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科技经验:锂电材料三巨头卷翻日本对手,欢迎阅读。
三巨头的雄心与焦虑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负极材料江湖中,三巨头底气十足地站在比亚迪、宁德时代们背后。他们拔剑四顾心不再茫然,然而,想继续扬眉吐气的三巨头,眼下也有一些麻烦要解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负极材料在国际上的产量占比,仍然是拔剑四顾无对手的存在。
2024 年开年,国内专业机构鑫椤资讯,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负极材料产量在全世界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97.3%。而中国负极材料龙头企业,如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等,在过去的一年里总体表现依然抢眼。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占电池成本的 6%-8%。二十多年前,身处负极材料行业中的国人,可能想不到腰杆会有挺得那么直的一天。
2000 年之前,在日本基本垄断全球锂离子电池生产的大背景中,我国不仅技术与国外厂家存在很大差距,就连原材料也要从日本进口。2000 年,我国负极材料企业占全球份额不足 8%。二十多年后的今天,97.3% 的数据可谓一骑绝尘。
中国负极材料全球市占率持续第一背后,是 " 时势造势,能人造局 " 的结果。时势,靠的是中国新能源行业的起飞,而 " 能人 ",少不了上海杉杉创始人郑永刚、贝特瑞灵魂人物贺雪琴、江西紫宸创始人梁丰。
几十年来,负极材料行业前三名的位置,都被郑永刚、贺雪琴、梁丰掌舵的公司牢牢锁定。这三家企业不仅让中国负极材料在全球的销量占比一年高过一年,更让日本产品失去了竞争优势。这些能人与他们背后的企业,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01 负极江湖,弯道超车
负极材料分为碳材料和非碳材料两类。早期的负极材料市场,应用程度比较高的是碳材料中的中间相碳微球,其制备而成的锂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照相机、随身听等产品。辽宁鞍山热能研究院碳素研究所,在 1997 年成功研发出中间相碳微球,这种微米级的球形炭材料,成为杉杉逆天改命的突破口。
那一年,正准备转型高科技的郑永刚,由此看到了负极材料产业化的商机。彼时,国内锂电产业还在萌芽发展阶段,整个 90 年代,无论是锂电池还是电池材料,都是日本企业独步天下,与之相关的技术更是被日企所垄断。
在郑永刚的带领下,已经连续六年勇夺中国西服占有率第一的杉杉西服,于 1999 年毅然与鞍山热能研究院合资成立了 "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 "。带资入股的郑永刚,由此踏入锂电行业。仅仅一年后,杉杉实现超过 5000 万元的收入。此时,来自日本的负极材料,仍占据全球 90% 的份额。
这一年,还有一家叫做 " 贝特瑞 " 的公司在深圳成立。成立后的两年时间里,以锰酸钾为主营方向的贝特瑞,市场开拓得不尽如人意:技术有了问题,业绩出现亏损。当贝特瑞焦头烂额的进行市场调研时,杉杉已经实现年产 200 吨中间相碳微球项目投产。
2001 年,杉杉以 1.7 亿元的收入,成为中国中间相碳微球材料排名第一的供应商,我国锂电负极行业正进入十年跨越式发展期。贝特瑞也在第二年迎来轉捩點:它被中国宝安投资部经理贺雪琴相中,后由中国宝安出资控股了公司。同一年,一个叫做岳敏的人,亦成为贝特瑞的总工程师、总经理。
贺雪琴成为贝特瑞掌门人的 2005 年,杉杉已拥有年产 1100 吨中间相碳微球的能力,成为国内最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然而,随着全球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猛增,自 2007 年开始,不论是功能手机爱用的方型电池,还是笔记本常用的圆柱形电池,都对电池能量密度提出要求。
受限于比容量(部門质量或体积下能够储存的电荷量)较低、价格昂贵等原因,中间相碳微球逐步退出主流应用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比容量及成本占优的石墨材料。首先替代中间相碳微球的,是改性天然石墨负极产品。这是岳敏的拿手绝活,他曾就职于一家天然鳞片石墨采选和加工企业,对天然石墨的性能深谙于心。
天时地利人和中,贝特瑞弯道超车的机会来了。岳敏在加入贝特瑞后,很快带领研发团队,将鳞片状天然石墨,成功改性为球状石墨并实现产业化。到 2007 年,贝特瑞用了几年时间,陆续推出几种高比容量、高性价比的天然石墨负极材料。
2009 年这一年,贝特瑞已成为国内消费锂电厂商负极材料的主要供货商,包括比亚迪、力神、比克在内的大厂,都是贝特瑞的核心客户。2010 年,贝特瑞出货量首次超过日本企业,成为世界第一,但此时,全球负极材料市场还是日企的天下。
直到 2011 年这个关键时间节点的到来:作为负极材料供应大国的日本,发生了 311 大地震。大地震过后,日本负极材料紧缺,本国材料产品的价格因供需错位而暴涨,这令日本锂电池企业松下、索尼锂电池开始动摇,转而向中国企业采购材料。
要知道,中国掌握了全球近 7 成的石墨矿产资源。日本的天然石墨企业,多向中国购买原料,回国加工后,再以高价卖给中国。而贝特瑞的天然石墨,具有超高性价比。这不仅吸引了日本企业,韩企三星 SDI 和 LGC,也将天然石墨主供切换到贝特瑞。
就这样,已做到 " 打铁自身硬 " 的贝特瑞,被日企和韩企联手,送上了负极材料全球绝对第一的宝座:2011 年,贝特瑞出货量全球市占率 26.8%。贝特瑞在全球负极市场大放异彩的第二年,一家叫做江西紫宸的负极材料公司成立了,其以人造石墨为主营产品。
相较于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在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充放电倍率方面更优秀,综合性能更好。因此,天然石墨主要用于小型锂离子电池和一般用途的消费锂电;人造石墨广泛应用于大容量的车用动力电池和中高端消费锂电。受益于电动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人造石墨让杉杉再次崛起。
在中间相碳微球上遭遇滑铁卢后,杉杉在 2005 年成功研发出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新品。直到苹果电池供应商 ATL,将人造石墨作为其负极材料供应来源的 2007 年,杉杉得到了真正成长的机会:成为 ATL 人造石墨的供应商。到 2011 年,ATL 的负极材料中,天然石墨占 4 成,人造占 6 成,杉杉是唯一人造石墨供应商。
时间来到 2014 年,杉杉的人造石墨负极,在国内产销量已经变成第一。此时,业界流传着一句话,天然石墨看贝特瑞,人造石墨看杉杉。但奇怪的是,两年后,杉杉人造石墨第一的位置,被成立没几年的江西紫宸夺走了。2016 年,江西紫宸人造石墨负极相关产品市占率达到 22%。而上海杉杉的人造石墨为 20%,落后 2%。
无论如何,至此,贝特瑞、杉杉用了二十多年,江西紫宸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不仅在中国的负极江湖中,实现了弯道超车,更在全球的负极江湖中,替中国打出了一片天:到 2020 年,贝特瑞已经蝉联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榜首十年。江西紫宸全球人造负极材料出货量第一。
02 不只是背靠大树乘凉
在天然石墨赛道,杉杉与具有绝对优势的贝特瑞难以抗衡。在人造石墨赛道,与江西紫宸相比,杉杉为何丧失了先发优势?
江西紫宸的头号关键人物,是冯苏宁,即杉杉热卖的 FSN-1 的研发人,此人曾任上海硕能新材料(杉杉旗下公司)总经理,离任后进入江西紫宸任总经理。江西紫宸的母公司璞泰来的总经理陈卫,又有长达十多年在 ATL 的履职经历,曾任主管研发的副总裁。
如此一来,紫宸的负极材料,更符合 ATL 性能指标要求,这也就不难理解了。具体来看,如江西紫宸研发的高端人造石墨 G1 系列,在各项性能表现上超越 FSN-1。也正因为此,自 iPhone4 时代开始,江西紫宸就成为苹果手机的电池材料供应商。
从 2013 年开始,江西紫宸又陆续切入 ATL、三星、LGES,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供应链,连续多年稳居全国人造石墨出货量第一。反观杉杉,即便借着人造石墨负极需求,大头转向动力电池的契机,一手进行扩产,一手启动收并购,但这个最先吃螃蟹的企业,还是没能重回第一。
直到 2021 年,杉杉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产量,才重回巅峰,一洗前耻。这种 " 复仇归来 " 的爽剧节奏,一直延续到刚刚过去的 2023 年。
这归功于杉杉对行业的精准判断和灵活应对,比如面对行业整体需求不及预期,以及价格整体下行的情况,杉杉通过推动产品迭代更新、深化大客户合作,以及全面落实降本增效、拓展生产规模等措施力挽狂澜。
到 2023 年,中国负极江湖三巨头的格局,已经相对稳定。根据 EVTank 等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2023 年度中国锂电池行业负极材料年度竞争力品牌榜》显示,贝特瑞、杉杉、江西紫宸,分别排名第一、第二、第三。
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 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 176.21 万吨,其中中国负极材料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97.3%。出货量方面,全球出货量 167.95 万吨,其中中国占比高达 95%。无论外界如何变幻,贝特瑞、杉杉、江西紫宸仍然稳居行业前三,这其中自有逻辑。在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执行院长王兆江看来,除了借势造局外,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负极材料的技术壁垒是电池制造材料中最高的一种,而且研发生产投入资金大,一般企业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很难加大投入,这样就会形成竞争壁垒。第二,这三家企业进入负极材料最早,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积累,而且三家领导层都很进取,所以形成了寡头竞争局面。
三家企业的资金实力,归功于背靠的 " 大树 "。贝特瑞背后站着的中国宝安集团,是我国第一批上市公司。也正是中国宝安集团的入主,贝特瑞才开始聚焦负极材料。除了出力、出钱之外,宝安集团还出人。比如曾担任中国宝安电子研究所工程师的贺雪琴,后来进入贝特瑞,成为这家公司的灵魂人物。
上海杉杉背后靠山是杉杉股份,杉杉股份背后是杉杉集团。杉杉股份是杉杉集团的下属企业。杉杉集团是集负极材料、偏光⽚、锂盐、贸易物流、医疗健康等产业于⼀体的⾼科技集团。创始人郑永刚颇有进取心以及忧患意识。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两个特性,在把西装生意做到极致后,毅然决然向高科技产业转型。这才有了上海杉杉这个负极材料人造石墨第一企业的诞生。
江西紫宸的 " 靠山 " 璞泰来,全称上海璞泰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在上海浦东。璞泰来持有江西紫宸 51% 的股权。璞泰来的创始人梁丰大有来头,他曾是一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产品在其任职期间,回报率达到 248.48%。梁丰的履历可以总结为基金经理的逆袭,他在金融圈的影响力有助于公司的融资效率。
尽管三家企业都身处负极材料行业当中,但他们的产品偏向不尽相同。杉杉主攻人造石墨,负极兼顾高中低端产品,主打中低端;江西紫宸主攻人造石墨,主要生产高端负极产品。而贝特瑞,主攻天然石墨的同时,人造石墨的市场份额也开始一步步赶上了。
负极材料三巨头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以杉杉股份为例,创始人郑永刚在 2023 年 2 月去世后,他的儿子郑驹于当年 3 月,被选举为杉杉股份的董事长。郑驹有心延续父亲的壮志,"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世界第一。" 郑驹曾在父亲的追悼会上说。
后来,他还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杉杉将全力打造绝对领先的负极材料龙头企业。为了表示对杉杉股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自 2023 年 10 月以来,郑驹与董事兼副总经理李凤凤等公司管理层,积极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对贺雪琴来说,他恐怕没有想到,自己当年的一个小投资,造就了一家细分领網域龙头。如今,成为公司灵魂人物的贺雪琴,对贝特瑞有着很大的期许," 在战略机会点上抢占机会。" 他还说,贝特瑞不在于赚了多少钱,也不在于占到了全球第一的行业地位,而在于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改变了国外企业对中国企业的认知。
然而,从目前来看,三巨头各有各的焦虑。
03 三巨头的雄心何处安放?
新能源行业周期魔咒中,用脚投票的资本市场,让三巨头心力交瘁。
江西紫宸背后的璞泰来、上海杉杉背后的杉杉股份都是 A 股上市公司。贝特瑞为北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被外界称之为北交所市值一哥。自 2021 年年底以来,这三家企业股价大幅跌水。
杉杉股份的股价从 43.67 元每股的历史高位,跌到 2024 年 2 月 22 日的 11.30 元。璞泰来的股价,从 68.69 元每股的历史高位,回落到 2 月 22 日的 17.32 元每股。贝特瑞的股价,从 2021 年的 87.65 元每股,跌到 2 月 22 日的 18.80 元每股。
▲(璞泰来股价走势图。来源 / 同花顺)
贝特瑞股价一路下跌期间,2020 年三季度进入贝特瑞的超级牛散葛卫东,自 2021 年四季度起不断减持。2022 年第一季度,葛卫东再度减持 78.44 万股。到 2022 年三季度,葛卫东又减持了 8.54 万股。截至 2023 年 11 月,葛卫东持股贝特瑞仅为 0.67%。
负极材料巨头们的业绩也不复往日。以老大贝特瑞为例,其 2023 年第三季度的营收增长突然放缓:实现营业总收入 68.88 亿元,同比下降 6.51%,环比增长 3.45%;归母净利润 5.17 亿元,同比增长 17.70%,环比下降 6.60%。
至于杉杉股份,2023 年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8.6 亿元到 11 亿元,同比减少 59% 到 68%。
针对净利润下滑,杉杉股份给出的原因中,涉及主营业务负极材料的一点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下降、石墨化加工价格下调以及行业供需变化,导致竞争加剧等多因素带动负极价格整体下行,受价格承压影响,负极行业利润空间缩窄。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王兆江看来,负极材料巨头们还面临着共同的风险,即新电池技术革新。比如硅基负极材料,被市场认为是下一代负极材料主流方向。尽管从目前来看,杉杉、江西紫宸具备了硅基产品产业化的条件,但这两家企业在这方面,难敌贝特瑞。贝特瑞已成为国内最早量产硅基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出货量行业领先。
贝特瑞在负极材料领網域,领先国内乃至全球的原因是专注和聚焦," 比如主营方向就集中负极和高镍三元。其次是紧跟技术路线,电池技术更新快,还能实时抓住市场趋势。" 王兆江告诉「市界」。如果从核心高管履历来看,贝特瑞具备非常明显的工程师导向。
除了贝特瑞董事长贺雪琴,拥有技术员的经历外,公司现任副董事长黄友元、执行总经理任建国,均属于工程师出身。如黄友元为北大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联合培养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锂离子电池新材料开发及应用。但这并不意味江西紫宸和杉杉,就没有机会了。
在外界看来,杉杉股份,有产能大、客户优等特点,尤其是石墨化产能扩张,能帮助企业大幅降低成本,保持产品竞争优势。早在 2018 年,杉杉股份就完成了厢式石墨化技术更新换代。截至 2023 年年底,杉杉股份石墨化自供比例为 50%-60%。" 预计 2024 年将进一步提升。" 杉杉股份在 2024 年 1 月 9 日的一份调研纪要中提到。
杉杉股份背后是一个集团公司," 除了正负极材料,还研发生产显示材料,此外还有服装业务等。总体来说,做的都比较优秀。" 王兆江告诉「市界」。至于江西紫宸,依托璞泰来,其核心竞争力是 " 技术 + 成本 "。梁丰并非是一个人,其合作伙伴陈卫、江西紫宸总经理冯苏宁,都是在锂电池和负极材料行业中,具有丰富从业经历和专业研发能力的人。更别提,江西紫宸下面有不可计数的研究人员了。
江西紫宸的成本优势明显。自建产能为主的一体化模式下,江西紫宸在石墨化环节,采取的是外部协作的形式。它将该石墨化环节,交给璞泰来控股的山东兴丰来做。这个环节主要的难关就是加热过程的控制。江西紫宸有自己独特的曲线、温度控制和特别的坩埚和填料设计,不仅保障了石墨质量,还降低了电耗。
对于负极材料三巨头,王兆江认为,应该密切跟踪,小心尝试。他解释道,首先全球电动车崛起趋势是不会变的,其他消费电子也在扩大负极应用场景,其需求还有很长的赛道。其次,负极技术壁垒高,竞争格局稳固,头部企业发展依然有可持续性。第三,当下电池材料价格下跌也几近触底,股票价格的安全边际也相对较好。
不过,行业周期魔咒中,如何止住下跌的股价,提振疲软的业绩,是负极材料三巨头的当务之急。毕竟,如果股价和业绩仍然双双下滑,资本市场还会继续用脚投票的。除此之外,尤为关注的一点是:在国内负极材料产能过剩的现实中,他们又该如何继续在负极江湖弯道超车?" 第一要看技术优势能不能持续领先;第二,海外市场的拓展能力和成效。" 王兆江告诉「市界」。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国内负极材料行业产能过剩,但国外负极材料市场尚未饱和。比如欧洲负极材料市场就存在缺口。基于此事实,国内负极材料企业闻风而动。2023 年 5 月,璞泰来宣布,拟在瑞典投资建设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研发基地项目,年产能 10 万吨。9 月 27 日,杉杉股份宣布,公司下属子公司杉杉科技,拟于芬兰投资建设年产 10 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
" 知耻近乎勇,国人当自强。" 复盘三巨头们在负极江湖中崛起的过程,这句话用来形容他们的心境,是如此的贴切。往日不可追,来日犹可为。接下来,就看三巨头们如何化险为夷,各显神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