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吉利布局二十多年的这条赛道,终于迎来了规模产业化,欢迎阅读。
原创|Jaden 编辑|Cong
在今年 2 月举办的第九届亚冬会期间,吉利的醇氢电动汽车服务车队为赛事提供了全方位出行保障。远程作为亚冬会官方合作伙伴,也为公众提供了公共出行服务。
这是醇氢电动汽车首次大规模服务国际性赛事,不仅经济环保,还是破解纯电动在高寒地区不能正常充放电,续航严重衰减的最佳解决方案。
近期在杭州举办的「与新思享会」开年首场活动中,远程新能源汽车集团 CEO 范现军提及了亚冬会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天气极度严寒,纯电车续航严重衰减,以及运营成本等等问题,但最终远程成功完成任务。
在这一优秀表现的背后,是吉利 20 多年在新能源商用车领網域,以及对醇氢生态的强大布局。
目前,在新能源商用车领網域,远程拥有涵盖重卡、轻卡、小微卡、LCV、客车多款车型,产品矩阵有星瀚、星智、星享、星际等。此外,集团旗下的醇氢科技、万物友好 & 阳光铭岛、绿色慧联三个生态平台也可以提供支持。
2024 年,远程成为全球首个达成 30 万台累计销量的新能源商用车品牌,市占率保持第一,连续三年蝉联新能源商用车月销冠军,持续引领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提升。
各个细分市场也全面爆发,其中新能源轻卡和小微卡双双大幅领先,小微卡同比增长 195%,市占率超过 30%,新能源末端物流车,销量更是占据半壁江山。超级 VAN 上市 2 个月便牢牢占据新能源欧系轻客销量榜首,助力远程登顶新能源轻客年度销量冠军。
为什么会选择醇氢电动这一技术路线?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其渗透率一直在持续增长,2024 年,在乘用车领網域新能源渗透率已经接近 50%,部分月份已经超过 50%。
新能源商用车也迎来高速发展。2024 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突破 60 万辆,渗透率也从 2023 年的 11.4% 提升到了 19.6%。
在范现军看来,商用车领網域正在发生一些巨大的变化。在企业内部,新能源化技术的提升,基本都围绕着平台化模块化整合,不管是电子电器架构还是三电系统的整合上,都有很明显的趋势。
在行业层面,商用车主要是以场景为核心,场景和产品相对应,这是商用车与乘用车最大的不同之处。基于此,商用车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包括纯电、氢、甲醇、醇氢类等等。同时,商用场景对智能化的需求也非常明确。车企围绕着智能驾驶、座舱、网联三个智能维度来进行产品的产业化落地。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吉利一直致力于找到一条更适合中国国情、能源现状的技术路线。围绕着减碳和新能源路线,吉利全面布局新能源商用车业务,成立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始终坚持纯电动和醇氢两条技术路线。
不过,在整个汽车能源产业中,针对减碳和新能源,行业已经有纯电、氢、混动等多条路线,吉利为何选择醇氢电动这样一条技术路径呢?
范现军解释了坚持发展醇氢电动路线的必要性。比如纯电路线,会面临长途续航的问题,其次,在低温条件下,纯电充放电和续航有天然的弊端。
对于商用车常常选择的混动路线,通过行业多年的实践发现,混动的成本是很高的,在经济性上没有任何优势。这也是其这么多年都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
而对于氢燃料,虽然国家发展了很多年,但实际也没有产业化。究其原因,是其能源特性决定了从氢气的制备、运输、加注、储存,这几个环节都非常难,而且成本也不低。更重要的还有安全性问题,因为氢燃点很低,所以很难推广开来。
在甲醇技术领網域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并成功产业化推广后,范现军认为,无论是从场景满足、工况还是用户角度,醇氢电动都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条技术路线,也能切切实实能给用户带来收益。
范现军举了个例子,一辆柴油重卡和同样一辆醇氢电动重卡,一公里省 1 块钱,一年一般跑 15 万公里,一台车一年省 15 万块钱。
而一辆生命周期为 8 年的公交车,每公里省两毛钱,一台车大概能省下来 18 万。
去年十月,远程星瀚 H 醇氢电动牵引车从甘肃武威出发一路开到新疆吐鲁番,仅靠一箱甲醇就顺利跑完 1522.9 公里,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综合下来,能源 2 块钱一升,百公里醇成本 110 块钱左右,相当于一公里 1 块 1。相比大部分重卡 2 块 5 左右的价格,远程醇氢电动能源成本少了不止一半。
另外,甲醇还是能源转换非常重要的载体。不管是煤、光电、风电、二氧化碳、氢气,都可以以甲醇的形式储备起来。中国是碳排放的大户,甲醇恰好可以把二氧化碳完美地消化掉。是符合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双碳的有效途径。所以中国国情能源的最佳形式就是甲醇,这也是行业的共识。
目前远程醇氢动力系统已经覆盖 1.5L-15L,能够为各个级别车型提供 100-600 马力的动力,充分满足商用全场景、全工况。
在吉利 20 多年的深耕努力下,当前醇氢生态圈已经形成规模。范现军介绍,截至 2024 年底,吉利在全国重点区網域和重点路线已经建设 519 个甲醇加注站,预计到 2027 年底,全国将建成 4000 个甲醇加注站,覆盖所有场景加注体系,让加甲醇像加油一样便捷。
商用场景对智能化的需求非常明确
在 2023 年远程日上,远程发布了天地一体化系统,吉利未来出行星座首轨九星也已经在同期升空。远程的新能源商用车产品将利用卫星的科技赋能,进化为拥有星基感知的超级商用车。推动商用车与物流运输集体的高阶智能化形态。
范现军表示,与乘用车领網域相比,商用车高阶自动驾驶等智能化的需求更加明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商用车运营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客户对于智能化接受能力更强;其次在一些特别的场景,比如港口、物流园、矿区,更加有利于智能化的落地应用和数据积累。
在「与新思享会」现场与供应链企业的自由交流环节,范现军在回答相关企业问题时透露说,在近期与很多客户在沟通中发现,客户正在推动商用车从双驾变单驾,下一步还要推队列,一拖一,一拖二甚至一拖四,目的就是降本增效。这种对于智能化的要求,不仅仅包括智驾,还有智能座舱和车联网。
这也是醇氢电动,尤其是重卡能被市场接受的原因,因为客户会算总账,醇氢电动一方面是能够帮助客户有效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 A 本司机越来越难找的大前提下,更舒适智能的配置,也能极大提高司机的满意度,尤其是对于组织类客户,这是保持组织高效运营的重要一环。
但是根据用车场景和用户需求,商用车的智能化还面临几个难题。比如主被动安全这些在车端的技术搭载不成熟,这些领網域需要一些智能化的体现;另外,因为出险率高,商用车保险难的问题也很突出。所以接下来远程也会重点布局主被动安全的问题,提高安全性,也是变相地为客户节省成本。
目前在智能化领網域,远程一方面是自主开发,另一方面则是与外部供应商的合作,尤其是针对不同工况和场景的开发合作。对于未来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远程是站在更长远的视角,围绕车辆上下游构建起的生态,开放共赢。
" 未来的物流场景下,商用车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具备通讯、感知、思考、互联等多维能力的信息中枢。" 范现军表示," 这靠远程一家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整个大家共同合作,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
编者按:
「与新思享会」成立于 2024 年,是一个汽车与科技的跨界交流和学习平台,也是一个行业精英的共创社群。
出席本次杭州活动的分享嘉宾包括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极氪智能科技集团 CEO、吉利控股总裁安聪慧、远程新能源汽车集团 CEO 范现军、Smart 品牌全球 CTO 羊军、吉利汽车副总裁、研究院院长李传海,以及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采购公司总经理王波。
同时,出席本次活动还有近五十家来自车企上下游的供应链企业创始人或 CEO。在一天半的时间里,与会嘉宾深入交流、分享经验、碰撞思想,共同探索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除了杭州的首场活动,「与新思享会」还将在上海、深圳、广州、重庆、合肥、北京等地,聚集核心车企的 CEO、CTO 以及供应链的 VP 等深度交流共创,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我就知道你 " 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