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拒绝在华“内卷”!年报里透视全球车企TOP10,欢迎阅读。
大众汽车集团、丰田汽车、合并欧美两大汽车巨头的 Stellantis 集团称雄之争愈加激烈,但大家似乎在一些问题上愈加默契,比如:谋求盈利和规避在中国市场"内卷"……
作 者 | 清 辰
责 编 | 尚 武
出 品 | 汽车 K 线
3 月 20 日,随着宝马集团财报正式发布,全球各大主要汽车公司 2023 年财报业绩,全部呈现于世。
《汽车 K 线》通过梳理国内外车企财报,分别从:年销量、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三大车企主要业绩与财务维度,对全球主要汽车公司 / 集团进行剖析比较,并编制三份 TOP10排行榜单,以便更为直观地展示 2023 年世界汽车巨头们的业绩状况。
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便于对比,笔者采用《汽车 K 线》文章《》的计算方法,将日本上市车企财务数据,按自然年进行计算,而非日本企业的财年。
透过 3 份排行榜单,我们不难看出,跨国汽车巨头虽然在中国市场过得没五年前那么惬意,但在全球范围,它们真的是Global 企业,其盈利能力、产品溢价能力和盈利水平,让中国车企短时间仍望尘莫及。
对于中国车企也不是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比亚迪首次代表中国车企,跻身世界汽车十强。
1
销量:丰田汽车问鼎
比亚迪首次跻身全球 TOP10
《2023 年全球汽车公司销量 TOP10》中,丰田汽车年累计销量为1123.3 万辆,同比增长 7.2%,以近200 万辆的优势,连续第四年成为全球汽车销量冠军。
面对如此强势的老对手,年销924 万辆的大众汽车集团,恐怕只能默默感叹:实在搞不过啊。
不过,大众汽车集团2023 整体表现值得肯定。其去年全球销量同比增长 12%,成为 TOP 10 榜单中唯二增速达两位数的车企。
排名榜单第三的现代汽车集团,以730.4 万辆的成绩,连续三年摘得榜单探花之位,现代、起亚在中国虽然风光不再,但全球表现依然强势。
排在这家韩国车企身后的是 " 报团取暖 " 的雷诺 - 日产 - 三菱联盟,虽然受戈恩事件影响,该联盟貌合神离,甚至近期日产有意从雷诺手中回购股份,但三家车企还是合力交出628 万辆的成绩单。
可如果分别来看联盟三家车企销量数据,则仅有日产汽车去年337 万辆的成绩能够跻身 TOP10。另外两家不够看。
如此看来,占比超 50%,难怪日产汽车不甘被欧洲人统治。三菱退出中国市场,也只能自求多福。
曾经雄霸全球汽车业老大长达 70 多年的美国最大汽车集团——通用汽车2023 年累计销售为618.6 万辆,同比增长4.2%,排名已降至全球第 5。其 " 老伙计 "福特汽车全年销量为 441.3 万辆,仅能排在榜单第 7。
夹在两家美国车企中间、排名第 6 的是 Stellantis 集团,坐拥大小 10 余个品牌。2023 年 Stellantis 集团(不含合资公司)销量为 616.8 万辆,同比增长 7%,增幅仅次于大众、丰田与比亚迪,但旗下品牌如此之多,销售效率可见不高。
毕竟,集团旗下品牌标致、雪铁龙、JEEP、菲亚特、DS在中国市场发展都不尽人意,否则该集团也不会投资一家中国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琢磨自己为什么会败走中国。
本田汽车 2023 年销量同比增长 5.6%,突破 400 万辆大关;铃木汽车去年销量为307.3 万辆,两家日本车企分列全球汽车销量排名第 8、9 位。
恐怕没人会想到,离开中国的铃木汽车,怎么还混得这么好?但别忘了,铃木在印度市场有很强的表现。
中国市场销冠比亚迪,以年销量302.4 万辆,同比猛增 61.9%,首次跻身全球汽车公司TOP10,增幅在全球车企中增幅最大,挤掉了宝马集团和奔驰集团,也算值得铭记。
这是比亚迪的一小步,是中国汽车公司的一大步。
《汽车 K 线》预测,不出意外,2024 年,中国可能将会有两家民营汽车集团,跻身全球汽车公司 TOP 10 行列。
2
营收:大众不愧为 " 大众 "
《2023 年全球汽车公司营收 TOP10》榜单中,与销量排名不同,各大汽车公司变化显著。
最明显的就是,前两位的互换。
大众集团 2023 年营收同比增长 15%,达到3223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 25211.6 亿元),占据榜单首位。而丰田汽车全年营收3103.9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22433.75 亿元),位居第 2。
大众汽车集团虽然车没有丰田卖得多,但是营收却排在全球车企 No.1。《汽车 K 线》认为,这可能与其拥有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布加迪、奥迪等一众豪华品牌有关;也与汇率兑换有关。
Stellantis 集团凭借1895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 14820.04 亿元)的营收规模跻身榜单第 3。在它身后是全球车坛的那对著名 " 老冤家 " ——福特汽车与通用汽车。
而另一对 " 相爱相杀 " 超百年的老对手宝马集团与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在这份榜单中又挤到了一起。
「图片来源:宝马集团 2023 年财报」
宝马集团去年营收同比增长 9%,达到1554.98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 12161.5 亿元),排名第 6。奔驰仅以不足 30 亿欧元的差距,紧随其后。
本田汽车实现营收1376.66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9949.95 亿元),排名第 8。
同样来自亚洲的现代汽车集团,2023 年营收规模为162.7 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 8704.45 亿元),同比增幅达到 14.4%。
虽然现代集团销量进入全球 TOP 3,但营收规模仅居全球第 9。也说明韩系车目前在全球溢价水平并不高,依然主打性价比。
排在榜单最后一位的车企是来自美国的新势力品牌——特斯拉,也是榜单中唯一的纯电动汽车制造商。
「图片来源:特斯拉 2023 年财报」
虽然销量无法进入 TOP10,但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公司——特斯拉去年营收猛增18.8%,为榜单中增幅最大的汽车公司,营收额达到967.73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6994.37 亿元)。
3
净利润:丰田无敌、
奔驰宝马缩水、福特扭亏为盈
《汽车 K 线》认为,前两份榜单可能是从规模上的成功,但只有净利润才更能直接体现各车企的经营效率和赚钱能力。
《2023 年全球汽车公司净利润 TOP10》头把交椅回到丰田汽车手中。" 全球第一车企 "、" 全球最赚钱车企 " ……不论怎么称呼丰田汽车,似乎都不为过。
2023 年,丰田汽车净利润达到317.28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2293.17 亿元),同比增幅达到 71%。
丰田汽车吸金能力几乎是大众汽车集团和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的净利润之和,也可能是去年中国前 10 名车企的净利润之和。
要知道这两家位于榜单 3、4 位的德国汽车巨头,去年净利润也分别高达 179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 1400.28 亿元)和 145.3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 1136.28 亿元)。
「图片来源:Stellantis 集团2023 年财报」
能够力压大众、奔驰的是 Stellantis 集团,2023 年净利润额为186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 1454.56 亿元),看来这个拥有法拉利、JEEP 等品牌的集团,盈利能力超乎想象。
在全球范围,纯电动车企不要说挣钱,能活下来已实属不易。但特斯拉偏不信邪,不止营收进入身全球 TOP10,2023 年净利润规模更是跻身全球 TOP5,达到 149.97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1083.92 亿元)。
特斯拉去年吸金能力就连 " 蓝天白云 " 都自愧不如,当然特斯拉能有如此盈利能力一方面与卖积分和技术壁垒有关,另一方面2023 年全球锂矿价格暴跌 80%,也间接降低了特斯拉的成本,是电动车盈利的重要因素。
被马斯克骑到头上的宝马集团,去年净利润 121.65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 951.24 亿元),与特斯拉相差近 130 亿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宝马集团 2023 年净利润同比下降 34.5%,与奔驰一起,成为榜单中仅有的两家净利润下滑的全球车企。
不过这两家也是过去几年,全球主要汽车集团电动化转型最为积极的,谁让它俩都曾被卷入大众汽车集团的 " 排放造假 " 丑闻。
可问题是,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已经鸡贼的说一套做一套,行动上放缓电动化进程,当然还有大众汽车集团,只有宝马还在电动化赛道狂奔。
可见识到德国人的务实之后,谁知道宝马会不会悬崖勒马?
排在宝马之后的,是 2023 年净利润 101.3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732.16 亿元)的通用汽车。
现代集团则排到榜单第 8,净利润为 12.3 万亿韩元(折合人民币 658.05 亿元),虽然盈利能力不及身前的一众 " 大佬 ",但净利润同比增幅达到 53.7%,增长明显。
本田汽车是进入净利润 TOP10 榜单的第二家日本车企,去年净利润66.2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478.47 亿元)。
「图片来源:福特汽车 2023 年财报」
福特汽车在净利润 TOP 10 中垫底,但相比 2022 年的净利润水平,福特汽车 2023 年暴涨 319.4%,达到 43.47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314.18 亿元),这位 " 流水生产线发明者 ",实现扭亏为盈,但也只比中国新贵比亚迪多了十几亿。
所以,正在进行的 2024 年全球汽车业,让人期待。
4
Views of AutosKline
通过对全球汽车公司三份榜单梳理可以发现,车企在新能源、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竞争非常激烈,甚至宝马集团和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这样的豪华车制造商,都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在全球汽车产业新能源转型阶段,全球主要汽车公司在倾注大量心血资金研发新能源产品,但是从去年开始,陆续有大型汽车公司和地区国家已表示会延缓电动化进程。
甚至对于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市场采取新的战略——保证品牌和盈利,而非参与中国汽车市场"过度内卷 "的竞争。
前有Stellantis 集团战略性收缩撤离,后有本田汽车与日产汽车在华削减产能……甚至连福特、现代这样在中国曾非常辉煌的跨国车企,都开始小而精的策略。
毕竟,大家都需要活下去,在稳健的盈利中实现新能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