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互联网经验:AI+再更新,苏州下了一盘大棋,欢迎阅读。
文 | 财经无忌,作者 | 白嘉嘉
回想起 2008 年从英国剑桥回国创业的那段经历,俞凯印象最深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团队的求贤若渴。
" 这种渴求不是很功利性地要求每年产值有多少,而是很谦逊地介绍产业更新的背景,问我们:‘这个事情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 俞凯回忆到。
当时,俞凯刚创立了一家叫思必驰的公司,研究语音识别技术和对话系统。如今,人们将这一领網域视作发展人工智能的关键基础,但十多年前,苏州到全球各地寻访人才更大程度上只是出于习惯——
2007 年,苏州启动实施了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从全球引入、培育具备潜力的 " 幼苗 "。
就在最近,这批幼苗结出的果实被摆上了台面。
2 月 14 日,苏州召开了高规格的苏州市 " 人工智能 +" 创新发展推进大会。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表示,作为经济大市、工业大市,苏州紧抓人工智能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产业规模大、应用场景多、创新动力强的优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为了吸引更多像思必驰这样的企业,在早期就能落户苏州,当地政府还宣布对人工智能领網域的人才最高给予 1 亿元项目资助和最高 1000 万元购房补贴。
置身全球人工智能浪潮,许多城市都在寻找差异化道路,苏州显然已经交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答卷。
这份答卷有何不同?其它城市是否能从中找到一些借鉴?
1、将人工智能织入产业的肌理
思必驰的成长轨迹,恰是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缩影。
2008 年,国内语音市场几乎一片荒芜 " 我们来得太早了。" 思必驰 CEO 高始兴坦言。
彼时,互联网尚未普及,智能终端概念更是遥不可及。团队一度陷入 " 技术超前、市场滞后 " 的困境,只能在英语教育市场艰难求生。
转机始于苏州物联网产业的星火燎原。
2009 年,苏州物联网产值突破百亿,一条涵盖传感器研发、芯片制造、系统集成的产业链初具雏形。
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的趋势,在 2011 年举办了中国(华东)国际物联网技术博览会,这也是国内唯一一个,以物联网核心技术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国际性博览会。
这场展会异常火爆,仅印刷的邀请函就超过了 80 万份。高始兴也从人山人海中预见了移动物联网的爆发,于是在同年紧锣密鼓地推动公司业务向智能终端转型。
与苏州物联网产业同频共振后,思必驰迅速崛起。从 2012 年到 2025 年,思必驰先后收获 12 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额高达 5 亿。
而它所开发的垂網域大模型 DFM-2 与全链路对话技术,被超 200 家物联网及相关领網域企业应用,覆盖黑白电、厨电、小家电及消费电子等细分领網域,打造了 450 多个标杆案例。除此之外,在芯片、智能汽车、会议办公领網域亦表现亮眼。
十几年过去,思必驰已经走在国内人工智能的第一梯队,并获批 " 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
而思必驰仅是苏州人工智能版图的一角。
目前,有超过 2100 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星罗棋布于苏州,涵盖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多个核心领網域。
通过对这些领網域进行整合,苏州构建起了 15 条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的 " 主动脉 ",被称为 "1+15" 人工智能行业推进体系。体系中获批省级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的就有 140 项。
从数据来看,"1+15" 体系已经初见成效。
在城市的 GDP 方面,2024 年苏州的 GDP 总量来到了 2.67 万亿,同比增长 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工智能技术起到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
即便只看人工智能产业,去年营收规模,也已经超 2300 亿,同比增长超 20%,近五年平均增速 30%,站稳全国第一梯队。
2、产业更新倒逼人工智能发展
苏州人工智能产业的必然性——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植于苏州的产业禀赋与超前眼光。
回溯历史,苏州工业园区的诞生便是一场 " 超前实验 "。
大名鼎鼎的苏州工业园区就成立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共同合作建立,2001 年就已经累计引进了 764 个外资项目,其中包括美国通用、艾默生、欧莱雅等 39 家世界 500 强企业。
国际龙头企业带来了产值,也带来了压力。单纯做 " 代工 " 很难及时或提前响应采购方的需求,而对这些跨国巨头来说,通过更新产品或提高效率来保持自身竞争力至关重要。
也正是因此,苏州比其它城市更早产生了产业更新的诉求。
某种程度上,2002 年园区提出对标 " 硅谷 ",打造 " 高技术产业集群 ",正是更新压力倒逼创新的体现。
产业更新需求衍生出大量对高新技术的渴望,因此苏州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深度结合并不令人意外,它本就诞生于此。
但更关键的是 " 早 "。
虽然每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都有新的突破,但在系统和产业应用层面,需要长时间的技术深度研发。因此越早参与,经验和数据就越丰富,产业应用的迭代优势就越明显。
这种优势直接体现在人才和创新企业的数量关系上。
据苏州科技局的数据显示,如今苏州四分之三的独角兽培育企业和科创板上市企业,来源于 2007 年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引入的创业企业,也就是将思必驰带回中国的那个计划。
因为早早构建起了 " 需求 - 技术 - 人才 " 闭环,每一轮产业更新都成为了苏州进一步加深新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契机。
例如,2015 年前后,苏州的数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集体遭遇 " 转型零界点 ",其中,生物医药行业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缩研发周期。
于是,启光德健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的药物开发系统 iDiscovery 应运而生,不仅将传统 ADC 药物的筛选发现周期缩短了 70%,研发成本更是降低了 90%。
在车床旁验证算法,在流水线上迭代模型,让每个技术决策都能在财务报表中找到价值锚点。可以说,苏州人工智能的必然性来自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任何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本质上都是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3、政策、协同与企业的三重奏
苏州人工智能的独特性源自其产业禀赋和前瞻性布局,但更具借鉴价值的是其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的三大策略。
策略一:以禀赋谋政策,化优势为胜势
早在本轮人工智能热兴起之前,苏州就已经主动申请建设 "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
在 2021 年 3 月国家科技部的回函中,特别强调 " 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与自身禀赋恰好契合,这显然不是运气,而是苏州主动争取的结果。
苏州一向善于争取和创造有利于自身的发展环境。
迄今为止,苏州已经发布了一套助推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方案,3 个关键要素政策基础,以及若干细分领網域应用支撑,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在内 " 人工智能 +" 领網域标准成果,也已经发布了 14 项。
而在过去的一年里,由苏州市委金融办、市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抽派人员集结而成的 " 人工智能 +" 专项工作组,曾多次奔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人行总行、国金总局等国家部委,了解和争取相关政策。显然,他们还会继续在奔走中度过 2025。
策略二:区網域协同,十全十美
" 苏州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一个显著特征是区網域协同发展格局明晰。" 苏州下辖十个县区,形成了名为 " 十全十美 " 的发展格局,每个区负责的人工智能都与自身产业息息相关。
以主要负责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吴中区为例。
吴中区集聚了 1000 余家机器人企业,已经形成了覆盖上游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下游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2024 年全区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产业规模超 1600 亿。
策略三:企业唱戏,政府服务
人工智能的广阔前景毋庸置疑,但市场需求瞬息万变,若想不走弯路,身处产业一线 " 听炮响 " 的人工智能企业能提供最精准的航向。
" 以人工智能企业为抓手,强化人工智能产业链各个环节 ",苏州政府在本次人工智能 + 大会的对外檔案中强调," 培育公共实验室、联盟协会、金融资本、标准体系等综合性产业生态、为苏州‘人工智能 + ’应用提供有利发展条件。"
企业从市场的点状需求中寻找产业更新的线性趋势,而政府则利用这些线索编织通往人工智能时代的地图,苏州的人工智能发展印证了一条务实路径:
当创新生态与产业更新互相驱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便会形成密不可分的双螺旋。
当顶层政策、区網域协同、企业突破合力成为三重奏,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座城,便拥有了在任何时代直面挑战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