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云巨头销售「自相残杀」的最大土壤,欢迎阅读。
作者:胡敏
编辑:周蕾
" 大厂的制度,为什么会纵容这种偷鸡摸狗的勾当?" 给云巨头做了十多年代理的刘洋,猛地把手机甩在一旁。
很少发脾气的他,去年例行查看客户情况时,遇上一桩让自己非常恼火的事儿。有位老客户的云开销一向稳定,但最近在刘洋公司的消费金额是一月比一月少,已是连续几个月在下降了。
虽说消费略有波动也属正常,但保险起见,刘洋还是立马致电了这位老客户了解情况。哪知客户也一头雾水,当即查阅了自己的消费详情,这才发现,某些订单竟然莫名被关联到其他的代理商名下。
辛辛苦苦维护的客户,在代理商的眼皮子底下,就这样被其他同行通过报备订单号给拱走了。刘洋忍着怒火追查下去,没想到偷单的代理商不是别人,正是他曾经的同事。
原来,这些同事从刘洋的公司离职后,利用在职期间建立的客户关系,跟客户的云后台操作人员沆瀣一气,偷走了订单。
" 按照云厂规则,业绩是每月结算一次,这些操作人员只要每月上客户端操作一次,把某些订单记录全部勾选,填入其他代理商的 ID 号,数笔订单就转去了其他代理商名下。" 刘洋说道。
如果不跟客户去求证,代理商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减少,因为一般代理商只能看到和本代理商相关的消费金额与订单,看不到全量金额,也看不见消费详情,不知道哪部分被分走了。
向我们重新回忆此事时,刘洋仍愤愤不平。
这种为了更高返佣、借报备订单号 " 偷 " 业绩的内卷行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屡禁不止,让正直的从业者们深恶痛绝。
这些 " 骚操作 " 能成功实现,离不开一个核心流程:云大厂的报备订单号规则。
2023 年,残酷的 KPI 考核下,云厂商的直销团队、区網域线、代理商,三方加速内卷,他们借着报备订单号制度的漏洞,想方设法把对方的订单,变成自己的订单。
三派兵马费尽心力,干的其实是自相残杀的勾当。
到头来,云厂商的分销比例确实提升了,钻空子的代理商收获了更高返佣,玩小把戏的销售收获了奖金,只是云巨头的业绩总量并没有增加。
那些愿意循规蹈矩的从业者们,失去了佣金,更失去了信心。
代理商之间的自相残杀:偷单
何为报备订单号制度?这是代理商进行业绩关联的一种方式。
当客户已经与某些代理商,或是直销 / 电销关联过了,其他代理商想与该客户谈成新合作,就要通过报备订单号做出业绩关联。
比如说,A 客户已经与 A 代理商关联,但 A 客户想与 B 代理商合作下单,那客户可在云后台操作,把消费记录勾选,填入 B 代理商 ID 号——这个过程,就叫报备订单号,主要为实现业绩与 B 代理商的关联。
报备订单号看似与云厂的营收没有半毛钱关系,实际上却导致云厂在向外拓展客户时,意外迈上折腾存量客户的内卷道路。
本文开头所说的,正是报备订单号制度下,最常发生的情况之一:代理商们为了能拿到更高返佣,试图钻漏洞、偷业绩," 卷 " 死同行。
此前我们在《云巨头的最大贪腐土壤:双算》一文提到过,云厂设计的是梯度返佣政策,一般业绩完成度越高,所能获得的返佣也越多。
想要更高返佣,就得做高业绩,就得拉新拓客、挖来新账户。
可增量客户哪有这样好做?
" 大部分客户觉得代理商不靠谱,以前给客户打电话时,只要自称代理商,客户绝对不会和你有交集。" 代理商张星说。
这时,部分代理商往那些已经被关联过的存量客户身上,打起了歪主意。因为报备订单号的存在,代理商有了从同行手中抢单的机会。
事实证明,从存量客户手中 " 捞单 ",要容易得多。
知情人士给雷峰网描述了一个代理商常见的抢单场景:
一个普通公司因有上云需求,派人上云官网注册账号。注册后没多久,云厂电销马上打电话过来,但这时候公司还比较犹豫,没有下决心购买。
紧接着又有一个电话打过来,说是云厂合作伙伴,并称只要从我这里链接下单购买可以打 9 折,这时客户就心动了,马上下单。
" 中小客户是价格敏感型客群,而云厂又比较少打折,这时代理商通过给一定优惠,很快就可以把这笔生意谈成。"
尝到甜头的某些代理商,甚至直接放弃正经拓客工作,专门盯着这些被同行关联过的客户,借助订单报备号来冲刺更高的业绩。更多信息,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mindy1857 交流
代理商:我们成了云巨头的下属
不过,也有些代理商认为,这种内卷并非其所愿,也属无奈之举——不跟着内卷,云厂的 " 惩罚 ",他们可承受不起。
代理商张浩就向雷峰网透露,他们公司一度因业绩不够,差点被一家云大厂惩罚。
" 当时我们和这家大厂渠道生态部谈好合作,他们给客户线索,我们把大厂产品集成到主軟體中去卖 "。
" 但没想到,随着大厂内部对营收考核压力越来越大,大厂渠道抓住我说,既然你有代理权限,就得交够业绩。"
这样一来,双方的关系就变了味:本来就只是合作伙伴关系,卖与不卖,卖了多少都是自己的自由,结果变成上下级关系,代理商仿佛是领了大厂派下来的指标去办事。
" 他们甚至还发来律师函,说业绩不达标是违规、得领罚——这不就是仗着家大业大欺负人吗?"
此举彻底惹火了张浩,当即放话表示准备应诉," 很多人都劝我不要打,说我打不赢这个官司。但我们就直说了,打不赢的话,就把公司关了!我也是死得光荣。"
自诩云计算行业老炮的张浩十分头铁,直言要与这家云大厂斗到底。
这场闹剧,最后由大厂高层出面调停才算解决,但并非所有代理商都敢像张浩那样,与大厂公开叫板,只能默默承受业绩压力、内卷同行。
区網域线的自相残杀:唆使代理商 " 左手倒右手 "
事实上,报备订单号不仅加速代理商之间的相互抢单,也引爆了云厂商各区網域之间的业绩争夺战。
" 今年区網域线的业绩,抓得更紧了。可是客户也没有以前好谈了。" 在云大厂做区網域代表的张伟,直言现在谈客户的 " 隐藏成本 " 太高了。
此前,张伟为谈成一家客户,前前后后没少花心思打点。经常光顾客户公司、邀约客户参加活动,每逢节日送上好礼,赶上妇女节还为对方部门全体女员工送上鲜花。这波贴心操作下来,还是没能搞定客户。
而就算客户有采购意愿,自己的同事又不一定接单——这两年,各家云厂强调追求毛利,拒绝担任总集总包的角色,那些毛利不够、自研比例太低的项目,在内部往往过不了审批。
" 辛辛苦苦拉到的项目,差点被毙完,去年 Q4 险些‘剃光头’。" 另一个在大厂的销售何云告诉我们。" 除了 GM,所有区網域的销售总监,没几个不想着拍拍屁股走人。大区的一把手没少被折腾,从总监到组长再到普通的销售,也都是军心浮动。光涨职级不涨薪,没什么好处。"
业绩难度 " 超级加倍 ",一些区網域代表和代理商之间,默契地使起一招 " 乾坤大挪移 "。
从多位业内人士的口中,我们复原出了这一特殊操作的流程:
先是区網域线鼓励更多外区代理商来本区網域开分公司,开新账号。
紧接着,区網域代表们给优惠政策,给代金券,优惠力度一个比一个大,巴不得代理商都来给本区贡献业绩。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种激励奏效到,很多代理商开始利用报备订单号,对客户业绩进行跨区網域关联。
刘云是某家旗舰级代理公司的新手销售,他所在代理公司,因为入行较早,加上多年奋斗,积淀了不少的客户资源,不仅能完成当年定下的目标,而且可能还会产生一些增量业绩,一年大约能多做 500 万、1000 万的成绩。
刚进公司不久,他就发现一件略显蹊跷之事:这些增量业绩原本属于华南区,结果公司却通过报备订单号关联到了华东某分公司账号下面。
公司为何这要操作?他纳闷不已,而后公司内老销售的一番解释,才让他恍然大悟。原来把增量业绩挂在华南区網域下,华南区網域未必看得上这点业绩增幅," 对方说了,毕竟你们是旗舰级的合作伙伴,比别人多做点增量是应该的。" 所以更不用说,在该区網域获得更多激励奖金。
但如果,把这些 " 不足称道 " 的增量业绩转移到云厂其他区網域,结果完全不同。
其他区網域的代表都在鼓励代理商,把业绩转移过来,辅以各种大力度优惠。也正是为着这些激励政策,刘云所在的公司才会在全国各地开分公司,然后看哪个区给的政策好,就把增量业绩给哪个区。
" 每个区都很欢迎他们,怎么能不欢迎?这些找过来之后,就是现成的收入啊。"
这招 " 乾坤大挪移 " 到头来,云厂商区網域线之间打得热烈,代理商做些 " 左手倒右手 " 的数字游戏就能赚回一笔激励,实际却并无多少增量业绩出现。
长此以往,区網域与区網域之间的竞争也就愈发激烈,内卷手法再次更新,某些区網域甚至在危险边缘试探,动用他们原本不该用的权利。
比如,为他们所掌握的 " 生态入场券 ",增加一些隐形的附加条件——包括贡献自己的云用量,或者承诺在云商店上完成多少销售额。
假设你是一家軟體厂商,想进入云商店,并且想让云厂商给你合并发票,那除基本的资质验证通过外,还必须有个附加条件——给本区網域贡献多少业绩。(关于期间的人事纷争、决策博弈,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mindy1857 交流)
" 我是独立軟體厂商,我只卖自己公司的产品,不卖云资源,怎么完成天文数字的云资源销售指标?" 某軟體厂商生态员工刘腾无奈说道。
这个附加条件就像是 " 行业潜规则 " 一般,不会在明面上摆出来,但懂的伙伴自然懂,而那些不愿意 " 被潜规则 " 的伙伴,自然也就会从候选名单中落选。
" 这也是很多优秀軟體上不了架的原因之一。" 刘腾说,因为许多軟體公司压根不是卖云资源的,他们既没有那么多的客户资源,也没有能卖这么多业绩的能力。
然而,这种 " 潜规则 " 还不仅仅是发生在与軟體厂商的互动中,也同样存在与服务商的合作中。
某业内人士称,如果你是一家服务商公司,你想进入云厂的服务商名录,操作也如出一辙,你除了证明自己有很好的交付能力外,还会被要求先卖多少云资源。
云厂区網域的这些内卷操作,遭到了軟體厂商与服务商的一致抱怨。
直销欺上瞒下:一份佣金刷十倍营收
报备订单号不仅加剧代理商之间、大厂区網域线之间的内卷,直销 " 用佣金换营收 " 的一场密谋,也由此得以展开。
雷峰网《云巨头的最大贪腐土壤:双算》一文提到过,云生态乱象之一就是,云厂商直销与代理商借助双算规则,沆瀣一气,串通分佣。
确实有一批直销会将手上大量客户转给代理商,帮助代理商拿高返佣。然而,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情况出现了——直销竟然选择放弃与代理商分这笔佣金。
难道直销来做慈善了?为何要把自己的客户拱手相送?
" 这里面藏着更大的秘密。"某行业人士指出,用佣金换营收,才是直销真正的目的。(更多信息,欢迎添加作者微信 mindy1857 交流)
所谓 " 用佣金换营收 ",即直销不直接从代理商手中分佣,而是让代理商按照之前协商好的分佣比例,帮直销去冲营收。
该行业人士向雷峰网如此举例分析:
王晖是一大厂的直销,某天他找到代理商李兵,偷偷跟他说:" 我把手上客户关联给你,你拿到返佣后我六你四,怎么样?"
这时候李兵一口答应,心想这天上掉馅饼,不赚白不赚。
于是王晖又说:" 返给我的佣金我不收,你帮我拿着这部分钱让客户买我们云厂的资源,到时候这笔订单所产生的业绩就挂在我名下,如何?"
李兵疑惑道:" 客户要是不买怎么办?"
王晖说:" 别急,你用低价吸引客户购买,比如客户通过正常渠道购买我们厂的短信是三分钱,但你把价格設定为二分七,这个价格显然比市场价格有优势,客户肯定会心动,而剩下三厘的利润谁贴?就用我那六成佣金贴。"
李兵不得不服王晖的这波操作——因为如果直销直接从代理商分佣,一旦查出,不仅会被开除,还可能从此葬送在圈内的名声。
而这种通过佣金换营收的方式,让直销从头到尾避免沾上贪腐的嫌疑,同时又拉高了业绩,直接卷走其他兢兢业业、没有小动作的直销。
为了提升营收水平,有直销直接提出了 1:10 的换算方法,即 100 万的佣金,换 1000 万的营收,这成绩来得可谓是又快又简单。
直销为何能完成这种操作?从操作流程上,这仍然与报备订单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倘若没有该制度,直销也不可能把客户转移到代理商名下,也不会有后续返佣、充值系列操作。
而某些直销之所以 " 腦洞大开 "、铤而走险,隐秘采取用佣金换流水的方法做业绩,更深层次原因与直销的激励、压力分不开。
" 大厂每年奖金包的幅度可以从 10 万 -50 万不等,再加上配股,收益更高。" 某业内人士表示,业绩优秀的销售还可能直接晋升。
竞争压力也是肉眼可见,撇开外部宏观环境不谈," 一些销售进去半年,3 个月考核一次,俩季度下来客户交代完了,人脉资源用完了,捞不到新客户了,那你就可以走了。大厂就是这么现实。"
所谓铁打的云厂,流水的销售,先是用高薪吸引人才,带来资源,然后资源用完后,能不能完成 KPI,就看你的能力、运气。
前方有激励,后方有压力,两股力量推动下,直销借助报备订单号、与代理密谋分佣的风气,由此见长。
制度无罪,罪在巨头不切实际的营收目标
报备订单号虽然只是一条规则,却让代理商、云厂区網域线和直销们自相残杀起来,关联出了一系列内卷和贪腐的新毛病:
代理商不去开拓新客户,转身相互偷单;区網域线负责人们不做增量了,转而去卷其他区網域业绩;直销则通过报备订单号把客户转给代理商,用佣金换营收的方式刷业绩、变向贪腐。
云厂商这一招原是为着营收 KPI 而出,到头来却让营收为此所累。
站在云厂角度,设计报备订单号,其根本是为引入竞争机制,确保客户不被某一代理商强绑定。
客户买云伺服器,今天想买 A 家,明天又因为 B 家报价低而入手,这样的诉求很合理,报备订单号也给客户实现多渠道购买提供了可能性。
与此同时,报备订单号在保障客户服务质量上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果没有报备订单号,一旦客户与代理商强绑定,不论代理商服务与否,都不会影响到代理商的业绩,代理商就很可能出现服务质量下滑。
云厂初心是好的,但在内外部的严峻形势下,在对营收的无限焦虑下,更加严苛的营收 KPI 要求诞生,报备订单号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无法控制地变形了,成为了内部向内扩展存量客户的工具。
大家为了各自利益,内卷彼此客户,但结果云厂营收并没有太大增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结果如此荒唐,失望的绝不只有云厂。
乔丹 · 贝尔福特在《华尔街之狼》中讲到:" 企业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个人才能……你必须随时调整,因为市场一直在变化,你不能停下来。" 要纠正这一系列的动作变形,是云厂不得不持续面对的课题。
关于云巨头与代理商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文还有许多内幕未披露,添加作者微信 mindy1857 交流,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推出云巨头生态的系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