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教培的个人工作室,要过冬了……,欢迎阅读。
图源:Unsplash
说实话,虽然我干个人工作室的时间,远没有在机构待的时间长,但从内心来说,我对工作室的情感远超机构。
所以,我所有关于个人工作室的讨论,都不是怀着看客的心态,尽管自己的工作室已经关闭,但并不影响我对这一群体生存的持续关注。
前两天,央视新闻网发布了一则严厉打击违规培训的通知,当然,也特别清楚地强调了:寒假期间。
看了这篇通知的都知道,也无非就是之前双减提到的那些内容,既然之前已经提过了,这个节骨眼为什么还要重申一遍?
摆明了,1015 檔案又要开始捶了,捶谁?白名单以外的、没有纳入监管的……
把这些被「锤」的条件归类到一起,最先涌现的对象,应该就属个人工作室了,毕竟从目前的教培市场来看,拥有场地办学的,除了那些规模型的机构,最多的就属工作室了。
当然,人家要「捶」的也不是数量,如果都能像白名单一样听话,或许不仅不会被捶,还会给你发个什么先进、示范部門类的表彰牌。
只是,拿工作室的预算,整成合规的机构,本就不太现实。
01 收紧的口子
其实从这两年来看,我们更加坚定了一点:教培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规范。
「规范」的代价,一方面是让市场上已有的机构进行「刮骨疗伤」,在新的规则下寻找生存之道;另一方面也为「教培」这个行业竖起了更高的入门壁垒。
按照规定来说,教培机构至少在场地、证件、资金监管等方面要严格达标,光是这一点,就已经劝退了不少的观望者。
当然,这对已经存在的机构,也是一种考验。
就拿我之前管理的校区为例,那时第一次提出对教培行业的「合规」整治,各部门也挺积极的,至少街道办和教育的相关部门,隔三差五的周末都要来检查,那可是他们的公休日。
由于我当时所在的校区消防不过关,我们不得不在周末被迫停课,周末停课,停的就是课消,是实实在在的利润;当然,在整改期间,也是不允许我们继续新招的。
这不是整改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选址。等选址、装修和证件都跑完以后,迎来的不是疯狂的招生,而是「口罩」。
也是在这样的折腾中,熬倒了第一批教培机构,紧随而来的「双减」暴击,更是让教培机构的生存雪上加霜,那些曾经「掠地攻城」的机构,一家一家地倒下、跑路。
留下来的机构,虽然需要面对「刮骨疗伤」的痛苦,但也成了这场组合拳下唯一的胜者。
这收紧的口子,似乎看不出对个人工作室有什么直接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对机构的「合规」整治,从 18 年就开始了,在「双减」的猛药下,现在市面上能被看到的机构,基本都已经归为了合法合规的经营范畴。
从通知内容的第一条就不难看出,重拳对准的是谁了。
工作室作为拥有场地办学的第二大存在,势必是要承受接下来的输出伤害。
02 自身的危机
当「隐匿」成为工作室自由收费的保护伞时,也成了工作室生存上最大的绊脚石。
之前在讨论工作室的话题时,就提过工作室的「新进」、「维护」以及「利润」问题,当然,利润更多取决于前两个问题。
工作室的「新进」之所以能成为问题,首先是场地的因素。
「隐匿」的场地,就像是关起门来做生意,阻挡了自然客流,从目前市场来看,虽然自然客流占比并不多,但在没有广告加持的作用下,亮在大众眼前的招牌就成了本地市场最有效的广而告之。
其次是常规的招生方式,对于工作室而言,可操作性高的并不多。一是由于干工作室的大部分都是教师,他们本身就把大部分精力贡献给了教学,加上对于营销和内容招生的缺乏,生源供给也就成了最头痛的问题。
二是由于工作室本身的体量以及成本限制,能支撑的服务质量也很难达到机构的标准,举个简单的额例子,同样一个想要报课的新生,在机构就有多种试听选择,包括不同老师、不同时段以及不同的上课方式。
到了工作室,这些选择空间就需要大打折扣了,先不说其他的,就是上课方式上就让不少工作室的老师犯难了,上班课吧,开班人数不够,总不能收家长班课的费用,来上一对一吧?即使真需要一对一上课,工作室普遍高于机构的收费,又让家长却步。
有人说,这些问题工作室一直都存在,凭什么这次算过冬?
补习上有个说法,就是:在年级上升的过程中,学生成绩能「稳住」,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这话的场景同样也适合教培工作室,在同样的问题下,外部压力的加剧,带来的伤害也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况且此次通知最为显眼的结尾,就是预收费的说明。
预收费上限不超过 5000,似乎在暗示,在这个范围内的一口价,可以随便喊。但只有教培人才能深刻体会到,这背后并不仅仅只是收费频次或者先后的问题,而是生源的高流动性。
机构凭借规模以及政策的保护,尚且能对抗这种生源流动性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但工作室就难以招架了。
03 寒意终将褪去
在外部和自身危机的双重作用下,坚信「寒冬之后,又是另一个春暖花开」是我对个人工作室最终的乐观。
很多工作室,也已经开始了「重生」的思考,正如芥末堆初九老师的建议,如果真能凭实力熬到下一个阶段,工作室也能有新的转机。
我说不准那将会是什么,但我知道寒冬之下,大家都没有坐以待毙。
我知道的身边不少个人工作室,甚至是机构的从业者,在这一轮寒冬中,直接入了当地公立或者私立学校。
当然,能迈进这个门槛的还是少数人,大多数都在兜兜转转之后,去了教培的其他赛道,比如出国留学、考研考编等。
也有拥抱当下主流的自媒体赛道,通过个人 IP 的打造,实现知识付费、录播课售卖以及教材教辅的嫁接,更为成功的,就以新东方和高途为代表了。
实在懒得换赛道的、死磕教培的,也有不少的活法。更新成隐匿性更高的「上门」就是其中一种。
剩下的就是原地转型了。
或许这些新的尝试面临着新的困境,或许折腾的日子也都不如之前上课来得滋润,但当下主动去破局,已经成了教培人,尤其是工作室里的教培人,迫在眉睫的选择。
写在最后:网上有句话说得好,拥有了打架的能力,并不是为了去打架,而是为了让人能好好跟你说话。
不管是教培的机构还是个人工作室,在风浪中折腾出自我解救的本事,也就不用担心被「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