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亲子经验:莫泊桑说,让一个女人坠入深渊,往往只需要两个字,欢迎阅读。
大家好,我是千妈。
当我发现这个时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阅读后,我决定除了推荐童书,也做一些经典作品的推荐与解读,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经典解读。
只有我们自己先丰富了,才有余力带动孩子提升。今天是经典解读的第9本书,我们一起来读玛格丽特 . 米切尔的经典作品《项链》。
▲来源:当当
推荐版本:2019 新版合辑,《项链》收录其中
版本推荐理由:李玉民经典译本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姐妹,很快 "和千妈一起读经典" 栏目也会跟大家见面。
浮躁时代,我们一起安静读书,阅读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为我们带来丰盈的灵魂和宽广的认知。
过往回顾:
莫泊桑的《项链》,说到底是部残忍的作品。
他让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偏偏生于贫苦之家,让她与生俱来的外貌优势,不能如贵族阶层的姑娘们一般,借着漂亮的衣衫,耀眼的珠宝,富足的生活,在人世间绽放光芒;
他给她欢愉的舞会,又让她在舞会结束时坠入谷底,还没从热烈氛围中彻底抽离出来,她就猛然发现那条从朋友处借来的钻石项链丢了;
他让她因为一条丢失的项链陷入本不该有的债务危机,又在十年辛苦还债后得知项链居然是假的 ......
对一个女孩子来说,这样的人生设定太残忍了。
然而,纵观那些闪烁在人类文明长河里的伟大文学作品,我发现,它们无不具有直面人性弱点的残忍。
也许,残忍才能让人们从阅读中获得清醒的力量吧,正视自己身上是否也有着和主角同样的枷锁,避开一些不必要的苦。
从这个价值角度看,《项链》是一部值得所有女性认真阅读的经典短篇小说,因为它揭露就是女性最难以逃脱的人性枷锁:虚荣。
▲来源:电影《项链》截图
" 美丽动人的女子总是阴差阳错般投生于工薪之家。"
" 她没钱打扮,因此不得不穿简朴的衣服,但她却认为自己像贵族沦落为平民一样不幸。"
" 她没有漂亮衣服,没有珠宝首饰,总之,什么都没有,而她又偏偏只喜欢这些。"
莫泊桑只用了三句话,就把马蒂尔德矛盾的生活状态勾勒得淋漓尽致。
现实没有给这位美丽女子一个满意的境遇,眼下生活注定只能在清贫的环境中度过。可对物质的无限向往,又让她常常处在一个 " 什么都没有,却又偏偏喜欢这些 " 的矛盾境地。
作者的设定巧妙又贴合实际,矛盾境地往往是滋生虚荣最肥沃的土壤。
历史上很多名著都有类似设定,比如之前我们解读过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和《项链》女主角马蒂尔德一样相貌出众,一样生于普通人家,马蒂尔德嫁给了教育局一个小科员,包法利夫人则嫁给了一名乡村医生,婚姻都没能成为她们改变命运的跳板,但她们又都天生丽质难自弃,觉得自己配享有更好的生活。
拥有一些与普通人不同的特质,却又处于和普通人一样的地位,更容易激发人的胜负欲,而虚荣,本质上就是一种 " 证明我比其他人优越 " 的胜负欲。
这种胜负欲根植于人性。
不论社会怎么变,人性不会变,只要人还是群体动物,就永远保有在群体中占优势的渴望。
所以,从《项链》诞生到今天虽已过去百年,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现代生活中的无数个 " 马蒂尔德 ",她们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虚荣的通行证从珠宝变成了街头巷尾亮瞎眼的包包而已。
但这部作品如果只读到这里,依然是浅层。
我们不妨再琢磨下《项链》的创作背景,就会发现,除了人性使然,环境对 " 虚荣 " 也有很强的放大作用。
作为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创作《项链》是在 19 世纪 80 年代,那时候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贫富差距加剧,贵族阶级的生活纸醉金迷,小资产阶级则想方设法试图跨越阶层,成为贵族阶层一员。
主角马蒂尔德就是小资产阶层底层的典型代表,她对贵族生活无比向往的心态,折射出了当时整个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可以说,一个阶层划分越明确,三六九等越细化的社会,就越会放大人性里的虚荣。
原因很简单,如果大家生活水平大差不差,你就不会老觉得自己落于人后,也就没有了证明优越的必要性。
但如果阶层划分把彼此生活水平拉得特别大,人就特别容易受刺激。
说一个我亲身经历过,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
有次参加合作伙伴的聚会,聚会在别墅区的会所,全体同仁都开了车,就我一个人坐地铁去的,伙伴开玩笑说你这朴素程度快赶上宗老爷子了。
得知我日常通勤也是地铁时,她们就很诧异。
其实那会我也不太能理解她们的诧异。
我觉得地铁很方便啊,开车要分神,地铁上可以听书看视频,不要小看这上下班通勤两小时,每天两小时,积累起来是很夸张的输入量。
后来我才明白,诧异是因为认知不同。
在我眼里,地铁也好车也好,就是个交通工具。
我应该算是部門最早买车的一批人了,那会买车也只是因为地铁不发达,觉得开车方便,后来发现自己太迷糊,倒车半天倒不进去,导航开着也能迷路,索性放弃。
但跟别人一交流,我发现自己认知跟大多数人还是有点不一样。
在她们眼里,这些表面看是交通工具,实际是身份象征。
公共交通是一个阶层,开车是一个阶层,车的价位还能再细分出几个鄙视链。
如果你认同这样的阶层划分,那么设想你是公共交通通勤的年轻人,本来没觉得挤一挤有啥,但这 " 挤一挤 " 一旦跟身份挂钩,是不是就激发了你 " 凭啥我要挤一挤 " 的胜负欲?
设想你是开车通勤的中年人,本来开啥车都差不多,豪车说实话体验感也没那么夸张,但要是身边朋友都用开更好的车作为身份象征,是不是又会激发你 " 凭啥我不能开好车 " 的胜负欲?
我讲这个例子是好多年前的了,现在大家可能对车这个普及玩意已经无感,很多当时出行一定要开车的伙伴,现在也和我一样图轻松坐起了地铁。
不过,我们完全可以类推一下,奢侈品、旅游地点、学区房等等,是不是都在赋予某种身份象征后,对人产生了更大的诱惑力。
我就是从这个微小事例的思考上,深刻理解了社会文化对人性弱点的放大作用。
同时也很庆幸自己价值观还算正常。
我从来就不是个拒绝物质的人,甚至可以说还蛮有点赚钱天赋,也会注重生活品质,吃喝用度有自己的要求。
但我从来也不是个被物质束缚的人,我觉得物质是为人服务的,在可驾驭范围内享受它就好,但它想加点什么身份因素来骗我付出巨大代价,基本没门。
我认真思考过,这种清醒,很大程度是因为我的社会性相对比较低。
从小我就不是个胜负欲强的人,凡事不爱跟人比。
上周写了篇,大家有兴趣待会也可以看看,我就是那个不爱在课堂上表现的孩子,因为不喜欢以 " 向别人证明自己更厉害 " 为行为导向,更喜欢以 " 符不符合自己需要 " 来行动。
这种低社会性让我活得比较淡然,在我眼里,坐地铁和开豪车,人格上并没什么高下之分,各司其职而已。
这也是我想引申出的一个建议:
女性若要想脱离虚荣的枷锁,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己的社会性。
关于虚荣,我听过最精炼的概括是:
购买不那么需要的东西,让那些对你不那么重要的人,觉得你好像很厉害。
这个概括揭穿了一个事实,就是对你重要的人真不多,一辈子可能都不会超过 10 个,大部分人都不重要,你的人生不需要那么多观众。
所以,你完全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尽可能减少阶层社会文化对自己的影响。面对他人的认知,不要急着认同,而是要保持独立思考,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其本质,不是大众的就是对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一方面要学着从 " 向外求 " 转为 " 向内求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听起来有点老古板,但是句实话。
一个完整的人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外在的群体认同,但还有一部分,是内在精神力量产生的自我认同。
姐妹平时没事多读读书,多用用腦,你会发现内在力量充盈起来后,对外在的诉求就不会那么强,因为自我认同可以弥补群体认同的不足。
自我认同增强还有个很重要的好处,就是能帮你建立高自信。
自信跟虚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自信的女人,生活往往越过越好,而虚荣的女人,往往可以把生活搞砸。
就像马蒂尔德,不只自己,连带丈夫也为她的虚荣付出了莫大代价。
项链丢失前,丈夫骆塞尔就竭力满足妻子马蒂尔德的一切需求,雇佣人照顾她,知道她虚荣,又弄来舞会请帖哄她开心。
为了满足她所谓 " 世上最叫人丢脸的,就是在许多有钱的女人堆里露穷相 ",花大把积蓄做礼服。
项链丢失后,疲惫的丈夫顾不得第二天还要上班,一头扎进夜色里寻找,一无所获," 他又去了警察局和报社,请求帮助悬赏寻物,他还去了租马车的车行,总之凡是有一线希望的地方他都去了。"
最后实在找不到了,决定和马蒂尔德一起赔偿。为此,他动用了父亲留下的 18000 法郎,四处借钱,还跟高利贷打上了交道。
原文是这样形容骆塞尔的:
他损害了自己后半生的前程,他不顾成败冒险签上自己的名姓,并且,想到了将来的苦恼,想到了即将压在身上的黑暗贫穷,想到了整个物质上的匮乏和全部精神上的远景。
可是,尽管如此,他仍然付了 36000 法郎,买下了那串项链。
骆塞尔从始至终都像个男子汉一样,没有说半句妻子的不是,再苦再难,他都陪伴着她。
对马蒂尔德而言,拥有这样一个丈夫,何其幸运。
可她却未珍惜他的真心,只因他的真心在世俗浮华面前不够炫目。
你看,虚荣不只能让人的生活坠入深渊,还能让人丧失爱的能力。
在世俗价值观里,大家都重视外在条件,比如金钱、外表、地位,学历,但这些都是浮于表面,非常短暂的。
如果你只爱一个女人出众的颜值,你就很难去体察她的灵魂。
如果你只爱一个男人为你带来的地位感,你就很难在他遭遇挫折的时候坚定不移。
虚荣教人浅薄,从而远离真正的幸福。
那么,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
是把生活落到实处。
生活过得舒服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但过给别人看的成本很高。
▲来源:电影《傲慢与偏见》截图
马蒂尔德是个美丽的女子,撑得起漂亮的礼服和华贵的项链,从情感角度来说,她对更好物质生活的向往,本身也不是罪过。
但生活是现实的,我们每个人都被一些框架约束着,当你想要的不在这个框架内,得到注定就是一件辛苦的事。
你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担得起这份辛苦,而不是只关注 " 我想要 "。
舞会上那条璀璨的项链,看起来给了马蒂尔德想要的风光,实则成为往后十年紧紧套在她脖子上的绳索,用尽青春,拼尽家产才解套。
那场多姿多彩的舞会,对马蒂尔德来说不过是南柯一梦,除了债务,什么也没给她留下。
和马蒂尔德一样,房子,车子,名牌包包,高級服装,这些都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每个努力的人都配得上去享受。
对美好物质的渴求,本也是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的原动力,这并不可耻。
可是,当想要远远超越能力所及,就不再催生美好,而是会成为套在人身上的枷锁。
它让本该快乐松弛的生活,变得压力重重,让无数人成了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
其实关于如何与欲望和谐共存,中国人的哲学已经给出明确答案,就是那句众所周知的俗语—" 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 "。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实实在在过日子。
想要更好的生活,就脚踏实地去努力,当我的能力能够换来充盈的物质,我就毫不客气地享用它们,同时做好理性积蓄的边界设定。
假如我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华丽的生活,我也能安于当下,享受平淡岁月中的小确幸,日出是免费的,春夏秋冬也是。
我要过我自己的生活,不是别人的生活。
我要爱我自己想爱的人,不是别人觉得优秀的人。
不用费力向外界证明优越,外界的声音只是参考,你不开心就不要参考。
在《项链》里,比起舞会上身着长裙光彩夺目的马蒂尔德,我更欣赏十年后衣着朴素,容颜变老的马蒂尔德。
面对依然年轻貌美的伏来士洁太太,她自信坦然地讲述自己的艰辛历程,为了偿还项链的苦楚,丝毫没有自卑与不安。
我想,这种直面生活的底气,才是玛蒂尔德十年里收获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你觉得今天文章不错,可以点亮 "赞和在看" 让我看见,下期 " 和千妈一起读经典 " 准备解读英国作家托马斯 . 哈代的经典作品《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表达话题相对敏感:走出身体,是男性对女性最基本的尊重。但我猜你们都想看,那就下周见咯 ~
文章封面:电影《项链》截图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直播预告
点击下方按钮即可预约直播!
>末了,再给你安利一个为阅读助力增效的学习方法 -- 费曼学习法,专治 " 读了记不住,读了不会写 " 的烦恼,大人和孩子都能用!
怎么用费曼学习法让孩子成为学习高手?明天的直播中小半爸和逃妈为你支招!点击预约,开播可以收到提醒。
本周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