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告别分类、拥抱自由,让时间记录回归记录本身,欢迎阅读。
时间记录和记账、记笔记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被期待成为增强自我觉察的人生复盘之锚,同时也都隐含着对自觉自律的严格要求。
简单来说就是,使用之前壮志踌躇、满怀美好想象,使用之后发现都坚持不下来。
因为记录太难了
试想一个这样的场景,我们按照柳比歇夫计时法对时间进行记录,并使用一个类似于 aTimeLogger 的应用进行辅助:早上睡醒,摸到手机点击「睡眠」的结束计时,打开「晨间」的开始计时;出门前,点击「晨间」的结束计时,打开「通勤」的开始计时;下车后,关掉「通勤」计时,打开「工作」计时——如果到这里还是普通的繁琐,那么接下来到公司之后,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开会、见客户、处理檔案、和同事社交、摸鱼。
想尽量精确地统计自己的时间,那么每一项日程都意味着一次「结束计时」和一次「开始计时」挑战,三五天后,我就会因为经常忘记点击应用而放弃记录时间。
繁琐是时间记录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只要做一些妥协就很好解决。例如妥协精确性——从长远视角来看,一两分钟乃至十几分钟的记录误差并不会对分析结果造成巨大影响;妥协全面性——只记录最需要被追踪的事项,把其余琐碎的事情都丢入「归档」;或者更进一步,妥协开始和结束——放弃掉记录开始和结束时间,只记录「这件事消耗了几个小时」。
Timing、Tasker 类应用更是从自动化记录的方向提供了解决方案,只要在使用电腦,它就会在后台忠实记录每一次点击和切换。
有这么多解决方案,为什么我们还是记不好时间?
因为统计太难了
记笔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记录」吗?不是,是「整理」。
从印象笔记的檔案夹年代,笔记爱好者就在研究如何整理笔记,进化到(或者说复古到)卡片笔记之后,整理手段更是从檔案夹一路进化到 tag、双链、思维导图、白板、腦图、ChatGPT ——而在时间记录上,「整理」这个词几乎就等于「分类」。
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整理」是为了更便捷快速地调用笔记,那么「分类」就是为了更准确地进行统计。
对,在时间记录上分类和统计是强绑定的,在记录前事先创建的时间分类(如工作、学习、兴趣爱好等)决定了日后我们将用哪些维度来统计时间使用。很少有使用者会告诉你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我对「健身环大冒险」进行计时后,究竟是要把它放在「游戏」分类下,还是进一步细化到「游戏、Switch、体感游戏」?或者它同时也满足「运动」分类的要求,甚至也可以被放进「不减 20 斤不改名」的年度任务中——一部分使用者搭建起了自己的记录分类体系,但体系本身就是一种难以转圜:当积累了几百上千条记录之后,它就很难再被修改。
在过去的我,如何能决定未来的我要如何看待这一段时间?
像「究极手」一样思考问题
2023 年的年度游戏当之无愧是「王国之泪」,在王国之泪这款游戏中,「究极手」几乎是所有问题的解法,利用游戏中提供的少量素材,林克可以制造一切:MK2、高达、烟花、在海拉鲁开个演奏会……在这一切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粘合」。
如果记录只是记录、统计只是统计,在需要的时候再将它们粘合在一起呢?
要知道,使用某款应用,本质上是接受开发者的思维方法,找寻下一款应用,本质上是在期待出现一个开发思路符合自己使用习惯,同时审美在线、功能过关、价格合适的开发者。而如果能将功能进行拆分联动,选择余地就会变得更为广阔:专注于应用最讨人喜欢的那个功能,并通过更自由的方式达到目的。
那么,我的解决方案
在研究「解决方案」之前,首先先来看我们需要这个方案达到什么效果:
需要一个足够方便快捷的时间记录入口,在漫长的尝试过程中,我已经养成了点击」开始「和」结束「的习惯,但如果存在更简便的记录方式,何乐而不为?
作为一名国誉自我爱好者,我喜欢时间轴作为表现形式,可以直观对比一周时间使用,一个时间段内能叠加多项记录,每一段时间都可以进行备注
联动简单的 TO-DO LIST
全平台同步,数据可以自由导出为通用格式
统计方面,能便利统计某项任务的总用时
尽可能美观,我有一套自己喜欢的配色方案,希望允许用户自己配色
买断
作为一个体验过绝大多数时间记录应用的人,我很清楚同时满足这几个条件的应用可谓凤毛麟角,只「一个时间段内能叠加多项记录」就可以刷掉 90% 的备选者。
但如果不用单一应用来应对以上所有需求,选择就会立刻多起来。
其次,无论用什么记录,我希望最终我们都能将数据汇入系统日历。
时间轴视图的时间应用很多,但同时提供周视图的应用很少,允许与其他应用同步数据的应用就更少,原生系统日历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它在 iOS 系统内全平台同步,Windows 平台通过网页可以使用,拥有多种视图;单项日程本身就是一张多维表,包含从日程地点、受邀人、附件、提醒、备注(包括 URL)的多种信息,支持日程重叠;通过分类不同的日历,可以实现对日程配色……
同时,它具有其他同类应用难以企及的优点:首先,大量效率类应用都支持同步系统日历,这让就系统日历拥有不止一个数据来源入口(例如腾讯会议支持一键添加会议日程到日历);其次,通过同步其他应用的方式间接地实现了日历数据的导出备份;使用不同的第三方日历,我们还可以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日历数据呈现样式;最后,原生应用天然拥有极佳的快捷指令支持,为创建自动化打好了基础。
最重要的是:原生系统日历几乎没有跑路的可能,可以不用担心有一天作者忽然弃坑。
Timeview,自由组织分析维度
只要能将时间记录的数据导出,切分「记录」和「统计」就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在这个基础上,Timeview 让事情变得更轻松了:它读取系统日历的数据,支持使用者自由设定统计规则,并通过时间卡片来直观展现。
举个例子,如果我想统计「近半年内看电影的总时长」,在常规时间记录应用上,首先需要我们事先拥有「电影」分类,其次需要应用支持近半年的时间维度统计(当然也可以逐个加总每月时间消耗),最后需要我之前对每次看电影都认真做好分类,否则它不会出现在统计之中。
但如果使用 Timeview,我只需要新设定一张时间卡片,定义它的规则是:时间为最近半年,标题或者备注包含「电影」(还可以叠加其他关键词),它就能够统计出我需要的时长数据,并画出相应的直方图。
还记得我说「分类很难」吗?这个特性还意味着,我们在记录时,不需要再考虑分类、tag 是否合适了,我们完全可以专注于记录本身,像写日记一样记录日程。自然语言中的词汇即是「统计之锚」。
EVminders:架起待办与日历的桥梁
再考虑一下待办吧,如果要使用日历作为一切记录数据的终点,那么我也希望日历能够成为我的日程终端:查看预定日程,记录今日时间,规划未来待办。
这个时候,原生日历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个原生待办应用:提醒事项。iOS 17 的更新介绍中,提及过提醒事项的一项更新:当创建购物清单时,提醒事项可以自动对物品进行分类。我很喜欢这个功能,况且提醒事项是一个非常简洁好用的待办应用,尤其在设定重复事项规则方面,比大部分第三方应用都要更完善。
民间有许多打通提醒事项和日历双向解决方案,其中最流行的是采用通过快捷指令来打通双向同步,但在实际体验过程中这个方案还比较粗糙,不仅会在日程备注栏中留下一长串用于对应待办和日程的代码,而且无法编辑日程,否则快捷指令会再同步一次待办,始终显示的「已推迟 xx 天」提示也十分恼人。
EVminders 解决了上述问题,这是一个同步提醒事项与日历的应用,不但解决了快捷指令存在的所有问题,还能够通过自动化使同步过程完全无感。
最终达到如下效果:当在提醒事项中加入待办时,待办同步到日历对应的时间轴上,并显示未完成的 emoji,完成后在提醒事项上勾选,日历中对应的待办也显示完成。
我们可以有很多种记录时间的方式
只要能最终汇总数据到系统日历,以什么方式来记录时间,就成了一件不重要的事情。
手写可以吗?可以,复盘时录入日历即可。不用应用可以吗?可以,日历本身就支持快捷指令录入,也可以設定对应的自动化。还是习惯用 Toggl 这样的记录应用可以吗?当然可以——选择最习惯的, 最舒适的,永远是最能坚持下去的。在这方面我们拥有极大的自由度。
我自己最终选择的记录入口是「时光似金」,时光似金拥有非常独特的「不间断」「合并」记时逻辑,「不间断」是指,时光似金不需要点击「开始记录」,计时器永远在转动,上一个事项的结束,即为下一个事项的开始,「合并」是指,在进行某个事项时,可以多次点击记录,最终确认「转换」后,应用会自动将连续的计时进行合并。
同时,时光似金对同步到日历的支持也很不错,不仅支持时间记录自动同步至系统日历,自动整合连续的多个相同日程,还支持将同步细化到每个任务分别对应相应的系统日历:「睡眠」任务自动输出至「生活」日历,「王国之泪」任务自动输出至「游戏」日历。
如果需要给记录添加备注,备注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自动添加到标题:用久了觉得这个設定很妙,每次记录时随手写两句,查看日历和统计时,就会发现它形成了一连串进度记录,提供了很多记录细节。
工具齐备,现在开工
設定系统日历,进行分类,如:学习、书影游、工作等等,这一步設定粗略的分类即可,宜少不宜多,目的是利用日历颜色,染色不同日程,在视觉上进行区分
設定时光似金,列出常用任务,并設定它们对应的输出日历,这一步也是設定粗略的即可,例如:电影、读书,目的是固定一些统计关键词,细节可以通过备注来补足
打开 EVminders,設定提醒事项到日历的单向同步(也可以設定双向,看个人喜好),并根据教程設定相应的自动化
需要的时候,利用 Timeview 进行统计回顾
在日常记录中,主要通过时光似金,配合其他入口记录时间,日程与待办数据均同步到日历进行展示,利用 Timeview 设定规则进行统计,需要更详细的时间对比时,导出 CSV 表。
结语
坚持时间记录近三年,实践这套方案近一个月,我最强烈的体验是:自由。
记录回归到记录本身,只是单纯地,用什么工具顺手就用什么工具记下来,有些用应用记,有些随手写在纸上,我知道它们最后都会汇聚到哪里,我可以在哪里找到它们。
统计充满了探索感,闲下来的时候会往 Timeview 里随手输入一些关键词,看它能给出什么样的结果,重新找回了「大吃一惊」的感觉。
功能可以进一步扩展:在日历中插入一个全天事件,可以用备注来写日记、记账、实现日历的 all in one;加入接入 ChatGPT 的快捷指令,自动分析自然语言,添加对应日程;创建一个「预定日程」日历,再勾选实际日程,就可以实现双栏时间轴对比;URL 中加入备忘录链接,实现和备忘录联动……
希望这篇文章也能为你带来一些启发,那样我就会非常快乐!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軟體,少数派为你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