也随之加速。
上网本诞生后,恰好赶上了消费电子产品急速更迭的时期。
最终,苹果完成了对上网本的 " 双杀 "。
第一杀,2008 年,在苹果 MacWorld 大会上,乔布斯从一只信封里掏出了一台筆記型電腦。
第一代 MacBook Air,以 1.36 公斤的重量和 0.4 厘米最薄处的极致尺寸,打破了传统笔记本的笨重形象。
第一代 MacBook Air
虽然售价高达 1799 美元,但是,MacBook Air 引领其他厂商竞相追求更轻、更薄的机身。
筆記型電腦行业,开始追求超薄设计,这曾经是上网本的强项。
第二杀,2010 年,乔布斯在旧金山发布第一代 iPad,强调其定位为 " 介于智能手机和筆記型電腦之间的第三类设备 "。
iPad 更像是一个大号的手机,大号螢幕、多点触摸、轻便易带,为消费者带来惊艳的体验。
iPad 的开发者自信的放言,"PC 已死。"
iPad 未能杀死 PC,却敲响了上网本的丧钟。
消费者发现,与比上网本相比,平板电腦在娱乐和轻办公场景中更胜一筹。
2011 年,平板电腦的销量超过了 7000 万台,而上网本仅为 2940 万。
2012 年平板销量达到 1.2 亿台,同期,上网本的销量已不值一提。
第一代 iPad
同时,智能手机的螢幕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已经能够用来上网、游戏,并处理简单的工作任务。
这样一来,上网本满足 " 移动上网 + 办公 " 的需求,被分化了。
侧重于办公的,消费者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到性能更强、同样轻便的筆記型電腦。
侧重于上网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腦更合适。
消费者需求没有变,上网本的市场定位也没有错。
唯一不同的是,技术进步驱动的产品更新,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好的选择。
于是,上网本被淘汰了。
很多人认为,上网本之所以衰败,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及时进行创新。
这个分析角度,乍看没啥问题,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一个悖论:
如果上网本及时创新,无非就是螢幕变得更大、性能变得更强,那么,成本也会增加,价格会更高。
这还是上网本吗?
上网本只是在对的时间出现,满足一部分市场空白。
一旦大环境发生改变,它的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
上网本,并没有做错了什么。
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上网本衰败了,但其带来的影响,却颇为深远。
上网本虽然只短短存在了不到 6 年,但其以低廉的价格,让消费者享受到电子产品,推动筆記型電腦的普及。
其重点关注的移动化、轻薄、上网体验等消费痛点,也成为了筆記型電腦进化的主要方向。
上网本的兴起,还启发了厂商寻找新的细分市场。
无论是英特尔力推的超极本,还是谷歌主打的 Chromebook,还是微软自家的 Surface,都可以从中看到上网本的影子。
谷歌主打的 Chromebook
这些由上网本创新溢出的间接成果,加速了上网本的灭亡。
在消费电子产品史上,上网本犹如一只振翅的凤尾蝶,留下转瞬即逝的绚烂。
它短暂绽放的惊艳,不仅在于轻灵便捷的移动计算新形态,更以 " 蝴蝶效应 " 般的创新裂变,掀起了一场产业革命风暴。
上网本可以骄傲地说:
是我成就了我自己,也是我杀死了我自己。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