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莫泊桑說,讓一個女人墜入深淵,往往只需要兩個字,歡迎閱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當我發現這個時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閱讀後,我決定除了推薦童書,也做一些經典作品的推薦與解讀,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經典解讀。
只有我們自己先豐富了,才有餘力帶動孩子提升。今天是經典解讀的第9本書,我們一起來讀瑪格麗特 . 米切爾的經典作品《項鏈》。
▲來源:當當
推薦版本:2019 新版合輯,《項鏈》收錄其中
版本推薦理由:李玉民經典譯本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更多愛讀書的姐妹,很快 "和千媽一起讀經典" 欄目也會跟大家見面。
浮躁時代,我們一起安靜讀書,閱讀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為我們帶來豐盈的靈魂和寬廣的認知。
過往回顧:
莫泊桑的《項鏈》,說到底是部殘忍的作品。
他讓一個美麗動人的女子,偏偏生于貧苦之家,讓她與生俱來的外貌優勢,不能如貴族階層的姑娘們一般,借着漂亮的衣衫,耀眼的珠寶,富足的生活,在人世間綻放光芒;
他給她歡愉的舞會,又讓她在舞會結束時墜入谷底,還沒從熱烈氛圍中徹底抽離出來,她就猛然發現那條從朋友處借來的鑽石項鏈丢了;
他讓她因為一條丢失的項鏈陷入本不該有的債務危機,又在十年辛苦還債後得知項鏈居然是假的 ......
對一個女孩子來說,這樣的人生設定太殘忍了。
然而,縱觀那些閃爍在人類文明長河裡的偉大文學作品,我發現,它們無不具有直面人性弱點的殘忍。
也許,殘忍才能讓人們從閱讀中獲得清醒的力量吧,正視自己身上是否也有着和主角同樣的枷鎖,避開一些不必要的苦。
從這個價值角度看,《項鏈》是一部值得所有女性認真閱讀的經典短篇小說,因為它揭露就是女性最難以逃脫的人性枷鎖:虛榮。
▲來源:電影《項鏈》截圖
" 美麗動人的女子總是陰差陽錯般投生于工薪之家。"
" 她沒錢打扮,因此不得不穿簡樸的衣服,但她卻認為自己像貴族淪落為平民一樣不幸。"
" 她沒有漂亮衣服,沒有珠寶首飾,總之,什麼都沒有,而她又偏偏只喜歡這些。"
莫泊桑只用了三句話,就把馬蒂爾德矛盾的生活狀态勾勒得淋漓盡致。
現實沒有給這位美麗女子一個滿意的境遇,眼下生活注定只能在清貧的環境中度過。可對物質的無限向往,又讓她常常處在一個 " 什麼都沒有,卻又偏偏喜歡這些 " 的矛盾境地。
作者的設定巧妙又貼合實際,矛盾境地往往是滋生虛榮最肥沃的土壤。
歷史上很多名著都有類似設定,比如之前我們解讀過的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和《項鏈》女主角馬蒂爾德一樣相貌出眾,一樣生于普通人家,馬蒂爾德嫁給了教育局一個小科員,包法利夫人則嫁給了一名鄉村醫生,婚姻都沒能成為她們改變命運的跳板,但她們又都天生麗質難自棄,覺得自己配享有更好的生活。
擁有一些與普通人不同的特質,卻又處于和普通人一樣的地位,更容易激發人的勝負欲,而虛榮,本質上就是一種 " 證明我比其他人優越 " 的勝負欲。
這種勝負欲根植于人性。
不論社會怎麼變,人性不會變,只要人還是群體動物,就永遠保有在群體中占優勢的渴望。
所以,從《項鏈》誕生到今天雖已過去百年,我們依然可以看到現代生活中的無數個 " 馬蒂爾德 ",她們本質上并沒有區别,只是虛榮的通行證從珠寶變成了街頭巷尾亮瞎眼的包包而已。
但這部作品如果只讀到這裡,依然是淺層。
我們不妨再琢磨下《項鏈》的創作背景,就會發現,除了人性使然,環境對 " 虛榮 " 也有很強的放大作用。
作為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創作《項鏈》是在 19 世紀 80 年代,那時候的法國資本主義惡性發展,貧富差距加劇,貴族階級的生活紙醉金迷,小資產階級則想方設法試圖跨越階層,成為貴族階層一員。
主角馬蒂爾德就是小資產階層底層的典型代表,她對貴族生活無比向往的心态,折射出了當時整個小資產階級的生活和心理狀态。
可以說,一個階層劃分越明确,三六九等越細化的社會,就越會放大人性裡的虛榮。
原因很簡單,如果大家生活水平大差不差,你就不會老覺得自己落于人後,也就沒有了證明優越的必要性。
但如果階層劃分把彼此生活水平拉得特别大,人就特别容易受刺激。
說一個我親身經歷過,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
有次參加合作夥伴的聚會,聚會在别墅區的會所,全體同仁都開了車,就我一個人坐地鐵去的,夥伴開玩笑說你這樸素程度快趕上宗老爺子了。
得知我日常通勤也是地鐵時,她們就很詫異。
其實那會我也不太能理解她們的詫異。
我覺得地鐵很方便啊,開車要分神,地鐵上可以聽書看視頻,不要小看這上下班通勤兩小時,每天兩小時,積累起來是很誇張的輸入量。
後來我才明白,詫異是因為認知不同。
在我眼裡,地鐵也好車也好,就是個交通工具。
我應該算是部門最早買車的一批人了,那會買車也只是因為地鐵不發達,覺得開車方便,後來發現自己太迷糊,倒車半天倒不進去,導航開着也能迷路,索性放棄。
但跟别人一交流,我發現自己認知跟大多數人還是有點不一樣。
在她們眼裡,這些表面看是交通工具,實際是身份象征。
公共交通是一個階層,開車是一個階層,車的價位還能再細分出幾個鄙視鏈。
如果你認同這樣的階層劃分,那麼設想你是公共交通通勤的年輕人,本來沒覺得擠一擠有啥,但這 " 擠一擠 " 一旦跟身份挂鉤,是不是就激發了你 " 憑啥我要擠一擠 " 的勝負欲?
設想你是開車通勤的中年人,本來開啥車都差不多,豪車說實話體驗感也沒那麼誇張,但要是身邊朋友都用開更好的車作為身份象征,是不是又會激發你 " 憑啥我不能開好車 " 的勝負欲?
我講這個例子是好多年前的了,現在大家可能對車這個普及玩意已經無感,很多當時出行一定要開車的夥伴,現在也和我一樣圖輕松坐起了地鐵。
不過,我們完全可以類推一下,奢侈品、旅遊地點、學區房等等,是不是都在賦予某種身份象征後,對人產生了更大的誘惑力。
我就是從這個微小事例的思考上,深刻理解了社會文化對人性弱點的放大作用。
同時也很慶幸自己價值觀還算正常。
我從來就不是個拒絕物質的人,甚至可以說還蠻有點賺錢天賦,也會注重生活品質,吃喝用度有自己的要求。
但我從來也不是個被物質束縛的人,我覺得物質是為人服務的,在可駕馭範圍内享受它就好,但它想加點什麼身份因素來騙我付出巨大代價,基本沒門。
我認真思考過,這種清醒,很大程度是因為我的社會性相對比較低。
從小我就不是個勝負欲強的人,凡事不愛跟人比。
上周寫了篇,大家有興趣待會也可以看看,我就是那個不愛在課堂上表現的孩子,因為不喜歡以 " 向别人證明自己更厲害 " 為行為導向,更喜歡以 " 符不符合自己需要 " 來行動。
這種低社會性讓我活得比較淡然,在我眼裡,坐地鐵和開豪車,人格上并沒什麼高下之分,各司其職而已。
這也是我想引申出的一個建議:
女性若要想脫離虛榮的枷鎖,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己的社會性。
關于虛榮,我聽過最精煉的概括是:
購買不那麼需要的東西,讓那些對你不那麼重要的人,覺得你好像很厲害。
這個概括揭穿了一個事實,就是對你重要的人真不多,一輩子可能都不會超過 10 個,大部分人都不重要,你的人生不需要那麼多觀眾。
所以,你完全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兩點:
一方面盡可能減少階層社會文化對自己的影響。面對他人的認知,不要急着認同,而是要保持獨立思考,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其本質,不是大眾的就是對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一方面要學着從 " 向外求 " 轉為 " 向内求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老古板,但是句實話。
一個完整的人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外在的群體認同,但還有一部分,是内在精神力量產生的自我認同。
姐妹平時沒事多讀讀書,多用用腦,你會發現内在力量充盈起來後,對外在的訴求就不會那麼強,因為自我認同可以彌補群體認同的不足。
自我認同增強還有個很重要的好處,就是能幫你建立高自信。
自信跟虛榮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自信的女人,生活往往越過越好,而虛榮的女人,往往可以把生活搞砸。
就像馬蒂爾德,不只自己,連帶丈夫也為她的虛榮付出了莫大代價。
項鏈丢失前,丈夫駱塞爾就竭力滿足妻子馬蒂爾德的一切需求,雇傭人照顧她,知道她虛榮,又弄來舞會請帖哄她開心。
為了滿足她所謂 " 世上最叫人丢臉的,就是在許多有錢的女人堆裡露窮相 ",花大把積蓄做禮服。
項鏈丢失後,疲憊的丈夫顧不得第二天還要上班,一頭扎進夜色裡尋找,一無所獲," 他又去了警察局和報社,請求幫助懸賞尋物,他還去了租馬車的車行,總之凡是有一線希望的地方他都去了。"
最後實在找不到了,決定和馬蒂爾德一起賠償。為此,他動用了父親留下的 18000 法郎,四處借錢,還跟高利貸打上了交道。
原文是這樣形容駱塞爾的:
他損害了自己後半生的前程,他不顧成敗冒險籤上自己的名姓,并且,想到了将來的苦惱,想到了即将壓在身上的黑暗貧窮,想到了整個物質上的匮乏和全部精神上的遠景。
可是,盡管如此,他仍然付了 36000 法郎,買下了那串項鏈。
駱塞爾從始至終都像個男子漢一樣,沒有說半句妻子的不是,再苦再難,他都陪伴着她。
對馬蒂爾德而言,擁有這樣一個丈夫,何其幸運。
可她卻未珍惜他的真心,只因他的真心在世俗浮華面前不夠炫目。
你看,虛榮不只能讓人的生活墜入深淵,還能讓人喪失愛的能力。
在世俗價值觀裡,大家都重視外在條件,比如金錢、外表、地位,學歷,但這些都是浮于表面,非常短暫的。
如果你只愛一個女人出眾的顏值,你就很難去體察她的靈魂。
如果你只愛一個男人為你帶來的地位感,你就很難在他遭遇挫折的時候堅定不移。
虛榮教人淺薄,從而遠離真正的幸福。
那麼,真正的幸福是什麼呢?
是把生活落到實處。
生活過得舒服的成本其實并不高,但過給别人看的成本很高。
▲來源:電影《傲慢與偏見》截圖
馬蒂爾德是個美麗的女子,撐得起漂亮的禮服和華貴的項鏈,從情感角度來說,她對更好物質生活的向往,本身也不是罪過。
但生活是現實的,我們每個人都被一些框架約束着,當你想要的不在這個框架内,得到注定就是一件辛苦的事。
你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擔得起這份辛苦,而不是只關注 " 我想要 "。
舞會上那條璀璨的項鏈,看起來給了馬蒂爾德想要的風光,實則成為往後十年緊緊套在她脖子上的繩索,用盡青春,拼盡家產才解套。
那場多姿多彩的舞會,對馬蒂爾德來說不過是南柯一夢,除了債務,什麼也沒給她留下。
和馬蒂爾德一樣,房子,車子,名牌包包,高級服裝,這些都是為我們生活服務的,每個努力的人都配得上去享受。
對美好物質的渴求,本也是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的原動力,這并不可恥。
可是,當想要遠遠超越能力所及,就不再催生美好,而是會成為套在人身上的枷鎖。
它讓本該快樂松弛的生活,變得壓力重重,讓無數人成了莫泊桑筆下的瑪蒂爾德。
其實關于如何與欲望和諧共存,中國人的哲學已經給出明确答案,就是那句眾所周知的俗語—" 有多大能力辦多大事 "。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實實在在過日子。
想要更好的生活,就腳踏實地去努力,當我的能力能夠換來充盈的物質,我就毫不客氣地享用它們,同時做好理性積蓄的邊界設定。
假如我的能力不足以支撐華麗的生活,我也能安于當下,享受平淡歲月中的小确幸,日出是免費的,春夏秋冬也是。
我要過我自己的生活,不是别人的生活。
我要愛我自己想愛的人,不是别人覺得優秀的人。
不用費力向外界證明優越,外界的聲音只是參考,你不開心就不要參考。
在《項鏈》裡,比起舞會上身着長裙光彩奪目的馬蒂爾德,我更欣賞十年後衣着樸素,容顏變老的馬蒂爾德。
面對依然年輕貌美的伏來士潔太太,她自信坦然地講述自己的艱辛歷程,為了償還項鏈的苦楚,絲毫沒有自卑與不安。
我想,這種直面生活的底氣,才是瑪蒂爾德十年裡收獲最寶貴的财富。
如果你覺得今天文章不錯,可以點亮 "贊和在看" 讓我看見,下期 " 和千媽一起讀經典 " 準備解讀英國作家托馬斯 . 哈代的經典作品《德伯家的苔絲》,這部作品表達話題相對敏感:走出身體,是男性對女性最基本的尊重。但我猜你們都想看,那就下周見咯 ~
文章封面:電影《項鏈》截圖
文章配圖: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直播預告
點擊下方按鈕即可預約直播!
>末了,再給你安利一個為閱讀助力增效的學習方法 -- 費曼學習法,專治 " 讀了記不住,讀了不會寫 " 的煩惱,大人和孩子都能用!
怎麼用費曼學習法讓孩子成為學習高手?明天的直播中小半爸和逃媽為你支招!點擊預約,開播可以收到提醒。
本周在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