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小米汽车试生产,价格屠夫要来了!,欢迎阅读。
最近,小米汽车的好消息一件接着一件。此前在承接宝沃生产资质无望后,外界对小米汽车能否顺利量产,提出了质疑。
不过,路透社报道称:发改委已经批准了小米汽车的生产申请,只需再拿到工信部的相关許可證,即可完成上市前的手续准备工作。也有媒体向接近发改委的人士求证,对方对手续获批一事并未否认。
另一边,有消息称:小米汽车目前正在进行试生产,每周大约可生产 50 辆样车。而试生产,是新车量产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按照首款新车 2024 年春季上市的规划来看,小米汽车的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再加上前段时间,雷军亲自 " 监工 " 在新疆路试,种种迹象表明,小米汽车确实离我们不远了。新车的表现如何,未来又将给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变化呢?
小米首款如何破局?
从如今汽车市场的内卷程度来看,没有点硬实力,跨界 +" 迟到 " 的小米汽车很难掀起太大浪花。
车型定位上,小米的首款车型,更是直接瞄准了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根据目前已知的消息,小米首款新车采用了轿跑式车身,定位为中型或者中大型轿跑。
外观涵盖了隐藏式门把手、溜背车尾和无框车窗等流行的设计元素。车顶还带有激光雷达,预计未来将提供高阶的智驾辅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前段时间投资合伙人胡峥楠曝光:用一台表显续航剩余 152 公里的电车,带着三个壮汉,在 37 度的环境下,回到了 85 公里外的目的地,此时剩余表显续航还有 90 公里。
* 图片来源胡峥楠社交平台
因为坐标同样为新疆,因此大家猜测胡峥楠驾驶的正是小米汽车。
尽管没有提及具体行驶速度,但我们可以发现:在高温条件下,小米汽车的续航还是比较 " 真 " 的,似乎解决了虚标问题。同时,老狐大致估算了一下,新车的百公里能耗仅为 8.8 度电。
作为参考,比亚迪海豹的百公里能耗在 13 度电左右,小米汽车在续航方面,或许会带来些惊喜。当然,这些都是我们根据现有信息的猜测,准确参数还是需要未来的实际表现证明。
而市场大环境上,小米首款新车的竞争对手们,每一位都是狠角色。汇集了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海豹、蔚来 ET5 等等,大家在设计、科技和续航方面的表现,均十分出色。
目前看,小米汽车所透露的也只是主流产品水准,作为后来者和门外汉,想要实现破局,价格或许是小米汽车恰当的突破口。
搅局智能汽车凭什么?
作为智能手机市场的搅局者,价格战和体系力,确实是小米所擅长的。
更直白些,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一辆性能出色的新车,也正是大家对于小米汽车的期待。
这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多年积累了大批 " 米粉 ",但日积月累的品牌形象,注定小米汽车很难进入到利润更高的豪华市场。
也有媒体爆料:据说雷军已经说服董事会,小米汽车的硬體整体利润率不会超过 1 %,后期靠軟體和生态体系挣钱。这又透露了更多的信号:小米汽车或将改变传统盈利方式。
类似构想,在特斯拉的带动下,奔驰、宝马等均已开始尝试,包括座椅加热订阅年付费等,但收获的反馈并不好。
主要落差在于,此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的消费与使用习惯,毕竟除了维修和保养,汽车基本属于一次性消费,订阅付费就像是旅游景点,除了购买门票之外,我们还需要购买热门项目的单独体验费。
当然,老狐并不是否认小米汽车的运营方式,想让消费者快速接受,新车最终的实际售价有多大惊喜," 毛坯房 " 的基本功能与性能才是关键。
老实说,如果真的是计划通过軟體和生态实现盈利,小米反而非常睿智,甚至领先一步。
价格战只是开始
自年初价格战以来," 高性价比 " 几乎成为了所有主流车型的强项,高频率的限时促销更成为了常规操作。最近 2 个月,至少有 13 家车企宣布降价,合资车企的亲民度更是前所未有。
销量是一切动因,国内市场已经由增量转为存量,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 年底,国内汽车生产线年产量可达 4300 万辆,但利用率仅为 54.5%,低于 2017 年峰值的 66.6%,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销量高的品牌就那么几家,表现差的想要活下去,也只能想办法提升市占率,实现产业链的资金循环。
此外,再加上技术的壁垒逐渐齐平,品牌之间的溢价能力正在重新洗牌,价格战也是无奈之举。
即便如此,前段时间在回应 300 万辆的年销目标时,王传福表示:在中国汽车市场 10 到 20 万元的价格带内,比亚迪有产品定价权,我们也希望能够平稳一点,不要搞得大家都很难受,别人没活路。
潜台词是:比亚迪已经手下留情了,在定价上还保留有空间,如果价格战更新,也有能力应对。
这也是传统车企的体系力优势,针对整车价格战来说,小米汽车确实不具备优势。而且把软硬體拆开对待,也是作为科技公司,小米对于汽车行业的不同理解。
老狐觉得: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一下,小米汽车未来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新车的售价足够有惊喜感,订阅方式获得认可,销量增长,最终改变全行业的汽车销售模式。
大家集体转向毛坯 + 后续精装更新的运营方式,凭借軟體优势,小米洗牌汽车行业顺带建立自身壁垒。当然,中间的过程会很漫长。
二是订阅模式不被认可,最终软硬體合体继续卷价格,一旦销量取得进步,对手同样会大规模跟进。
无论哪一种,对于消费者来说都算是好消息,汽车行业遭遇百年变革,如何洗牌与转型已成为行业问题,优胜劣汰之下,我们也会买的更加物有所值。
所以 20 万的 Model 3 或早或晚,届时也会有更出圈的比亚迪、极氪等国产新能源,卷就完了。
参考资料:
路透社、界面
编辑:泽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