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國產航母實現100%核動力,至少還要30年?,歡迎閱讀。
在這個 " 衛星滿天飛 " 的時代,很多事情從 " 無人聽說 " 到 " 大白于天下 ",往往只是個簡單的時間問題。日前,随着一些外國商業衛星照片在國内社交媒體平台上的出現,不少人的關注目光開始集中于傳聞已久的 " 中國第 4 艘航母 " 這裡。
外界猜測下一艘國產航母會采用核動力
據悉,相關照片的拍攝内容為國内某船廠的船台,一個疑似航母斜角甲板前部的艦體分段,被認為是中國第 4 艘航母的組成部分。考慮到就在前不久,國内 " 陸地航母 " 出現了新變化,構成艦島的上部建築從 " 陸地航母 " 的右舷中部挪到了右舷後部,即出現了典型的采用核反應堆為動力的航空母艦的特征。故在疑似艦體分段的物體出現在船台後,很多人都認為這應該是國内開建新型航母的迹象,且該艦大概率會采用核動力。而尚未服役的電磁彈射型航母 " 福建艦 ",則将就此成為國產常規動力航母的 " 絕唱 "。
" 福建艦 " 采用了常規動力
該怎麼說呢?僅憑一張衛星照片就斷定相關物體一定是 004 · 型航母艦體分段,乃至是認為自該艦起的未來所有國產航母都将采用核動力,恐多少還是有些武斷了。在航母動力方式一事上,或許人民海軍會在未來一個時期内,維持多年的 " 核常兼備 "。待到約 30 年之後,才有可能實現 " 全面轉核 "。
核動力航母會在中期大修階段更換核燃料
需要先說明的一點是,僅從技術角度來說,核動力系統和常規動力系統并不存在 " 一方完全優于另一方 " 的絕對關系,二者均有着屬于自己的優點和硬傷。在硬傷方面,核動力航母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全服役周期内的在航率要低于常規動力航母。雖說核反應堆可帶來近乎無限的續航力,但請注意,是 " 近乎無限 ",即核燃料也有用盡并需要更換的時候。
更換核燃料需要花費約 3 年的時間
就以美國海軍的核動力 " 超級航母 " 為例,在平均約 50 年的全服役周期内,其會在服役約 25 年後,迎來一次中期大修,期間會對核燃料進行更換。這項復雜且成本巨大的工作,會消耗約 3 年之久。也就是說,核動力航母會在這 3 年時間内無法出海執行任務。但對于常規動力航母來說,則基本沒有這方面困擾。即便是中期大修,常規動力航母也不會在船廠 " 一趴就趴 3 年 "。因此,在全壽命周期内,常規動力航母的平均在航率,其實是要高于核動力航母的。
法國唯一的核動力航母 " 戴高樂 " 号
美國之所以能夠常年保持 " 随時都有航母可用 ",并不是因為其以某些技術手段克服了核動力航母在航率低的硬傷。其是憑借财大氣粗的優勢,将核動力航母的數量推到了不少于 11 艘的程度,讓這些航母有了充足的輪換使用機制,進而較好地解決和掩蓋了在航率低的麻煩。與之相比,最明顯的反例就是法國現役唯一的航空母艦,即 " 戴高樂 " 号核動力航母。
冷戰時期法國海軍的 " 克萊蒙梭 " 級常規動力航母
受只有 1 艘核動力航母的影響,但凡 " 戴高樂 " 号入塢維護,法國海軍就會分分鍾迎來 " 航母空窗期 "。反觀更早一些的冷戰時期,法國海軍曾擁有 2 艘常規動力的 " 克萊蒙梭 " 級航母,兩艦的平均在航率均顯著高于目前的 " 戴高樂 " 号,确保了冷戰中的法國海軍可随時對外部署至少 1 艘航空母艦。所以說,唯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才能讓核動力航母全壽命周期内在航率低的缺點不那麼明顯,進而充分發揮出核動力航母在機動部署和作戰中的巨大性能優勢。
常規動力航母有利于實現航母規模的快速擴大
回過頭來看中國海軍,當下我們對航空母艦的需求是既要上量,也要保證戰鬥力足夠強大。而無論是單純地走常規動力航母路線,還是全面轉向核動力航母路線,都很難同時滿足這兩點。既然如此,最穩妥的路線無疑是 "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待常規動力航母達到一定規模後,再全面轉向核動力航母技術路線,然後讓核動力航母的數量逐步提升至 " 即便失去所有常規動力航母,也能确保随時有航母可用 " 的程度。
國產核動力航母預想圖
美國海軍航空母艦于戰後走出的這條 " 從‘全常’到‘核常兼備’,再到‘全核’ " 之路,中國海軍注定也會走一遍,其中沒有捷徑可言。因此,或許下一艘國產航母仍會采用常規動力,以及可能直到 2050 年代中後期,國產航母才會離開 " 核常兼備 " 之路,轉入真正意義上的 " 全核 " 道路。相信到那時,我們也将擁有不少于兩位數的核動力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