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7年前一次網絡吐槽,改變了我的職業生涯,歡迎閱讀。
文丨 Sean Ye 圖丨源自網絡
全文 3300 字,建議閱讀時間 9 分鍾
✎ 寫在前面
周末去了趟北京,領了知乎新知答主的獎杯。
心裡還是挺感慨的。
2016 年年初,我看到知乎上有一個關于員工福利的問題,但對于那些回答,我都不太滿意。
畢竟我自己是從業者,于是我自己動手,寫了一篇回答。
然後,生活,工作,未來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我接觸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有了更多選擇,也實現了創業夢,經歷了失業,但總的來說,這些變化都是我以前接觸不到了。
我并不是時代的弄潮兒們。
和很多關注我的朋友一樣,我的職業生涯一直在企業裡打工,或許我的職業發展故事,能給大家更多啟發。
1
2005-2011 丢失的六年
坦率說,從成功學的角度來說,我是沒有資格做任何職場分享的。
我的職業經歷并不算成功,職業生涯前六年踩了一堆坑,沒有職業規劃,小公司,在家辦公,脫離職場……尤其是在金融海嘯前一刻,加入外企,很有點 49 年加入國軍的趕腳。
第一份工作,在幾個 offer 中,我最終選擇了最輕松,風險也最高的一個崗位,三個外國人希望在國内開一家創業公司,做金融領網域的創新業務。
當時想的是我出道即巅峰(抱上創始人大腿),未來升職加薪成為 CEO 也是指日可待……
從公司角度來說,一直在掙扎,整整 3 年時間,死活敲不開中國金融業的大門,只有開銷,沒有收入。
而從我的角度來說,這三年公司人很少,我可以在家辦公,外國人不在國内的時候,我基本無所事事,花錢學了日語初級,跟着親戚前輩學了一點點财務皮毛,做了一段時間的英語培訓老師,還順道參加了一次考公,考上但沒去。
我的職業生涯前三年,啥都幹了點,啥都沒幹出名堂,主打一個随緣。
2008 年,我沒法随緣了。
因為我要結婚了,回頭看我職業發展上每一次的突破和進取,都不是因為我自己上進,而是因為要結婚了,要買房了,要養娃了,娃要上學了……
生活倒逼職業發展,生活但凡放松一點對我的要求,我就能果斷躺平。
2008 年年初,我辭掉了這份工作,打算找一個有點職場感覺的公司,順道賺點錢,很幸運,在金融海嘯來臨之前,我加入了 Randstad。
當時我同樣有 2-3 個 offer,我選了 Randstad,一方面是 Randstad 的 CEO 是荷蘭人,我不至于丢失自己的專業——回頭看,這思路也是很迷,為什麼讀的專業,工作中就必須用到?
另一方面,彼時全球排名第三的人力資源綜合性服務機構 Randstad 剛剛收購全球老四,反超了 Manpower,成為了全球第二,順道殺入了财富 500 強榜單。
這個思路也很迷,為什麼一定要追求 500 強企業?在幾年後,一位網紅給了迷信 500 強名頭的我當頭一棒……
鳳姐也是 500 強員工(家樂福收銀員),我和她應該沒什麼不同……
我有什麼可驕傲的?
進了 Randstad 之後,卻發現外企在下滑,在丢掉光環,在輸掉市場。
這段我寫過,不贅述了:《》
但作為打工人,一旦進入了一個行業,想要再出來,很難。
于是,再次有了跳槽想法的我準備曲線救國,在人力資源行業裡找一找靠譜的企業,準備跳到一個更高階的圈子裡。
(為什麼再次有跳槽想法?還是生活倒逼工作,我計劃養娃了)
當時的備選有三家,LinkedIn(互聯網 + 人力資源,但還沒進入中國),ADP(被譽為美國的工資條,3A 評級的企業,蘋果當時都只有 AA+),Mercer(人力資源咨詢公司,号稱是人力資源皇冠上的明珠)
我最後去了 Mercer。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只有 Mercer 給我開了 offer。
但進了 Mercer 之後,薪資翻了接近一倍,我突然發現,每個月還完房貸之後,我居然能存下錢了。
2
2012-2018 摸索的六年
回頭看,2012 年是移動互聯網崛起的時候,我正确的選擇應該是進入互聯網行業。
但我依然沒有選擇民企,互聯網公司。
因為當時的我聽了太多外企人去民企被虐慘了的故事。
負面故事挺多了,讓我覺得民企如此不堪,選擇企業文化更加溫和的外企,恰恰是人間正道。
在此期間,我曾經拒絕過美團的面試……
我當時的想法是:我,全球排名第一的人力資源咨詢公司美世的員工,去一家初創企業小破公司美團面試,是不是有點離譜?
美世,美團……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我能選錯?
嗯,現在,我發現了,我選錯了。
當然,在美世這段時間我倒不是毫無所獲,我開始給公司做公眾号,也做得風風火火,幫助公司抓住了公眾号的福利,而同事們都稱呼我為「小編」。
我弄了一個小号備用,有些不方便公司說的話,我想通過這個賬号發布(也就是今天大家關注我的瞎說職場,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這個賬号的 id 叫做 HRInsight,是我當時給公司準備的)
自己的個人号,很快也有文章就刷出了上萬 + 閱讀:《》
我沒敢說這是我自己的公眾号。
但依然有一位聰明的領導看了出來,很隐晦的給我建議:
「員工發聲,都代表公司,可能被媒體誤讀。一定要通過法務和公關審核。」
我很清楚外企的公關和審核有多麼嚴格,于是斷更了公眾号。
回頭看,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選擇。在 2014-15 年,很多職場公眾号享受到了平台紅利,做成了頭部大号。如今這些人都算是年入百萬起步,直奔千萬了。
我不懂成功背後的底層邏輯,不願意放棄舒适區,自然會和機會擦肩而過。
沒關系,還有機會。
2016 年,因為公眾号紅利的消失,我開始尋找其他平台,推廣公司的業務,自然而然的,看上了知乎。
我寫的回答《公司福利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意外火了。
回頭看這篇内容能火,還是非常運氣的。同一個回答下一個谷歌員工的回答被收錄到了知乎日報,獲取了大量流量,我借着流量以及普通人不知道的行業知識,實現了第一次高贊回答。
很快,知乎在 2016 年開始安排專人運營職場問題,我正好趕上了正規軍收編的紅利。
知乎的運營同學找到了當時在社區裡比較活躍的 HRD 小紅拖拉機。
小紅老師逛了一圈知乎,感覺我的回答還算靠譜,于是加了我微信,成立了一個知乎人力資源的小團體,我有幸開始享受知乎的運營紅利。
跟着知乎從千萬用戶,一直走到了 2 億用戶,我再一次吃到了平台紅利。
但這一次吃到紅利的是,不再是公司小編,而是我自己的個人品牌。
3
2018-2023 艱難的時局
我加入 Randstad 的時候,正是 08 年金融海嘯,外企走下坡路的時候;
2018 年我加入互聯網行業開始創業的時候,也是互聯網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
2018 年是 P2P 暴雷,互聯網寒冬年;
2019 年是過去十年最差,但未來十年最好的福報年;
2020 年是疫情;
2021 年是 K12 教育行業的消失和平台經濟的反壟斷指南;
2022 年是封控與核酸;
2023 年我被裁員了。
這點背的程度,可能還不比 49 年加入國軍,直逼 2002 年開始粉國足的球迷們。
但這段經歷讓我收獲很多。
我一度認為民企企業文化太離譜,不該加入;但是加入後我發現,其實也有民企還是不錯的;
我一度認為創業風險極高,然後創業失敗的我,卻柳暗花明,找到了一些新的機會;
我一度認為被裁員很難再就業,然後我發現,其實被裁員可能也沒有那麼可怕,更重要的是自己是以怎樣的心态去應對,以及……待在星巴克也可以不花錢。
今年我拿到了知乎年度新知答主的獎項。
在聚會時,我發現很多新知答主,其實和我一樣,都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在自己的領網域有一些研究和看法,分享出來給網友看,逐漸就成長為了知乎 KOL ——哦,知乎給起了一個新名字:KOP(Key Opinion Professionals)。
打造個人品牌,幫助我在艱難的時局中,生存了下來,有了一個可靠的副業收入,也得到了更多之前我接觸不到的機會。
這是我自己的成功路徑(如果這能算成功的話),也希望把這個觀點傳遞給大家。
✎ 寫在最後
這大概就是我這些年的經驗教訓。
作為一個普通職場人,我遇到了一些機會,我把握住了其中的部分機會,也錯過了很多能夠迅速成長的好機會。
但沒關系。
只要我保持開放的心态,保持昂揚的進取精神,我知道機會還會再來。
我在《》提到過:
有一句聳人聽聞的金句是這麼說的:當時代抛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
事實上,我一直堅信:
時代這個老司機是很人性的,在它不得不抛棄你之前,它給過提示,給過警告,甚至可以說是拼命拉你丫上車。
重要的是:
1. 保持開放,不用抓住每一個機會,只需要抓住最适合自己的機會;
2. 勤于復盤規律和趨勢。
如果你赢得莫名其妙,那麼你大概率也會輸得莫名其妙。
我們一直會聽到各種成功人士的雞湯,李佳琪發燒直播,咪蒙帶病加班。這些雞湯的價值很有限。
正如我在《》提到過的:
努力是廉價的。
如果無法摸清成功的底層邏輯,就算偶爾成功了一次,你也無法復制,甚至會原封不動的全盤輸回去。
拿到知乎的新知答主,對我來說很幸運,但我仍需要繼續摸索。
與你共勉,一同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