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财经经验:赛力斯急刹车:褪去华为光环后的焦虑,欢迎阅读。
失去独宠也是新契机。
手工劳动 / 兽妹
手工编辑 / 角叔
出品 / 独角兽观察
3 月 13 日,赛力斯集团发布一份姗姗来迟 2 月产销快报,数据有些令人咋舌:当月汽车总销量 21,329 辆,同比暴跌 39.43%;核心品牌赛力斯汽车(问界系列)销量 15,007 辆,同比下降 46.52%,近乎腰斩。
这家因为华为加持光环而股价暴涨超 10 倍、2024 年净利润首破 55 亿元的新势力标杆,似乎正从 " 华为奇迹 " 的神坛跌落。
从问界 M5 横空出世,到 2024 年问界 M9 登顶 50 万元豪华车销冠,赛力斯一度被视为传统车企转型智能化的典范。
然而,当华为鸿蒙智行生态从 " 独子 " 问界扩展至 " 四界 "(智界、享界、尊界),当市场从技术狂热转向成本厮杀,赛力斯的护城河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进入 2025 年,赛力斯在销量上的急刹车,究竟是华为光环消退的必然代价,还是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格局重构的缩影?
01
失速
早在 2023 年初,业内就有消息称,快手正着手正式入局信贷领網域,到了 2023 年末,快手进一步落实金融野心,陆续招兵买马,其中涉及风控合规、供应链金融等方向的岗位。
3 月 13 日,赛力斯发布的 2 月产销数据如同一颗惊雷,打破了资本市场对其 " 华为概念股 " 的乐观预期。
数据显示,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暴跌 41.04% 至 1.78 万辆,赛力斯品牌汽车销量更同比下滑 46.52% 至 1.5 万辆,唯一的亮点是问界 M9 仍然保持 243.89% 的同比增速。
更为严峻的是,今年 1-2 月累计销量同比降幅扩大至 42.88%,与乘联会公布的 2 月新能源市场 79.7% 的行业增速形成冰火两重天。
1 月 21 日,赛力斯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 2024 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55 亿~60 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实现扭亏为盈,这也是赛力斯牵手华为后的首次盈利。双方合作的问界新 M7 在 2024 年累计交付新车 19.7 万辆,成为 2024 年新势力车型年度销冠。
这一强烈反差,将赛力斯推向了风口浪尖:曾经凭借华为光环一路逆袭的 " 明星车企 ",是否正从云端跌落?
回顾赛力斯的成长史,华为的赋能无疑是其崛起的核心密码。
2021 年,当时还叫小康汽车的赛力斯集团做了一件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事,与当时手机被卡脖子,准备开拓电车市场的华为 " 牵手 ",在很长一段时间,赛力斯都是华为的 " 独宠 "。
2024 年 8 月,赛力斯斥资 115 亿元入股华为引望智能,成为其首批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合作从技术授权更新为 " 业务 + 股权 " 的深度绑定。伴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入,赛力斯股价也是一路飙升,市值一度突破 2000 亿元,成为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 " 华为系 " 车企。
2025 年 6 月,赛力斯单月销量突破 4.4 万辆,同比增长 372%,其中问界 M9 单月销量达 4.28 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进入 2025 年,在大盘继续高速增长时,赛力斯销量失速,华为光环不灵了?
02
近忧
赛力斯的降速,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多重因素集中爆发的必然。
面对开年成绩,海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的反应还是比较淡定,他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节奏性的上下波动都是在受控范围之内,好比太阳要出来,也要落下去。"
如果从赛力斯的产品上市节奏来看,这个说法确实也有支撑。
从 3 月下旬开始,赛力斯的问界 M9 2025 款、问界新 M5 Ultra、问界 M8 将相继亮相。消费者对即将上市的新品持观望态度,必然导致现有车型需求被分流。
例如,问界 M8 开启预售后一周订单突破 5.8 万台,M9 2025 款订单超 3 万台,但预售阶段也抑制了在售车型的销量。此外,生产线资源向新车型倾斜(如 M9 2025 款量产筹备),导致在售车型产能受限,加剧供需矛盾。
另外,赛力斯面临着结构性挑战,高端市场亮眼但占比失衡。问界 M9 在 50 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大杀四方,但其销量占比较低,而低端市场变化迅速,特斯拉 Model Y 等车型的降价,以及蔚来等品牌调整全系权益等市场变化,这也间接导致了问界 M5 和 M7 销量低迷。
尤其是 M7 下降幅度巨大,问界 M7 在 2025 年 1 月的销量为 5558 台,同比下降 81.47%;2 月销量为 5204 台,同比下降 75.32%。
张兴海在面对媒体时,反复提及 " 跨界合作要坚定走下去 "。
对于赛力斯来说,华为鸿蒙智能就是 " 唯一 ",但对华为来说,鸿蒙智行生态加速扩张,问界从 " 独子 " 变为 " 四子之一 ",未来可能是 "N 子之一 "。
短期的市场波动或许不足为惧,长期来看,赛力斯最大隐患是华为合作红利稀释后所带来的挑战。
03
远虑
自 2021 年与华为合作推出问界品牌以来,赛力斯凭借 " 华为技术 + 渠道 " 的独家红利,从一家苦苦挣扎的边缘车企一跃成为新势力销冠。
然而,随着华为鸿蒙智行生态的扩张,赛力斯的 " 专宠 " 优势迅速瓦解。
华为先后与奇瑞、北汽、江淮等车企合作,推出智界、享界、尊界等品牌,形成 " 四界 " 格局。问界从华为 " 独子 " 沦为 " 四子之一 ",技术首发权、营销资源和线下渠道的优先级均被稀释。
例如,华为鸿蒙座舱 4.0 的首发权被阿维塔获得,余承东的春节营销重心转向享界 S9 和智界 R7,甚至公开驾驶享界车型直播,这些动作传递出清晰的信号:华为的流量正加速分流。此外,智界 R7 与问界 M7 定位重合度非常高,价格带重叠近 80%,直接引发 " 华为系 " 的内部竞争。
华为生态的开放本是其 " 帮车企造好车 " 战略的必然选择,但对赛力斯而言,这意味着赖以生存的三大护城河——技术独占性、品牌溢价和渠道优势——已濒临干涸。
依靠与华为深度绑定的合作模式,让赛力斯迅速崛起,却也埋下了结构性隐患。技术层面,赛力斯的核心三电系统、智能驾驶方案高度依赖华为,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问界 M5 自 2022 年上市后仅有一次小改款,而竞品小鹏 G6 同期已迭代三次,产品更新节奏滞后,这也是为什么 M5 销量低迷的原因之一。
品牌层面,消费者认知仍停留在 " 华为代工厂 ",用户黏性与独立品牌价值缺失。问界 M9 车主调研显示,购车决策中 " 华为合作 " 占比超 70%,而赛力斯自身品牌影响力几乎可忽略不计。
这种依赖性在销量结构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问界 M9 以 50 万元以上的高端定位支撑了品牌声量,但 1-2 月销量占比仅 41%,而大众市场车型 M5、M7 销量持续低迷,导致整体增长失速。赛力斯试图通过蓝电品牌开拓中低端市场,但该品牌月销仅数千辆,且核心技术仍依赖比亚迪和华为,未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面对这样的 " 远虑 ",赛力斯已启动自主化战略,但能否成功仍存疑。
短期策略上,赛力斯押注问界 M8 填补 30 万 -45 万元市场空白,预计年销 18 万辆,但该价格带竞争激烈,理想 L9、极氪 001 等车型虎视眈眈,M8 需在智能驾驶(华为 ADS 3.0)和性价比上建立绝对优势。中长期布局则聚焦技术自主化:计划投入 50 亿元研发 800V 高压平台和固态电池,目标三年内核心技术自主率从 30% 提升至 70%。
然而,技术突破需要时间,而市场留给赛力斯的視窗期正在收窄。其港股二次上市计划虽可缓解资金压力(目标募资逾 10 亿美元),但若无法扭转 " 华为依赖症 ",资本市场的耐心恐难持久。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品牌重塑:如何通过用户社区运营、售后服务创新(如积分体系、线下活动)提升独立认知,将决定其能否摆脱 " 代工厂 " 标签 7。
赛力斯的困境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 借势狂奔 " 向 " 硬核厮杀 " 的转型。华为生态的开放性虽为车企提供了技术跳板,但过度依赖合作方可能导致自主能力萎缩。当技术红利消退,唯有掌握核心研发、建立品牌护城河的企业才能存活。
对赛力斯而言,失去 " 独宠 " 或许是涅槃重生的契机。若能在 M8 交付、技术自研和品牌运营上取得突破,或可走出华为阴影;若继续困于 " 寄生 " 模式,则可能沦为华为生态扩张中的一颗弃子。新能源汽车决赛圈中,没有永远的 " 宠儿 ",只有永恒的竞争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