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男生的乳腺,也是乳腺,歡迎閱讀。
一、" 誰在求救?"
和許久未見的好友微信聊天,因為我上學課程作業多,很忙;她工作任務和培訓多,也很忙,話匣子打開了就直奔身體健康狀況,估計是 25 歲以後,确實開始感覺到身體素質大不如前了。
X:" 哇,我和你說,我這個月每個周末都要出去培訓,只休息了三天還是調休的。上周二實在頂不住了,又來姨媽,就申請了一天調休,剛好想着去抽個血驗一下甲狀腺結節。之前約了兩次醫生,挂好号了,結果沒時間去都取消了。醫院的人超級多,排隊排了很久,排到煩躁,結果出來發現結節從原來的 3×2 長到 5×3 了 …… 抽血結果倒還好,沒什麼異常的,但是有數個小結節,小結節長得很快,醫生叫我多注意休息不要生氣,每半年復查一次。"
Z:" 我之前去醫院醫生也是說,基本上每個人都有的啦,淋巴結節,乳腺結節這些,只要不發展成惡性的,就沒事的啦。"
X:" 是,醫生其實也真的沒辦法,除了發展到一定階段動刀子。"
Z:" 說不定醫生自己也有。"
X:" 是啊,中午去挂号看到他們都在點外賣吃,太忙了,好病态的社會。"
如果從病理學上來說,結節一般是因為身體痰溼或積郁或是西醫說的炎症等因素形成了在身體裡出現的小腫塊,多數情況下确實對身體健康影響不大,但是它确實是一種疾病。醫生一再說基本上每個人都有,不需要太在意,問題不大之類的,我也很認同這種觀點,它确實不會急速地威脅到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但是醫生随後給出的建議是什麼?幾乎都是" 保持規律作息、保持健康飲食、保持心情愉悅、保持日常鍛煉 " 四大法寶,可我們再去看,結節長出來的原因不就多數是因為這四條幾乎做不到嘛?
人人都知道養生的好,可是幾乎人人都沒辦法做到啊,這才是我們應該去思考的問題,我們固然能夠理解這是個小小的慢性疾病,但是我們真的要去看到的是,人們是如何認識這件事情的,以及背後造成人們這種認知的原因是什麼?
在我看來,或許還是社會結構的問題,我們習慣于把無法在現實情況中解決的問題統稱為社會結構的問題,但是在這裡,我認為,現在的社會結構大框架肯定是沒有問題,整體是在快速良好地向前運行發展,但是社會結構之下的一些軟組織,實在地影響着每個人。
二、男生的乳腺也是乳腺
很多人通過藝術作品的形式來調侃這種常态化的疾病。大張偉發行的一首歌曲《萬物盛開法則》被大家稱作是 " 乳腺結節之歌 ",簡單的幾句歌詞真的道盡了每個人内心自我安慰時的話語。
詞:" 只要我不在乎,就沒人能夠傷害我;只要我不在乎,就沒什麼能傷害我。"
詞:" 我不生氣,别和傻子置氣,都不至于,都跟我沒關系;您說什麼就是什麼,就是厲害厲害,就是服氣。"
詞:" 我不生氣我不生氣,别跟自己較勁,我愛自己,我愛自己,我要愛我自己。"
其實身邊的很多人都會在受到挫折或失敗的時候陷入自我懷疑,或者是在遭受到外部世界的攻擊時沒有很好的抵御能力,甚至經常性地自我攻擊,導致自己内心積壓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沉重,最終形成惡性循環,身體和心理相互拖累。
這首歌發行之後,網友都紛紛開始評論和點贊:" 這首歌對我的乳腺非常友好。"" 是吧是吧,比逍遙丸還管用。"" 聽完真的瞬間通氣了!" 說明很多人積壓太久了,真的需要口子來釋放。
此外,彈幕為網絡世界的人們提供了信息共享的渠道,影視劇裡出現所謂令人着急和生氣情節的時候,彈幕上紛紛飄來 " 乳腺結節又多了!" 和 " 男人的乳腺也是乳腺 " 之類的話語,這種在現代醫學意義上被冠以疾病的名詞出現了常态化甚至是有點具有調侃意味和諷刺的現象。
三、标配還是異化?
X:" 我上周不是請了一天假看結節嘛,請的病假,我就在中午吃飯的時候和同事說了一下這個事,然後她說辦公室的姐姐們基本上都有,可能覺得我大驚小怪,還特地請個假去看,我就在想:難道結節就一定是打工人的标配嗎?"
Z:" 感覺大家已經默認了這種狀态,就好像近視那麼普遍了。"
X:" 我覺得長結節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這種想法,這真的很恐怖,雖然讀研的時候就有了,但是一般來講也不至于發展得這麼快。"
Z:" 是啊,現在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工作壓力、學習壓力,尤其是對于女生來講家庭和撫育後代的壓力,搞得人都不像個人了,難道這種病态的狀态才是常态嘛?"
X:" 對啊,我不能理解。"
什麼造成了這種病态的想法和行為變成常态?背後的機制是什麼?要如何去看待這種現象?人是在選擇還是被選擇?要适應還是改變?都是我們需要不斷地去思考的問題。
雖然說在整個快速運轉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地面臨着壓力。
按照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來看,從受精卵到出生之前在母親子宮裡似乎也在面臨着壓力,在不斷地與母親同情共命,需要從母親那裡吸收營養來保證自己能夠按照生物性的規律成熟,同時會去感知母親的情緒和身體狀況,在母體狀況不好時,孩子需要盡力來保全自己的生命,也許是無意識的,也許是生物性的本能。
在離開母體剪斷臍帶的那一刻,孩子就成為了生物意義上獨立的個體,開始對周遭的新世界充滿好奇,要主動或被動地學習在社會上生存的技能,最明顯的就是要學習通過進食來使自己活下去,而後開始去感知一切身體、心理和環境,面臨着成為人的壓力。
再長大一點,需要去更多地和世界打交道,需要與人溝通,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也面臨着意外違反社會運行規則而遭到批評和付出代價的風險和壓力。
在成為學生的十幾二十年裡,看似面臨着最大的就是學業的壓力,要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大學,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還有家庭成員帶來的心理和情緒上、朋輩群體帶來的情感壓力等等,都形塑着一個人的心理和身體。
再往後終于不需要再考試,進入了工作,開始真正為自己描繪的人生藍圖填色,為框架添磚加瓦時,才發現,每天早上都要用冰美式強制開機,考核比考試邪惡得多,壓力似乎變成了無止境的。
接着特立獨行的人選擇獨善其身,一個人 " 自由自在 " 地生活,但也會面臨來自家庭和世俗社會的催婚催生壓力,部分人關上耳朵逍遙快活,部分人則處于纏繞和糾結之中被壓力折磨。
此外更多數的人則自然地進入了結婚生子傳宗接代的序列,開始過家庭生活,随之而來的三重關系又将人牢牢地鎖住,夫妻、親子和代際(婆媳),在外界的工作壓力與這三重關系交匯時,置身其中的人仿佛着了魔,找不到自己。
人到中年,孩子要工作、結婚、買房、買車一系列,都再次壓得父母喘不過氣。
老了老了,孩子工作忙,和老爸老媽說,要不您二老帶個孫子玩玩?二老笑眼盈盈地追着滿地跑的孫子,然後揉揉自己僵硬且彎垂的腰:" 老咯,不中用咯。"
就這樣,人這一輩子都生活在有形和無形的壓力之下,無論自身是否意識到,本質上,所有人都是被壓力籠罩的,而壓力來自于哪裡?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答案。
四、秩序在外亦在心
但我們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存在的,就是整個社會好像被按下了加速鍵,人根本來不及去生活,去反應,去認清楚自己的欲望,去修煉自己的實在能力,去辨别信息的真偽和有效性 ……人心的秩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混亂了。
在我看來,外在的規則和秩序擁有的決定權必然大過内在的秩序,但是我們要清楚,自己是個活生生的人,有心,就一定有值得守住的内心秩序,我們究其一生去苦苦追尋的,不過是内心秩序的安寧罷了——無法言說的事情不一定就苦澀如歌,嘻嘻鬧鬧的歌曲也不一定就譁眾取寵。
" 這個世界美得要命,一身舊雪撣去,怨不走心。"
" 希望每個人快樂。"
注:Z 指作者;X 指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