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教育经验:7年前一次网络吐槽,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欢迎阅读。
文丨 Sean Ye 图丨源自网络
全文 3300 字,建议阅读时间 9 分钟
✎ 写在前面
周末去了趟北京,领了知乎新知答主的奖杯。
心里还是挺感慨的。
2016 年年初,我看到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员工福利的问题,但对于那些回答,我都不太满意。
毕竟我自己是从业者,于是我自己动手,写了一篇回答。
然后,生活,工作,未来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我接触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有了更多选择,也实现了创业梦,经历了失业,但总的来说,这些变化都是我以前接触不到了。
我并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们。
和很多关注我的朋友一样,我的职业生涯一直在企业里打工,或许我的职业发展故事,能给大家更多启发。
1
2005-2011 丢失的六年
坦率说,从成功学的角度来说,我是没有资格做任何职场分享的。
我的职业经历并不算成功,职业生涯前六年踩了一堆坑,没有职业规划,小公司,在家办公,脱离职场……尤其是在金融海啸前一刻,加入外企,很有点 49 年加入国军的赶脚。
第一份工作,在几个 offer 中,我最终选择了最轻松,风险也最高的一个岗位,三个外国人希望在国内开一家创业公司,做金融领網域的创新业务。
当时想的是我出道即巅峰(抱上创始人大腿),未来升职加薪成为 CEO 也是指日可待……
从公司角度来说,一直在挣扎,整整 3 年时间,死活敲不开中国金融业的大门,只有开销,没有收入。
而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三年公司人很少,我可以在家办公,外国人不在国内的时候,我基本无所事事,花钱学了日语初级,跟着亲戚前辈学了一点点财务皮毛,做了一段时间的英语培训老师,还顺道参加了一次考公,考上但没去。
我的职业生涯前三年,啥都干了点,啥都没干出名堂,主打一个随缘。
2008 年,我没法随缘了。
因为我要结婚了,回头看我职业发展上每一次的突破和进取,都不是因为我自己上进,而是因为要结婚了,要买房了,要养娃了,娃要上学了……
生活倒逼职业发展,生活但凡放松一点对我的要求,我就能果断躺平。
2008 年年初,我辞掉了这份工作,打算找一个有点职场感觉的公司,顺道赚点钱,很幸运,在金融海啸来临之前,我加入了 Randstad。
当时我同样有 2-3 个 offer,我选了 Randstad,一方面是 Randstad 的 CEO 是荷兰人,我不至于丢失自己的专业——回头看,这思路也是很迷,为什么读的专业,工作中就必须用到?
另一方面,彼时全球排名第三的人力资源综合性服务机构 Randstad 刚刚收购全球老四,反超了 Manpower,成为了全球第二,顺道杀入了财富 500 强榜单。
这个思路也很迷,为什么一定要追求 500 强企业?在几年后,一位网红给了迷信 500 强名头的我当头一棒……
凤姐也是 500 强员工(家乐福收银员),我和她应该没什么不同……
我有什么可骄傲的?
进了 Randstad 之后,却发现外企在下滑,在丢掉光环,在输掉市场。
这段我写过,不赘述了:《》
但作为打工人,一旦进入了一个行业,想要再出来,很难。
于是,再次有了跳槽想法的我准备曲线救国,在人力资源行业里找一找靠谱的企业,准备跳到一个更高阶的圈子里。
(为什么再次有跳槽想法?还是生活倒逼工作,我计划养娃了)
当时的备选有三家,LinkedIn(互联网 + 人力资源,但还没进入中国),ADP(被誉为美国的工资条,3A 评级的企业,苹果当时都只有 AA+),Mercer(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号称是人力资源皇冠上的明珠)
我最后去了 Mercer。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只有 Mercer 给我开了 offer。
但进了 Mercer 之后,薪资翻了接近一倍,我突然发现,每个月还完房贷之后,我居然能存下钱了。
2
2012-2018 摸索的六年
回头看,2012 年是移动互联网崛起的时候,我正确的选择应该是进入互联网行业。
但我依然没有选择民企,互联网公司。
因为当时的我听了太多外企人去民企被虐惨了的故事。
负面故事挺多了,让我觉得民企如此不堪,选择企业文化更加温和的外企,恰恰是人间正道。
在此期间,我曾经拒绝过美团的面试……
我当时的想法是:我,全球排名第一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美世的员工,去一家初创企业小破公司美团面试,是不是有点离谱?
美世,美团……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我能选错?
嗯,现在,我发现了,我选错了。
当然,在美世这段时间我倒不是毫无所获,我开始给公司做公众号,也做得风风火火,帮助公司抓住了公众号的福利,而同事们都称呼我为「小编」。
我弄了一个小号备用,有些不方便公司说的话,我想通过这个账号发布(也就是今天大家关注我的瞎说职场,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这个账号的 id 叫做 HRInsight,是我当时给公司准备的)
自己的个人号,很快也有文章就刷出了上万 + 阅读:《》
我没敢说这是我自己的公众号。
但依然有一位聪明的领导看了出来,很隐晦的给我建议:
「员工发声,都代表公司,可能被媒体误读。一定要通过法务和公关审核。」
我很清楚外企的公关和审核有多么严格,于是断更了公众号。
回头看,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选择。在 2014-15 年,很多职场公众号享受到了平台红利,做成了头部大号。如今这些人都算是年入百万起步,直奔千万了。
我不懂成功背后的底层逻辑,不愿意放弃舒适区,自然会和机会擦肩而过。
没关系,还有机会。
2016 年,因为公众号红利的消失,我开始寻找其他平台,推广公司的业务,自然而然的,看上了知乎。
我写的回答《公司福利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意外火了。
回头看这篇内容能火,还是非常运气的。同一个回答下一个谷歌员工的回答被收录到了知乎日报,获取了大量流量,我借着流量以及普通人不知道的行业知识,实现了第一次高赞回答。
很快,知乎在 2016 年开始安排专人运营职场问题,我正好赶上了正规军收编的红利。
知乎的运营同学找到了当时在社区里比较活跃的 HRD 小红拖拉机。
小红老师逛了一圈知乎,感觉我的回答还算靠谱,于是加了我微信,成立了一个知乎人力资源的小团体,我有幸开始享受知乎的运营红利。
跟着知乎从千万用户,一直走到了 2 亿用户,我再一次吃到了平台红利。
但这一次吃到红利的是,不再是公司小编,而是我自己的个人品牌。
3
2018-2023 艰难的时局
我加入 Randstad 的时候,正是 08 年金融海啸,外企走下坡路的时候;
2018 年我加入互联网行业开始创业的时候,也是互联网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
2018 年是 P2P 暴雷,互联网寒冬年;
2019 年是过去十年最差,但未来十年最好的福报年;
2020 年是疫情;
2021 年是 K12 教育行业的消失和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指南;
2022 年是封控与核酸;
2023 年我被裁员了。
这点背的程度,可能还不比 49 年加入国军,直逼 2002 年开始粉国足的球迷们。
但这段经历让我收获很多。
我一度认为民企企业文化太离谱,不该加入;但是加入后我发现,其实也有民企还是不错的;
我一度认为创业风险极高,然后创业失败的我,却柳暗花明,找到了一些新的机会;
我一度认为被裁员很难再就业,然后我发现,其实被裁员可能也没有那么可怕,更重要的是自己是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以及……待在星巴克也可以不花钱。
今年我拿到了知乎年度新知答主的奖项。
在聚会时,我发现很多新知答主,其实和我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在自己的领網域有一些研究和看法,分享出来给网友看,逐渐就成长为了知乎 KOL ——哦,知乎给起了一个新名字:KOP(Key Opinion Professionals)。
打造个人品牌,帮助我在艰难的时局中,生存了下来,有了一个可靠的副业收入,也得到了更多之前我接触不到的机会。
这是我自己的成功路径(如果这能算成功的话),也希望把这个观点传递给大家。
✎ 写在最后
这大概就是我这些年的经验教训。
作为一个普通职场人,我遇到了一些机会,我把握住了其中的部分机会,也错过了很多能够迅速成长的好机会。
但没关系。
只要我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昂扬的进取精神,我知道机会还会再来。
我在《》提到过:
有一句耸人听闻的金句是这么说的:当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事实上,我一直坚信:
时代这个老司机是很人性的,在它不得不抛弃你之前,它给过提示,给过警告,甚至可以说是拼命拉你丫上车。
重要的是:
1. 保持开放,不用抓住每一个机会,只需要抓住最适合自己的机会;
2. 勤于复盘规律和趋势。
如果你赢得莫名其妙,那么你大概率也会输得莫名其妙。
我们一直会听到各种成功人士的鸡汤,李佳琪发烧直播,咪蒙带病加班。这些鸡汤的价值很有限。
正如我在《》提到过的:
努力是廉价的。
如果无法摸清成功的底层逻辑,就算偶尔成功了一次,你也无法复制,甚至会原封不动的全盘输回去。
拿到知乎的新知答主,对我来说很幸运,但我仍需要继续摸索。
与你共勉,一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