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娱乐经验:她曝光了全球最大性丑闻,牛掰,欢迎阅读。
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消失」的凯特王妃,终于出现了。
按理来说,之前网上流传的猜疑应该随之消失。
但依旧有人不愿意相信这一事实。
甚至坚持认为「罹患癌症」也是皇室「阴谋」中的一个环节。
其实,会有这样的想法也不令人意外。
在英国皇室有一句代代流传的名句:
We are not a family,we are a firm.
我们不是一个家庭,我们是一家公司。
这间拥有近千年历史的老牌「公司」如果有公司理念的话,大概就是保持神秘。
作为一个国家的品牌,英国皇室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维持英国的脸面。
所以一切负面的、个人的情绪与信息,都不允许暴露于公众之中。
而这也就激发了大众更高的窥探欲。
作为皇室最勤俭的「员工」,凯特的消失必然会引起大众的多番猜测。
再加上「失败的 P 图公关」,更是让人们产生各类想法,使得皇室名誉受损。
实际上,这不是英国皇室第一次公关翻车。
2019 年,一名皇室成员就一桩震惊世界的丑闻进行公开回应。
没想到,堪称车祸的采访现场,反而让皇室陷入更大的争议中。
如今,这场失败的公关还被拍成了电影,前几天上线了网飞。
就让隔壁鱼叔来说说——
《皇室丑闻夜》
Scoop
丑闻的主角是安德鲁王子(卢夫斯 · 塞维尔饰)。
曾经被称为前英国女王最宠爱的儿子。
2005 年,臭名昭著的爱泼斯坦性交易事件第一次被曝。
作为爱泼斯坦的好友之一,安德鲁王子也牵扯于这桩性丑闻之中。
不过事件很快被压下去。
后来,他被媒体拍下出入爱泼斯坦在纽约的私人住所,其间还有不少年轻女孩出入。
2015 年,一名叫弗吉尼亚 · 罗伯茨的女子,公开指控安德鲁王子。
称自己曾在伦敦、纽约和爱泼斯坦的私人岛屿,先后三次被强迫与安德鲁发生性关系。
她不仅能够详细说出当时的具体情况,还拿出自己与安德鲁的合影以增强可信度。
安德鲁王子与弗吉尼亚 · 罗伯茨
但英国皇室依旧给出「不认识、没有此事」的回应。
之后还利用媒体的宣传,将罗伯茨污名化。
安德鲁王子本人的生活并没有任何影响,反而更加积极进行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来提升形象。
然而到了 2019 年,因为 METOO 运动的爆发,警方重启了对爱泼斯坦的调查。
安德鲁王子性侵的事情也再次成为舆论的核心。
在爱泼斯坦突然死于监狱之中后,安德鲁王子与英国皇室决定接受 BBC 新闻节目的采访,公开回应一系列丑闻。
只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本意为挽救皇室形象的「公关」,却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翻车。
面对主持人的提问,安德鲁只是冠冕堂皇的否认,以及逻辑混乱的自辩。
当他被问到,为何要在爱泼斯坦被指控性犯罪后去纽约见他。
安德鲁称:
我去见他,只有一个目的。
就是告诉他因为他犯罪了,所以我们不该再有任何交集。
否则是不合适的。
但随后主持人立马反问他,既然如此为何还在爱泼斯坦家住了好几天。
安德鲁解释道:
我在那里的时候有很多事情要做。
那个地方很方便。
之后,主持人又提起了指控中关于他「大汗淋漓」的细节。
安德鲁立马反驳这一说法是假的。
因为他在马岛战争服役期间,患上「不能出汗」的病症,并用长篇大论来证明自己的说辞。
这一系列离谱的言行,以及整个采访中安德鲁都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对受害者的歉意,让他成为全网嘲笑的小丑。
也让皇室彻底陷入丑闻争议之中。
这场采访,可谓是英国皇室史上一大滑铁卢。
但这期节目也因此成为了 BBC 新闻史上的收视冠军。
将故事搬上银幕的,是堪称精品的主创班底。
导演菲利普 · 马丁,执导过《王冠》第一二季。
编剧彼得 · 莫法特,写出了《皇家律师》《霍金传》等高口碑作品。
主演吉莲 · 安德森,是《性爱自修室》里的暖心妈妈。
即便上了年纪,也是优雅的性感女神。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故事核心并没有全然放在采访本身。
而是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处于第三方的几名女性身上。
安德鲁这次采访,发生在一个比较特殊的节点上。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受到新媒体发展的冲击,BBC 陷入谷底,要进行大裁员。
《新闻之夜》节目也是其中一员。
一成不变的新闻形式,无法刺激观众的收看。
逐渐走低的收视,让整个节目组气氛低迷。
其中,有三个人最为着急。
首先就是艾斯米(萝玛拉 · 嘉瑞饰)。
她作为整个节目的主管,要担起节目的发展与未来,必须想尽办法扭转低迷的节目收视。
其次是主持人埃米莉(吉莲 · 安德森饰)。
身为《新闻之夜》的当家女主播,她以强势的风格著称。
尤其是在面对男性政客时,犀利的提问让许多观众喜爱。
但随着节目内容的同质性变高,埃米莉的主持便出现了一种「自说自话」的表演性,而少了对真正热点的关注。
最后则是制作人萨米(比莉 · 派佩饰)。
她与整个《新闻之夜》有些格格不入。
比起沉稳理性地做节目,萨米热衷追求将时下最新热点带到观众面前。
正如她总是披着凌乱的金色卷发,而不是如其他同事一般打理整齐。
也总是戴着花哨的饰品,挎着夸张的奢侈包,随时嚼着口香糖。
同事总说,比起 BBC,她更像《纽约客》。
正巧碰上大裁员,萨米深知自己是首要人选。
她想尽一切办法要找到一个大新闻,让自己获得职场的认可。
安德鲁王子的采访,就是一个机会。
而这个机会也让这三个焦急的女性走在了一起。
起初,她们对于这次采访的态度都停留在一个功利的层面。
毕竟,神秘的皇室成员亲自回应性丑闻,绝对能把《新闻之夜》炸到头条下不来。
于是她们三个人开始极力促使这档节目制作成功。
只是,消息有多劲爆,难度就有多大。
萨米想尽办法联系到了安德鲁王子的私人秘书(凯莉 · 霍威饰演),试图通过拉近关系获得采访权。
但私人秘书就像被训练得体的机器,完美而没有破口。
同时,BBC 高层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对是否要制作这期节目产生犹豫。
毕竟再怎么大的一个电视台,也顶不住来自皇室的压力。
万一有什么差错,后果可能是无法承担的重量。
正在这时,被捕后的爱泼斯坦,突然死在了监狱中。
各种阴谋论,顿时将安德鲁王子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于是,在各种权衡下,安德鲁决定接受这次采访。
其实,会选择《新闻之夜》还有一个原因:
主持人埃米莉是一个女性。
在一桩性丑闻中,比起两个男人对谈,女主持人给人的观感当然更好。
但到这里,困难还远没有结束。
不用想,皇室肯定想将这次采访作为一次「洗白」的手段。
因此,他们对埃米莉所有的提问进行了评估,并事先准备好足够完美的回答。
皇室专门派出一个专业人士对安德鲁王子进行逐字逐句的训练,力求没有丝毫破绽。
对此,埃米莉也十分清楚。
于是她们也进行了前期作业:
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及采访演练,来找到打破安德鲁王子伪面目的方式。
在长期的演练中,埃米莉产生了动摇,她产生了一个质疑:
如果安德鲁王子真的是一个好人呢?
其他人则表示,那也会是一个好节目。
但埃米莉却说,这不是自己做节目的初衷。
埃米莉之所以坚持做这档节目,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实际上是为一个名叫莫妮卡 · 莱文斯基的女孩。
她因为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有感情过往,被网络暴力了几十年。
在一次克林顿的采访中,埃米莉没有问起莫妮卡的事情。
她觉得自己让女性失望了。
她才 21 岁,他是美国总统。
他开始了新生活,她却被恶毒的厌女情绪迫害了几十年。
如今,埃米莉再次坐在了一个身缠性丑闻的位高权重的男性面前。
她想利用自己新闻人的身份,也是出于女性的共情,将不公与不堪真正地摊在大众面前。
埃米莉的这番话也打动了萨米。
其实从一些细节,不难看出萨米坚持做这次采访的原因也不仅仅是为了「上位」。
她始终都想让大众看到真正关心的新闻。
也就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她们联手创造了一个属于皇室的「丑闻夜」。
而且,她们做到了一个更了不起的事情:
用新闻来揭开长期掩盖的一面视角,并让大众成为发表意见的真正参与者。
安德鲁所代表的皇室,长期高高在上,看不到「平民」们的世界。
或者说是根本不屑于看到那个世界。
别说安德鲁王子,就连他的私人秘书也处于皇室的信息茧中。
她是一个被皇室规训的保守主义者,极高的忠诚感与荣誉感让她就像是整个皇室的精神化身一般。
她自始至终都在自我暗示,确信安德鲁是一个清白善良的人。
于是她便能够做到一脸慈爱地看着他在镜头前「胡言乱语」。
秘书天真地以为,媒体只是一种简单的发声工具。
却不知道当代「平民」举起手机对准大螢幕的时候,意味着什么。
在一次对谈时,萨米问安德鲁是否关注社交媒体。
对方给出了否定回答。
萨米觉得难以置信:
「不抱怨、不解释」
这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人人都能发声
社交媒体、脸书、推特,每个人都有发表言论的地方
就像这次的凯特王妃事件。
一直闭口不言的皇室面对大众的揣测,备受压力。
但最终还是小看了对方,用一张自以为妥帖的 p 图想要敷衍了事。
却不想,弄巧成拙。
这种保守的、高高在上的人群,所缺失的不仅是平民的视角。
安德鲁王子,也严重缺失了对女性的视角。
采访当天,还戏谑地问埃米莉为什么不穿裙子。
彼时的他一定想象不到,被他当作洗白工具的女主播会彻底让他沦为笑柄。
当然,这种以传统男性视角主导的皇室,在那时也一定意识不到:
女性力量的逐渐壮大让他们不可能再是唯一的话语强权。
当自信、不拘一格的萨米地走过乔治 • 奥威尔那句名言时。
一切,都有迹可循。
自由意味着有权利说出人们不想听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