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男生的乳腺,也是乳腺,欢迎阅读。
一、" 谁在求救?"
和许久未见的好友微信聊天,因为我上学课程作业多,很忙;她工作任务和培训多,也很忙,话匣子打开了就直奔身体健康状况,估计是 25 岁以后,确实开始感觉到身体素质大不如前了。
X:" 哇,我和你说,我这个月每个周末都要出去培训,只休息了三天还是调休的。上周二实在顶不住了,又来姨妈,就申请了一天调休,刚好想着去抽个血验一下甲状腺结节。之前约了两次医生,挂好号了,结果没时间去都取消了。医院的人超级多,排队排了很久,排到烦躁,结果出来发现结节从原来的 3×2 长到 5×3 了 …… 抽血结果倒还好,没什么异常的,但是有数个小结节,小结节长得很快,医生叫我多注意休息不要生气,每半年复查一次。"
Z:" 我之前去医院医生也是说,基本上每个人都有的啦,淋巴结节,乳腺结节这些,只要不发展成恶性的,就没事的啦。"
X:" 是,医生其实也真的没办法,除了发展到一定阶段动刀子。"
Z:" 说不定医生自己也有。"
X:" 是啊,中午去挂号看到他们都在点外卖吃,太忙了,好病态的社会。"
如果从病理学上来说,结节一般是因为身体痰湿或积郁或是西医说的炎症等因素形成了在身体里出现的小肿块,多数情况下确实对身体健康影响不大,但是它确实是一种疾病。医生一再说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不需要太在意,问题不大之类的,我也很认同这种观点,它确实不会急速地威胁到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但是医生随后给出的建议是什么?几乎都是" 保持规律作息、保持健康饮食、保持心情愉悦、保持日常锻炼 " 四大法宝,可我们再去看,结节长出来的原因不就多数是因为这四条几乎做不到嘛?
人人都知道养生的好,可是几乎人人都没办法做到啊,这才是我们应该去思考的问题,我们固然能够理解这是个小小的慢性疾病,但是我们真的要去看到的是,人们是如何认识这件事情的,以及背后造成人们这种认知的原因是什么?
在我看来,或许还是社会结构的问题,我们习惯于把无法在现实情况中解决的问题统称为社会结构的问题,但是在这里,我认为,现在的社会结构大框架肯定是没有问题,整体是在快速良好地向前运行发展,但是社会结构之下的一些软组织,实在地影响着每个人。
二、男生的乳腺也是乳腺
很多人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来调侃这种常态化的疾病。大张伟发行的一首歌曲《万物盛开法则》被大家称作是 " 乳腺结节之歌 ",简单的几句歌词真的道尽了每个人内心自我安慰时的话语。
词:" 只要我不在乎,就没人能够伤害我;只要我不在乎,就没什么能伤害我。"
词:" 我不生气,别和傻子置气,都不至于,都跟我没关系;您说什么就是什么,就是厉害厉害,就是服气。"
词:" 我不生气我不生气,别跟自己较劲,我爱自己,我爱自己,我要爱我自己。"
其实身边的很多人都会在受到挫折或失败的时候陷入自我怀疑,或者是在遭受到外部世界的攻击时没有很好的抵御能力,甚至经常性地自我攻击,导致自己内心积压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沉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身体和心理相互拖累。
这首歌发行之后,网友都纷纷开始评论和点赞:" 这首歌对我的乳腺非常友好。"" 是吧是吧,比逍遥丸还管用。"" 听完真的瞬间通气了!" 说明很多人积压太久了,真的需要口子来释放。
此外,弹幕为网络世界的人们提供了信息共享的渠道,影视剧里出现所谓令人着急和生气情节的时候,弹幕上纷纷飘来 " 乳腺结节又多了!" 和 " 男人的乳腺也是乳腺 " 之类的话语,这种在现代医学意义上被冠以疾病的名词出现了常态化甚至是有点具有调侃意味和讽刺的现象。
三、标配还是异化?
X:" 我上周不是请了一天假看结节嘛,请的病假,我就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同事说了一下这个事,然后她说办公室的姐姐们基本上都有,可能觉得我大惊小怪,还特地请个假去看,我就在想:难道结节就一定是打工人的标配吗?"
Z:" 感觉大家已经默认了这种状态,就好像近视那么普遍了。"
X:" 我觉得长结节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这种想法,这真的很恐怖,虽然读研的时候就有了,但是一般来讲也不至于发展得这么快。"
Z:" 是啊,现在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工作压力、学习压力,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讲家庭和抚育后代的压力,搞得人都不像个人了,难道这种病态的状态才是常态嘛?"
X:" 对啊,我不能理解。"
什么造成了这种病态的想法和行为变成常态?背后的机制是什么?要如何去看待这种现象?人是在选择还是被选择?要适应还是改变?都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思考的问题。
虽然说在整个快速运转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压力。
按照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从受精卵到出生之前在母亲子宫里似乎也在面临着压力,在不断地与母亲同情共命,需要从母亲那里吸收营养来保证自己能够按照生物性的规律成熟,同时会去感知母亲的情绪和身体状况,在母体状况不好时,孩子需要尽力来保全自己的生命,也许是无意识的,也许是生物性的本能。
在离开母体剪断脐带的那一刻,孩子就成为了生物意义上独立的个体,开始对周遭的新世界充满好奇,要主动或被动地学习在社会上生存的技能,最明显的就是要学习通过进食来使自己活下去,而后开始去感知一切身体、心理和环境,面临着成为人的压力。
再长大一点,需要去更多地和世界打交道,需要与人沟通,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也面临着意外违反社会运行规则而遭到批评和付出代价的风险和压力。
在成为学生的十几二十年里,看似面临着最大的就是学业的压力,要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有家庭成员带来的心理和情绪上、朋辈群体带来的情感压力等等,都形塑着一个人的心理和身体。
再往后终于不需要再考试,进入了工作,开始真正为自己描绘的人生蓝图填色,为框架添砖加瓦时,才发现,每天早上都要用冰美式强制开机,考核比考试邪恶得多,压力似乎变成了无止境的。
接着特立独行的人选择独善其身,一个人 " 自由自在 " 地生活,但也会面临来自家庭和世俗社会的催婚催生压力,部分人关上耳朵逍遥快活,部分人则处于缠绕和纠结之中被压力折磨。
此外更多数的人则自然地进入了结婚生子传宗接代的序列,开始过家庭生活,随之而来的三重关系又将人牢牢地锁住,夫妻、亲子和代际(婆媳),在外界的工作压力与这三重关系交汇时,置身其中的人仿佛着了魔,找不到自己。
人到中年,孩子要工作、结婚、买房、买车一系列,都再次压得父母喘不过气。
老了老了,孩子工作忙,和老爸老妈说,要不您二老带个孙子玩玩?二老笑眼盈盈地追着满地跑的孙子,然后揉揉自己僵硬且弯垂的腰:" 老咯,不中用咯。"
就这样,人这一辈子都生活在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之下,无论自身是否意识到,本质上,所有人都是被压力笼罩的,而压力来自于哪里?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答案。
四、秩序在外亦在心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存在的,就是整个社会好像被按下了加速键,人根本来不及去生活,去反应,去认清楚自己的欲望,去修炼自己的实在能力,去辨别信息的真伪和有效性 ……人心的秩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混乱了。
在我看来,外在的规则和秩序拥有的决定权必然大过内在的秩序,但是我们要清楚,自己是个活生生的人,有心,就一定有值得守住的内心秩序,我们究其一生去苦苦追寻的,不过是内心秩序的安宁罢了——无法言说的事情不一定就苦涩如歌,嘻嘻闹闹的歌曲也不一定就哗众取宠。
" 这个世界美得要命,一身旧雪掸去,怨不走心。"
" 希望每个人快乐。"
注:Z 指作者;X 指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