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社会经验:婚恋交友App里藏着多少“灰色地带”?,欢迎阅读。
近年来,网络婚恋交友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增速明显,手机应用商城上多个排名靠前的婚恋交友 App 下载量过亿。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平台用户信息审核不严,伪装身份诈骗钱财,甚至衍生出平台账号买卖等 " 黑灰 " 产业链。
法律人士表示,要督促平台加强信息审核把关,通过技术手段清理整顿虚假注册等乱象,设立快速响应投诉举报机制,加强诚信网络空间建设。
不法分子利用婚恋交友 App 诈骗敛财
日前,北京市公安局破获一起利用婚恋交友 App 诈骗案件。当事人马某某报案称,在某交友平台上添加了一名昵称 " 迷人宝贝 " 的陌生网友。该网友自称是一名女检察官,是刚离婚的单身母亲,没聊多久就对马某某表示好感,双方在网上确立男女朋友关系。
此后,对方多次以孩子出车祸、介绍工程项目等理由向马某某借钱,两个月内马某某共向对方转账 3 万 4 千余元,在一次次要求视频和线下见面未果后,马某某意识到被骗。
办案民警介绍,这名所谓的 " 女检察官 " 实际上是河北某地一个男性菜农,把账号注册成女性,编造身份和男用户聊天,发现马某某动感情 " 上钩 " 后,便开始连续骗钱。
记者注意到,此类案件近年来在多地频发,不法分子 " 钻 " 婚恋交友 App 用户信息审核把关不严的漏洞,轻易实施诈骗,有的金额巨大。
去年,山东警方破获系列婚恋交友类诈骗案件,捣毁 69 人婚恋交友诈骗犯罪团伙,涉案金额 500 余万元。诈骗团伙人员在某交友平台上把自己包装成女性角色,拉近距离后便诱导对方以给其购买鲜花、衣物、化妆品等理由在虚假购物链接上付款,还引导受害人在虚假平台軟體上进行充值。
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的侦查员分析此类案件特点时表示,婚恋交友诈骗较为常见,不法分子作案套路简单,通常利用网络伪装成 " 金融白领 "" 商业精英 "" 军官 "" 公务员 " 等身份,骗取事主的感情和信任,接着编造各种理由骗取钱财。
信息不对称为诈骗等违法犯罪留下 " 空间 "
记者调查发现,婚恋交友平台信息不对称特点突出,用户只要充值百十元就能获得查看其他用户个人信息或来访记录等 " 权限 ",这为不法分子从事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大开方便之门,衍生出会员账号买卖等 " 黑灰产 "。
去年 8 月,北京警方打掉一个网络黑产犯罪团伙。警方调查发现,该团伙主要有 3 名嫌疑人,一人负责招揽客户注册婚恋交友平台会员账号,两人负责将收购来的会员账号转卖给电信诈骗团伙,非法获利 26 万元。
据介绍,该团伙以某婚恋交友平台需要 " 凑人头 " 冲业绩为幌子,如帮忙注册会员账号可以领取商家 50 元至 140 元不等的 " 补贴 "。
为了在婚恋交友平台实施诈骗,一些诈骗团伙还在社交平台发布 " 有偿租用微信号 " 等消息,吸引人上钩。在北京警方侦破的一起案件中,嫌疑人以 100 元 24 小时的价格将自己的微信号、QQ 号 " 出租 ",结果对方使用其账号关联注册某交友平台账号,骗走一名当事人 8700 元。最终,嫌疑人因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警方依法处理。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婚恋交友平台的 " 活跃用户 ",通过充值升高等级,可以在查看他人信息寻找作案目标的同时更好隐藏身份。其中,有的用户发布 " 软色情 " 信息暗示可以提供招嫖服务,实则进行 " 裸聊 " 诈骗;有的冒充 " 红娘 ",收取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的 " 介绍费 "。
据介绍,平台虚假注册乱象增加了公安机关打击和整治难度。吉林省松原市公安局反诈民警边界恺说,在查办相关案件中,常常发现平台账号的注册人不是诈骗分子本人,给警方排查带来不小挑战。
提升治理精准度推进诚信网络环境建设
由于婚恋交友服务高度同质化,许多平台失去资本支持,盈利模式趋于单一,并在疏于监管之下产生许多灰色地带。
记者注意到,婚恋交友平台乱象长期存在,大量网友在 " 黑猫投诉 " 等平台发起投诉,反映维权难。对此,专家建议加强监管治理,让规模高达数十亿元的网络 " 脱单生意 " 良性发展。
" 要在平台运营成本与保障信息真实之间寻找平衡点,加大技术上的投入。"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说,一些有标准、可量化、提供成本不高且有必要进行核实的信息,可要求用户提供后与相关部门对接进行查询验证,确保某些关键信息真实性。此外,平台自身也应通过技术的手段识别违规信息,发现违法活动,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全龙杰认为,针对一些小众交友 App 使用门槛低、隐匿性强等特点,需要加强监督检查和整治工作。
北京警方同时提醒,网恋需谨慎。如果在交往过程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对方还以各种理由引导汇款,很可能就是在实施网络诈骗。发现被诈骗后,要及时保留联系记录、汇款账户等相关证据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