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最短命電子產品:誰殺死了上網本?,歡迎閱讀。
2006 年,華碩成為了全球第二大代工廠,主要為戴爾、惠普代工電腦和伺服器。
坐二望一後,華碩并沒有志得意滿,反而陷入了 " 代工業務占比過大 " 的焦慮。
特别是在 2005 年推出遊戲本試探高端市場失敗,華碩急需差異化破局,實現戰略轉型。
2007 年,華碩嘗試推出了一款低價的筆記型電腦 - 華碩 Eee PC。
華碩可能自己也沒有想到,它不僅開創了一個電子品類,還掀起了一場產業革命。
這就是上網本。
巅峰時期,上網本的全球年銷量近 4000 萬台。
讓人稱奇的是,上網本從誕生到走上巅峰,再到衰敗,前後不到 6 年時間。
這個最短命的電子產品,為整個行業帶來了什麼?
"Easy to Learn,Easy to Work,Easy to Play。"
易學、易用、易娛樂。
這是華碩 Eee PC 名稱的由來。
2007 年 10 月,華碩推出的首代 Eee PC 采用 7 英寸螢幕、900MHz Intel Celeron 處理器、2GB 内存和 4GB 磁碟,預裝 Linux 系統(Xandros 定制版)。
首代 Eee PC
與當時主流的筆記型電腦相比,Eee PC 螢幕小、分辨率低,運算速度慢、存儲量小,簡直是一個閹割版。
惠普、戴爾等 PC 巨頭并不看好,即便是 Eee PC 采用了英特爾的處理器,後者也未曾高看一眼。
沒想到,不被各方看好的 Eee PC,上市後卻一炮而紅。
僅僅 4 個月,首代 Eee PC 賣出了 30 萬台,成為了當年的黑馬產品。
與華碩同屬台灣地區的宏碁率先跟進,戴爾、惠普、聯想等國際巨頭一擁而上。
一時間,Eee PC 開創的上網本市場,火了。
數據顯示,2008 年,上網本銷量就達到了 1080 萬台。
2010 年,銷量超過了 3900 萬台,市場份額占到了 PC 市場的 10% 以上。
不被業界看好的上網本,為何賣爆了?
核心原因是,便宜。
華碩 Eee PC 首代只賣 299 美元,相當于同期普通筆記本的 1/3。
宏碁推出的 Aspire One,價格一度跌破 200 美元,太有殺傷力。
宏碁 Aspire One
銷量擴大後,二線 PC 廠商、板卡廠商、家電廠商加入戰局,進一步降低了生產門檻和供應鏈成本。
一個細節是,在深圳華強北,大量做 MP4、山寨手機的廠商,做起了山寨上網本。
巅峰時期,僅華強北,就有 200 多種山寨上網本,價格更是低到了不可思議的幾百元人民币。
上網本的出現,還趕上了一個 " 好時候 "。
2007 年 9 月,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爆發,最終波及全球金融系統,導致全球經濟增長顯著放緩。
經濟大環境不好,人們的消費能力下降,上網本的低價優勢被進一步放大,成為普通筆記型電腦的最佳 " 平替 "。
山寨上網本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網本還意外切入了教育市場。
彼時,世界各國政府已開始重視教育信息化,通過為學生配備電腦,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教學模式的革新。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動辄幾千元的電腦太貴了。
便宜、可用的上網本,成了完美的選擇。
像印度、越南、巴西、土庫曼斯坦等國家,開始大量地采購上網本。
這又為上網本創造了一個不小的市場。
上網本銷售的火爆,也讓業界充滿信心。
美國市場研究公司 ABI Research,稱上網本開啟了一個新時代,預測 2010 年出貨量将達 1.39 億台。
正如剛出場一樣,這次,上網本的走向,又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2010 年銷量為 3940 萬台,2011 年猛然下滑至 2940 萬台,2012 年只剩下 1413 萬台,2013 年已不值一提。
其實,早在 2011 年,戴爾、三星等行業巨頭率先停產上網本。
戴爾上網本
作為上網本的最大受益者,華碩、宏碁苦苦支撐,在 2013 年也宣布不再生產新款上網本。
也就是說,在 2013 年,上網本已經被淘汰了。
回顧上網本的生命周期,從興起(2007 年)→ 頂峰(2008-2010 年)→ 衰退(2011-2012 年)→ 淘汰(2013 年)四個階段,前後不過 6 年時間。
上網本的一生,猶如昙花一現,堪稱最短命的電子產品。
誰殺死了上網本?
很多人認為,上網本的市場定位出了問題。
具體來說,上網本拼性能拼不過筆記型電腦,拼便攜拼不過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
市場定位模糊,讓自己處于一個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在正解局看來,事實恰恰相反,上網本的定位非常明确。
這裡,我們要先回答一個問題:電腦是用來幹什麼的?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上網。
即使有人回答 " 工作 ",也暗含了上網的需求。
在現代人的認知中,電腦與互聯網是天然連接在一起的。
真相是,電腦與互聯網的發展,并不同步。
一個細節是,1994 年,在美國市場,個人電腦銷量第一次超過了電視機和錄像機,成為成長速度最快的消費電子產品。
彼時,全球只有 2700 個網站。
這讓電腦的發展,長期關注硬體算力,而非連接網絡。
即便新千年後,筆記型電腦開始普及,想要便攜地上網也不是一件易事。
早期的筆記型電腦
上網本的出現,恰恰是為了滿足這一需求。
價格低,只是上網本的一個側面。
将兩者進行全方位的比較,會發現,上網本還有幾個優點:
一是更小更輕便。普通筆記型電腦動辄兩三公斤,上網本只有一公斤多。
二是待機時間長。上網本砍掉過剩性能,配備中低端硬體,功耗更低,待機時間也更長。
三是上網體驗更好。普通筆記本依賴有線網絡,上網本在移動上網上做了軟硬體優化。
再加上價格便宜,上網本很好地滿足了消費者對低價、便攜的電腦產品的需求。
由此可見,上網本的市場定位非常明确。
也正是因為精确地填補了市場空白,才迅速打開了銷量。
既然如此,上網本為何又迅速衰敗了?
主要是因為行業變化太快了。
1965 年,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 · 摩爾觀察到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上的變化,提出了著名的 " 摩爾定律 ":
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 18-24 個月增加一倍,性能同步提升,成本則相應降低。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定律。
2000 年生產 100 萬個晶體管的成本約為 1 美元,2020 年這一成本已降至約 0.0000001 美元。
晶體管數量變化
集成電路,是驅動消費電子產品創新最核心的技術力量。
當上遊的技術迭代、成本下降,下遊的產品的性能提升、形态變化和普及速度也随之加速。
上網本誕生後,恰好趕上了消費電子產品急速更迭的時期。
最終,蘋果完成了對上網本的 " 雙殺 "。
第一殺,2008 年,在蘋果 MacWorld 大會上,喬布斯從一只信封裡掏出了一台筆記型電腦。
第一代 MacBook Air,以 1.36 公斤的重量和 0.4 厘米最薄處的極致尺寸,打破了傳統筆記本的笨重形象。
第一代 MacBook Air
雖然售價高達 1799 美元,但是,MacBook Air 引領其他廠商競相追求更輕、更薄的機身。
筆記型電腦行業,開始追求超薄設計,這曾經是上網本的強項。
第二殺,2010 年,喬布斯在舊金山發布第一代 iPad,強調其定位為 " 介于智能手機和筆記型電腦之間的第三類設備 "。
iPad 更像是一個大号的手機,大号螢幕、多點觸摸、輕便易帶,為消費者帶來驚豔的體驗。
iPad 的開發者自信的放言,"PC 已死。"
iPad 未能殺死 PC,卻敲響了上網本的喪鍾。
消費者發現,與比上網本相比,平板電腦在娛樂和輕辦公場景中更勝一籌。
2011 年,平板電腦的銷量超過了 7000 萬台,而上網本僅為 2940 萬。
2012 年平板銷量達到 1.2 億台,同期,上網本的銷量已不值一提。
第一代 iPad
同時,智能手機的螢幕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強,已經能夠用來上網、遊戲,并處理簡單的工作任務。
這樣一來,上網本滿足 " 移動上網 + 辦公 " 的需求,被分化了。
側重于辦公的,消費者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購買到性能更強、同樣輕便的筆記型電腦。
側重于上網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更合适。
消費者需求沒有變,上網本的市場定位也沒有錯。
唯一不同的是,技術進步驅動的產品更新,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好的選擇。
于是,上網本被淘汰了。
很多人認為,上網本之所以衰敗,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及時進行創新。
這個分析角度,乍看沒啥問題,但仔細琢磨,就會發現一個悖論:
如果上網本及時創新,無非就是螢幕變得更大、性能變得更強,那麼,成本也會增加,價格會更高。
這還是上網本嗎?
上網本只是在對的時間出現,滿足一部分市場空白。
一旦大環境發生改變,它的歷史使命也就結束了。
上網本,并沒有做錯了什麼。
更值得關注的是,盡管上網本衰敗了,但其帶來的影響,卻頗為深遠。
上網本雖然只短短存在了不到 6 年,但其以低廉的價格,讓消費者享受到電子產品,推動筆記型電腦的普及。
其重點關注的移動化、輕薄、上網體驗等消費痛點,也成為了筆記型電腦進化的主要方向。
上網本的興起,還啟發了廠商尋找新的細分市場。
無論是英特爾力推的超極本,還是谷歌主打的 Chromebook,還是微軟自家的 Surface,都可以從中看到上網本的影子。
谷歌主打的 Chromebook
這些由上網本創新溢出的間接成果,加速了上網本的滅亡。
在消費電子產品史上,上網本猶如一只振翅的鳳尾蝶,留下轉瞬即逝的絢爛。
它短暫綻放的驚豔,不僅在于輕靈便捷的移動計算新形态,更以 " 蝴蝶效應 " 般的創新裂變,掀起了一場產業革命風暴。
上網本可以驕傲地說:
是我成就了我自己,也是我殺死了我自己。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