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叶甜春:中国不能抛弃全球化,国产“替代”不是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主题,欢迎阅读。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理事长、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甜春
对于当前美国、欧洲对华半导体出口限制大环境下,对于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提议的 " 逆全球化 ",中国芯片行业专家表达反对意见。
钛媒体 App 获悉,9 月 11 日上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02 专项技术总师、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半导体协会集成电路分会理事长叶甜春在 2024 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暨 IC WORLD 大会上发表演讲。
叶甜春表示,尽管现在面临 " 逆全球化 " 形势,但是对于中国芯片产业来讲,不能抛弃全球化,而是要 " 扭转逆全球化 ",现在需要 " 再全球化 "。在新的形势和局面下面,中国(我们)要重塑全球产业体系和格局,坚持 " 以我为主 " 的全球化路径。
" 这些年我相信,我们今天(芯片)行业大家看到的都是挑战,都是危机,都是卡脖子,都是‘受制于人’。那么当然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间也有机遇,因为机遇永远孕育在挑战之中,那么,在这种严峻的挑战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我想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大家都在说‘卡脖子’补短板,我缺一个、补一个、替代一个,我觉得‘替代’永远不是发展的主题。" 叶甜春称。
叶甜春强调,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要实现自主创新的发展,先要发展创新,通过创新锻造长板,通过创新走出新的路径。因此,中国需要发展芯片设计产业,实现 " 路径创新 "。
" 我们这两三年联盟内部一再研究和讨论,也是征求大家意见,提倡‘路径创新’。那么,这也不是说要抛弃现有的工作任务,而是说我们能不能‘开辟第二战场’,就像‘抗日战争’一样,我们到京津冀开辟第二战场。这里一定要建立政权,建立军队,要真正的走下去,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 叶甜春表示。
公开信息显示,叶甜春生于 1965 年,1986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现任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半导体协会集成电路分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集成电路制造、新型器件及微细加工、物联网等技术领網域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叶甜春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家 " 七五 " 至 " 十五 " 突破瓶頸、攀登计划、863 计划、973 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自然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二十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先后发表 SCI 论文 110 篇,申请发明专利 103 项(已授权 56 项)。2008 年,国务院授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02)专项技术总师。1998 年,获得 " 国务院特殊津贴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中国科技发明二等奖 1 项、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1 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北京市科技奖一等奖 4 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
实际上,过去 10 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行业投资活动保持高度活跃的状态,整体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21 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市场规模首次突破 5000 亿美元的大关。但在后疫情时代,增速明显放缓。
当前,中国芯片产业面临不断加码的美国商务部出口管制限制。
当地时间 9 月 5 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公告,出于 " 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 " 的考虑,更新共计 133 页的管制政策清单,进一步加强美国对华量子计算、半导体制造等科技出口限制,涉及量子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先进半导体设备必需的工具和设备、GAAFET(3nm 及以内芯片制造工艺)技术以及增材制造项目等。
随后,荷兰政府也 " 对齐 "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实施所有的光刻机出口审批,并且要求对中国企业的机台设备服务需要取得许可。
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居龙在演讲中提到," 逆全球化 " 趋势,以及从中美贸易战开始的 " 再全球化 ",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我们)影响是非常大的。" 脱钩断链、出口管制的情况是非常明显,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国际化。"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刘源超表示,从全球半导体产业政策环境来看,当前还处于一个‘暗流涌动’的阶段," 脱钩 " 和 " 逆全球化 " 的浪潮冲击还在持续扩大,全球集成电路的产业链新的重组平衡、大国博弈的新周期正在逐步形成。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集成电路产业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叶甜春曾在第十届(2022 年)中国半导体设备年会暨半导体设备与核心部件展示会(CSEAC)上表示,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到现在,确实需要进入新的阶段。" 可以设想一下,要是十年前面临这样的形势会怎么样?我们毫无办法,因为那时还非常弱小。但在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基金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整个产业链布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做起来了,并且有自己的骨干企业支撑。有人问为什么美国打我们?就是因为我们发展太快了,它感到威胁以后不打你打谁。那么,反过来看,我们自己信心一定要坚定。"
" 光补短板是不够的。我们缺的东西、生产线缺零部件是要做起来,但再下一步要考虑未来三年、五年以后,考虑创新的路径和特色,然后通过特色引领、系统型的策划和全行业系统努力,打造出系统性的优势并弥补短板。这需要我们全行业一起努力,在半导体设备领網域尤其是这样。目前,国内已经有二十多家骨干装备企业,但整体看,我们的实力、规模、覆盖以及创新等方面还不够。这就需要装备企业共同凝聚在一起,研讨出好的想法或碰撞出一些火花。" 叶甜春表示,现在部分国内大厂遇到的问题很现实,就是国外公司在撤人。但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半导体装备企业绝对不能撤,要敢于担当。
而全球市场层面,WSTS 和 SEMI 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同比下降 11%,约合 5200 亿美元,2024 年预计成长超过 15%,达 6000 亿美元以上。其中,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接近 1500 亿美元,同比增长超 18%,主要于 AI、新能源汽车等一些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有关。
中国市场层面,2023 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持续增长,实现 21.48 万亿元规模;而芯片进口额下降趋势开始显现,从 2021 年到 2023 年,已从 2.79 万亿元下降至 2.46 万亿元。
居龙预计,SEMI 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会超过 1 万亿美元。
此次会议上,叶甜春指出," 对于集成电路而言,我们的发展无论是对于世界,尤其是对于中国来说,创新才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生命线。当然,大家需要有一个逐渐提升认识的过程,我记得早几年的时候,尤其 2018 年开始,大家我们知道实际上人家要动手,2916 年就开始在动了,有一段时间们怎么办?被卡住脖子了,我们这那也短,感觉上是我赶快把一些东西补上。那么,现在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工作,你会发现说,这几年下来一成绩很大,做了非常多的事情,但是慢慢大家就感觉到说,我们短板还有哪些,光刻机、检测设备、若干种材料,那么我们又在讨论,我们把短板补齐了就能发展了,甚至我们面临一个灵魂拷问,我们的光刻机解决了,中国集成电路就可以像以往那样发展了吗?能找到自己的芯路吗?还是继续跟着别人后面追吗?那么我们能够有未来和前景吗?这件事情把我们‘考住了’。"
因此,叶甜春认为,减少路径依赖和国产替代,加大国产芯片创新力度,才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突出重围。
" 中国现在在全球化体系里面,你会发现,这个产业布局没有形成自己的循环,而是高度依赖国际大循环,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加入到国际循环里面在做,那么这是我们面临到的问题。你走在别人的路上,你就会处处遇到十面埋伏、围追堵截。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一下走一条新路,或者探出一、两条新路来。" 叶甜春称,从中国第一条 12 寸产线、02 专项 65nm 开发、高校研究所和微电子所加上北大清华做 22nm、14nm 先导技术开发都可以看到,中国芯片产业需要敢为人先、敢闯新路。
" 我希望,我们北京在下一阶段产业发展中间,能够为中国集成电路特色创新开辟出新路有所努力。我不先强调制造,而是强调应用和设计,目前只有北京有能力、有最多优势、最多应用创新加设计创新,然后减少对制造的依赖,北京应该是大有可为的。" 叶甜春在演讲结尾表示。
居龙表示,半导体技术对于世界来说非常重要,到 2030 年,每年跟 AI 相关的芯片产品增长率将会达到 31%,是整个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增长驱动力量。但同时,预计到 2025 年,中国芯片行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 80.37 万人左右,因此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中国需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 繁花似锦乘势上,创新高地前路遥,在紧抓机遇同时,我们必须要理解到,这个产业关键是需要持续的创新。"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林志佳,编辑|胡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