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信用卡大退潮,一年消失4000万张,欢迎阅读。
六大行年消费金额骤降 8500 亿元
从 1985 年中国第一张信用卡发行至今,中国信用卡产业已走过 40 周年。作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 " 主引擎 ",信用卡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高速发展的阶段。
周期轮换之下,曾经野蛮生长的信用卡业务如今正逐渐失速。2024 年,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相比 2023 年末大幅减少了 4000 万张;另一方面,信用卡交易金额、权益持续缩水,多家银行信用卡中心终止营业。
随着上市银行 2024 年年报的陆续披露,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过去一年的调整情况随之浮出水面。反映在年报中,周期的寒意仍未散去。在业内人士看来,获客艰难、场景不足、消费下滑、不良承压等均是信用卡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大部分银行的信用卡关键指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滑。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伴随着信用卡市场日渐饱和,靠规模扩张的获客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进入存量经营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探究如何留住能够贡献价值的用户,这也是转型过程中的核心所在。
" 信用卡冲出‘黑障区’仍尚需时日。唯有以科技、场景与风控为引擎,以用户价值为核心重构生态,才能让信用卡行业回归到持续稳定发展。" 董峥表示。
国有行信用卡贷款规模普增,建行破万亿
周期之下总伴随着分化。尽管 2024 年信用卡行业整体呈收缩态势,但从披露的数据来看,呈现 " 涨跌互现 ",特别是部分国有大行的贷款余额甚至出现明显增长。
" 信用卡透支余额指标,能够真实反映信用卡的活跃程度,也是 Nilson 报告中对信用卡行业进行全球规模排名的重要指标,目前在前十位发卡机构中,建行、招行、农行和工行均位列 2023 年全球前十。" 董峥向时代财经指出。
财报显示,截至 2024 年末,建设银行境内信用卡贷款余额 1.07 万亿元,相比于 2023 年末的 9971.33 亿元增加了 687.50 亿元,同比增长 6.89%。建行也在财报中表示,该行 " 成为全国首家信用卡贷款规模破万亿的银行 ";招商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紧随其后,分别站上 9000 亿元、8000 亿元、7000 亿元台阶。
梳理财报可知,新能源购车分期业务是建行信用卡业务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年报称,该行 2024 年投放信用卡新能源购车分期贷款超 700 亿元,同比增长翻一番以上。" 信用卡业务全面发力购车、装修、分期通等分期产品,强化支付环节精准营销,推动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建行在财报中如此表示。
建设银行 " 打头阵 ",被称为信用卡行业 " 标杆 " 的招商银行信用卡紧随其后。财报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招商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达 9478.43 亿元,相比于 2023 年末的 9359.10 亿元增加 119.33 亿元,同比上升 1.28%。
规模排在第三位的仍为国有大行,截至 2024 年末,农业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达到 8588.11 亿元,而上一年同期仅为 7000.31 亿元。从增速来看,农业银行也是 2024 年信用卡规模增长最为强劲的大行之一,同比增幅达 22.68%。
除上述银行外,截至 2024 年末,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信用卡贷款规模分别达到 7753.64 亿元、5934.03 亿元、5384.04 亿元、2382.21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2.42%、7.62%、9.94%、8.64%。
从上市股份行来看,除招行及体量较小的浙商银行外,其它股份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几乎出现全线下滑,其中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更是产生了超两位数的同比跌幅,其余几家股份行均有约 5% 左右不等的下降。
如平安银行、光大银行 2024 年末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分别为 4349.97 亿元、3757.43 亿元,较 2023 年末的 5140.92 亿元、4335.47 亿元同比下降 15.39%、13.33%。
在资产质量方面,伴随着信用卡市场的持续收缩,逾期问题进一步凸显。如今,全行业在信用卡不良生成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信用卡贷款的资产质量更备受市场关注。
财报显示,截至 2024 年末,在国有六大行中,仅邮储银行、中国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分别下降 0.23、0.1 个百分点至 1.48%、1.73%,其余 4 家的不良率均呈攀升态势。
工商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在六大行中最高,达 3.50%,较上年末的 2.45% 上升 1.05 个百分点;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分别为 2.34%、1.46%、2.22%,较上年末上升 0.42、0.06、0.56 个百分点。
股份行方面,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在同业保持较好水平,截至 2024 年末为 1.75%,与上年末持平;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均超 3%,其中兴业银行由上年末的 3.93% 下降 0.29 个百分点至 3.64%。
" 公司持续优化新发卡客群结构、加强贷中精细化管理、强化总分协同清收,新发卡和存量客户风险管控效果持续改善,不良新增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兴业银行在财报中如此表示。
交易金额普遍缩水,存量时代下如何留住客户?
信用卡贷款规模出现分化态势,但反映在更为核心的信用卡交易额指标上,总体上多家银行普遍出现萎缩。
董峥向时代财经指出,信用卡交易金额是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指标,也是信用卡活跃度的重要体现,这一指标与信用卡贷款金额相辅相成。
具体来看,建设银行仍占据六大行中的 " 头把交椅 ",2024 年信用卡总消费交易额为 2.80 万亿元,较上年的 2.93 万亿元同比下降 4.43%;农业银行 2024 年信用卡消费额为超 2.2 万亿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交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 2024 年信用卡消费金额均下跌,依次从上年末的 2.81 万亿元、2.24 万亿元、1.39 万亿元、1.14 万亿元,下跌至 2.45 万亿元、2.13 万亿、1.29 万亿元、9930.95 亿元。
以此来计,2024 年国有六大行的信用卡消费金额合计较上一年减少约 0.85 万亿元。
股份行也不例外。据财报披露,截至 2024 年末,招商银行实现信用卡交易额 4.42 万亿元,同比下降 8.23%;平安银行 2024 年全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 2.32 万亿元,同比下降 16.57%;中信银行信用卡交易量 2.44 万亿元,同比下降 10.13%。
董峥向时代财经解释称,信用卡交易金额下降,主要原因是受到经济环境调整的影响,"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趋向保守、谨慎,尤其是高额消费出现进一步收缩。当下信用卡业务交易额的下降并非个体情况,而是群体效应,是全行业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收缩将对银行的非息收入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2024 年,招行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同比下降 14.16%。该行在财报中解释称,主要是受信用卡线下交易手续费收入下降所致。
除了交易金额,董峥认为,在银行披露信用卡业务情况的数据中," 账户数量 " 这一口径具有参考意义," 无论用户使用这家银行的哪张信用卡消费,都只表现为单一用户的消费能力。相比于累计发卡量、流通卡量等指标,排除了用户销卡或重叠持卡的状况。"
不过,据时代财经查阅,在大行中,仅有少量银行披露信用卡用户数量相关数据。根据已披露的财报,截至 2024 年末,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的信用卡流通户分别为 6944.56 万户、4692.61 万户,上年同期分别为 6074.04 万户、5388.91 万户。
华夏银行财报显示,截至 2024 年末,该行信用卡有效客户 1735.34 万户,较上年末下降 7.99%。
在董峥看来,伴随着信用卡市场的日渐饱和,靠规模扩张的经营方式已经走到尽头,目前卡量的增长已经几乎达到了顶点。据其观察," 现在新开信用卡人群,很多都是冲动性办卡,即在礼品、权益、羊毛的吸引下办理信用卡。"
其还向时代财经指出,信用卡行业已进入存量经营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探究如何留住能够贡献价值的用户。数字化促使信用卡在技术层面的更新换代,存量经营则是信用卡精细化运营的重要体现。
" 但更为重要的是,因缺乏对用户消费习惯变化的把握,大量信用卡产品与用户需求脱节现象严重。在此背景下,信用卡业务转型的核心路径之一,是银行应调整信用卡权益向大众日常刚性消费需求倾斜,这样既能增加信用卡的活跃度,也可以提升用户粘性。银行要去抓住居民本身就存在的消费需求,这才是转型的关键。" 其说道。
提振消费也是今年宏观政策的发力重点之一,今年以来,金融提振消费新政出炉。3 月中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 发卡银行应积极发挥信用卡在消费金融业务中的主导地位,积极践行该政策的落实,同时为用户提供优惠权益,提升信用卡的使用频率和消费金额,实现业务良性发展。" 董峥向时代财经表示。
信用卡行业转型深度调整,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将迈上新台阶。在上市银行 2024 年度业绩会上,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表示,从目前来看,中信银行信用卡的营收在全行营业净收入占比中已经接近 1/5,占零售营收的大半壁江山,下一步将用好国家大力提振消费、增加消费金融供给的利好政策,充分发挥信用卡 " 支付 + 消费信贷 " 金融工具的作用,提高获客活客、风控发展、成本收入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推动业务持续上新的台阶。
交通银行亦在年报中明确," 推进信用卡属地经营转型 "。今年以来,交通银行陆续关停旗下多家信用卡分中心,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对此,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在业绩会上表示," 出于更好满足客户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更好适应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新阶段要求,我行对信用卡业务模式进行了改革。由过去的集中直接经营,改为分行属地经营,即由分行为属地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 周万阜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时代财经 APP",作者:张昕迎,编辑 :张常旺,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