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田里没鸡跑,还是农村吗?,欢迎阅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张亚琪(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编辑:Allyson,题图来自:AI 生成
走地鸡,以其肉质紧实、口感丰富、营养价值高而闻名,承载着岭南乡村特有的生态智慧。在糖镇的田野调查中,传统散养模式构建了 " 鸡治虫、粪养田 " 的微循环系统——家禽在稻田捕食害虫,每亩农田可减少农药支出约 200 元,而农户通过出售走地鸡每只可获 80~150 元收益,这形成了 " 活钱罐 " 式的经济韧性。这种根植于土地的生产方式,被村民视为 " 祖辈传下的活法 ",维系着 " 田里有鸡跑,村里才有生气 " 的乡土秩序。
政策导向与乡土实践的显性冲突
散养家禽(走地鸡)的存续困境集中体现了农业现代化政策与地方实践的深层矛盾。政策制定者以效率优先为原则,通过土地流转、" 小田并大田 " 等制度推动集约化种植,而村民则依托散养模式维持生计韧性。
Y 村集中流转土地种植辣椒后,原有田埂被推平,原本属于农民的小而散的土地被流转承包给了种植户,村民被迫放弃散养鸡鸭。一位农户直言:" 辣椒价格波动大,养鸡才是保底收入 "。这种冲突背后,是政策对规模化农业的倾斜与传统小农经济缓冲功能的忽视。
D 村强制圈养家禽以通过 " 人居环境整治 " 考核,但村民发现家禽圈养后虫害加剧,农药支出反增 37%。散养鸡鸭原本通过捕食害虫形成微型生态循环,而政策对存在 " 污染风险 " 的过度担忧,导致基层执行时 " 一刀切 " 管理,忽视原本生态规律带给农民生产生活的便利。这种技术理性与在地知识的断裂,削弱了政策的实际效力,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困扰。
土地流转与生计安全的隐性撕裂
土地集中流转政策表面上解决了撂荒地复耕问题,实则加剧了小农的脆弱性,小农原本的生产模式被干预。Y 村 700 亩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辣椒后,村民失去散养空间,而流转租金(300 元 / 亩 / 年)无法覆盖原有散养鸡的收益(每只鸡 80~150 元,最高可达 240 元)。
一位老农抱怨:" 种辣椒可能血本无归,市场价格和产量又不稳定,养鸡至少每天有蛋吃。" 政策未提供替代性补偿收入的渠道,这导致 57% 的老年农户退出零工市场,生计链断裂。
水利设施的现代化改造进一步暴露政策与现实的错位。Z 村投入 200 万元修复干渠,但因设计未考虑地形落差,下游农田仍无法引水灌溉。村民被迫自费打井或依赖雨水,部分田地再度撂荒。村干部坦言:"水利修得再漂亮,水引不到田里也是白费。" 这种 " 重硬體轻实效 " 的治理逻辑,折射出政策目标与地方需求的脱节。
行政包办与社区自治的治理困境
自上而下的考核体系挤压了基层协商空间,基层考核往往重复赘余,各个部门均有自己的考核标准,当这些标准统合在一起,基层工作便较难有自主开展的空间。D 村曾通过 " 四议两公开 " 制定散养规则,但因 " 不符合上级卫生标准 " 被否决。
村干部为完成复耕指标,强制要求农户签订流转協定,引发村民抗议:" 签合同时只说种地,没说不让养鸡!" 最终只能是村委会妥协,允许田埂边缘散养,但要求 " 不得影响主作物 "。这种 " 政策弹性 " 本质却是行政压力与乡土秩序的无奈折中。
Z 村电商助农等创新尝试亦受限于体制性障碍。Z 村通过直播电商帮助农户销售蜂蜜,但快递成本占利润的 50%,且人才流失严重(年均流失 20 人)。一位主播坦言:" 村里基础设施差,年轻人宁愿去珠三角拿 3000 元工资,也不愿留下做电商 "。政策对 " 数字赋能 " 的推崇,未能解决物流、冷链等底层支撑问题,这些基础设施无人配套,反而加剧了农户对中间商的依赖。
底层逻辑: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博弈
矛盾的本质是两种发展范式的对抗:
1. 效率优先的规模化叙事:政策通过土地整合、资本下乡追求农业 GDP 增长,但忽视了小农经济的风险分散功能。Y 村集中种植辣椒后遭遇市场暴跌,村民收入归零,而散养家禽原本可提供稳定现金流,但却因为散养鸡要给规模化辣椒种植让位,导致村民的 " 活钱罐 " 不再能发挥实际效用。
2. 技术治理的标准化陷阱:环保考核将散养简化为 " 污染源 ",但实测数据显示,C 村散养鸡鸭排污量不及 10 头猪,水质未超标,且自然资源本身有一定的自净化功能。政策实施过度依赖抽象指标,割裂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3. 行政干预的合法性危机:人居环境整治等考核倒逼基层 " 以禁代管 ",D 村因散养问题被扣分后,村干部强制圈养并承诺 " 考核通过后适度补贴损失 "。这种权宜之计既不是长久发展可以依赖的核心手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政府公信力。
破局路径:在标准化与多样性间寻找平衡
糖镇一些村的实践智慧提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弹性空间规划:在 H 村的农业发展计划中,为了平衡村民的生计需求和农业生产的连片种植,特别规划了田埂周边的弹性空间(兼顾生产与生态的过渡区)。具体而言,村庄决定将田埂两侧 1.5 米的范围划为散养缓冲区(田埂养鸡不碍主粮)。
这一措施既保留了村民传统的散养生计空间,又满足了现代农业对连片种植的需求。在这个缓冲区内,村民可以继续放养家禽,而不会影响到大面积的农作物生长。同时,缓冲区的存在也减少了家禽对农作物的潜在损害,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生态服务付费:Z 村还启动了一项创新的 " 鸡鸭治虫 " 生态积分试点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农户被鼓励减少农药的使用,转而利用鸡鸭等家禽来控制害虫。通过这种方式,农户不仅能够获得更健康的农产品,还能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量来兑换相应的生态补贴。
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促进了环境保护,形成了环境保护与农户生计保障的良性循环。一个农户如果能够证明其农田减少了 30% 的农药使用,就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生态积分,这些积分可以在村内的生态商店中兑换成生活用品或其他福利。
社区赋权机制:在 S 村,为了更好地管理散养活动,村民代表大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修订了散养细则,确保了散养活动的可持续性。新的细则将卫生标准与养殖密度挂钩,这意味着农户在散养家禽时必须遵守一定的卫生条件,并且养殖密度不能超过一定的标准,同时不能在已经做过硬底化的地面上散养。
这样的管理措施避免了 " 一刀切 " 的简单管理方式,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既保证了村庄的公共卫生,又尊重了农户的养殖习惯。例如,如果某个农户的养殖区網域卫生条件不达标,村民代表大会会要求其进行整改,而不是直接禁止其散养活动。通过这种方式,S 村既维护了村庄的整体利益,又保障了农户的合法权益。
结论:超越非此即彼的治理思维
" 鸡田之争 " 揭示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多元价值的冲突。政策制定需正视小农经济的缓冲价值,在效率与公平、标准化与多样性之间建立动态平衡。正如 D 村干部反思:" 乡村振兴不能只顾田里长什么,还得看农民怎么活 "。唯有承认地方性知识的治理价值,构建弹性政策框架,才能实现农业转型的平稳过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张亚琪(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编辑:Ally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