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军事经验:国产航母实现100%核动力,至少还要30年?,欢迎阅读。
在这个 " 卫星满天飞 " 的时代,很多事情从 " 无人听说 " 到 " 大白于天下 ",往往只是个简单的时间问题。日前,随着一些外国商业卫星照片在国内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出现,不少人的关注目光开始集中于传闻已久的 " 中国第 4 艘航母 " 这里。
外界猜测下一艘国产航母会采用核动力
据悉,相关照片的拍摄内容为国内某船厂的船台,一个疑似航母斜角甲板前部的舰体分段,被认为是中国第 4 艘航母的组成部分。考虑到就在前不久,国内 " 陆地航母 " 出现了新变化,构成舰岛的上部建筑从 " 陆地航母 " 的右舷中部挪到了右舷后部,即出现了典型的采用核反应堆为动力的航空母舰的特征。故在疑似舰体分段的物体出现在船台后,很多人都认为这应该是国内开建新型航母的迹象,且该舰大概率会采用核动力。而尚未服役的电磁弹射型航母 " 福建舰 ",则将就此成为国产常规动力航母的 " 绝唱 "。
" 福建舰 " 采用了常规动力
该怎么说呢?仅凭一张卫星照片就断定相关物体一定是 004 · 型航母舰体分段,乃至是认为自该舰起的未来所有国产航母都将采用核动力,恐多少还是有些武断了。在航母动力方式一事上,或许人民海军会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维持多年的 " 核常兼备 "。待到约 30 年之后,才有可能实现 " 全面转核 "。
核动力航母会在中期大修阶段更换核燃料
需要先说明的一点是,仅从技术角度来说,核动力系统和常规动力系统并不存在 " 一方完全优于另一方 " 的绝对关系,二者均有着属于自己的优点和硬伤。在硬伤方面,核动力航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全服役周期内的在航率要低于常规动力航母。虽说核反应堆可带来近乎无限的续航力,但请注意,是 " 近乎无限 ",即核燃料也有用尽并需要更换的时候。
更换核燃料需要花费约 3 年的时间
就以美国海军的核动力 " 超级航母 " 为例,在平均约 50 年的全服役周期内,其会在服役约 25 年后,迎来一次中期大修,期间会对核燃料进行更换。这项复杂且成本巨大的工作,会消耗约 3 年之久。也就是说,核动力航母会在这 3 年时间内无法出海执行任务。但对于常规动力航母来说,则基本没有这方面困扰。即便是中期大修,常规动力航母也不会在船厂 " 一趴就趴 3 年 "。因此,在全寿命周期内,常规动力航母的平均在航率,其实是要高于核动力航母的。
法国唯一的核动力航母 " 戴高乐 " 号
美国之所以能够常年保持 " 随时都有航母可用 ",并不是因为其以某些技术手段克服了核动力航母在航率低的硬伤。其是凭借财大气粗的优势,将核动力航母的数量推到了不少于 11 艘的程度,让这些航母有了充足的轮换使用机制,进而较好地解决和掩盖了在航率低的麻烦。与之相比,最明显的反例就是法国现役唯一的航空母舰,即 " 戴高乐 " 号核动力航母。
冷战时期法国海军的 " 克莱蒙梭 " 级常规动力航母
受只有 1 艘核动力航母的影响,但凡 " 戴高乐 " 号入坞维护,法国海军就会分分钟迎来 " 航母空窗期 "。反观更早一些的冷战时期,法国海军曾拥有 2 艘常规动力的 " 克莱蒙梭 " 级航母,两舰的平均在航率均显著高于目前的 " 戴高乐 " 号,确保了冷战中的法国海军可随时对外部署至少 1 艘航空母舰。所以说,唯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让核动力航母全寿命周期内在航率低的缺点不那么明显,进而充分发挥出核动力航母在机动部署和作战中的巨大性能优势。
常规动力航母有利于实现航母规模的快速扩大
回过头来看中国海军,当下我们对航空母舰的需求是既要上量,也要保证战斗力足够强大。而无论是单纯地走常规动力航母路线,还是全面转向核动力航母路线,都很难同时满足这两点。既然如此,最稳妥的路线无疑是 "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待常规动力航母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全面转向核动力航母技术路线,然后让核动力航母的数量逐步提升至 " 即便失去所有常规动力航母,也能确保随时有航母可用 " 的程度。
国产核动力航母预想图
美国海军航空母舰于战后走出的这条 " 从‘全常’到‘核常兼备’,再到‘全核’ " 之路,中国海军注定也会走一遍,其中没有捷径可言。因此,或许下一艘国产航母仍会采用常规动力,以及可能直到 2050 年代中后期,国产航母才会离开 " 核常兼备 " 之路,转入真正意义上的 " 全核 " 道路。相信到那时,我们也将拥有不少于两位数的核动力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