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新势力2024年销量目标:两家冲击80万辆,2家比2023年目标还低!,欢迎阅读。
作者:张佳
编辑:图图
尽管在 2023 年未完成其年度目标,但哪吒汽车在 1 月 20 日宣布了其在 2024 年的新目标:按照该公司计划,将在 2024 年完成 30 万辆的销量。这一目标与 2023 年一致,仍然为 30 万辆,其中国内 20 万辆,海外 10 万辆。如果对比 2023 年 12.7 万辆的销量,在 2024 年哪吒将要 136% 的大幅度增长才能够完成目标。对于在 12 月销量不过万辆的哪吒来说,这个挑战是巨大的。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哪吒 CEO 张勇在微博上先是公开检讨 2023 年的工作问题,其次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多位高层都被火速调离。
在近期,张勇也自己开启了网上招聘,上演一场真正版的 "BOSS 直聘 "。但是,就 2024 年 1 日 -14 日的销量来看,哪吒汽车交付 0.13 万辆,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来看,在今年 1 月该公司的销量会持续跌到最近几个月新低。不过,哪吒能否谷底回升还要看后续的产品和改革效果。而就这个目标来看,尽管有些增幅,不过相对于其他品牌来说,也都是 " 弟弟 "。
在明镜 pro 统计的主要新品牌 2024 年的目标中,其中增幅超过 500% 仅有一家,为问界;而增幅在 2023 年基础上增长超过 200% 的,除了问界还有 3 家,分别是深蓝、智己、阿维塔。而销量增幅超过 100% 的,除了上述的四家,还有理想、哪吒、零跑这三者。而增速在 100% 以下的有 5 家,其中最低的是蔚来,其目标是在 2024 年完成 23 万辆,这比 2023 年仅增长了 7 万辆。
有意思的是,基本上有增程产品的企业,在增速上都非常乐观;而看似 " 保守 " 的企业,像蔚来和小鹏,都是完全只有纯电产品的目标。当然,这也与哪吒和零跑定位于大众消费市场有关。与此同时,传统车企正在加速反攻,旗下新品牌的目标增速要超过不少 " 保守派 " 的造车新势力。
01
理想、埃安冲击 TOP 10
在众多造车新势力 / 传统车企新品牌中,理想和埃安是 2023 年表现最好的两家,也是 2024 年销量目标最激进品牌之二。这两家车企在 2023 年分别交出了年销 37.6 万辆和年销 48 万辆的成绩。进入 2024 年,两家不约而同地将销量目标定到了 80 万辆,是所有造车新势力 / 传统车企新品牌目标最高的车企。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两家将月均销量保持在 6.7 万辆以上。不过,埃安在去年的销量已经达到 48 万辆,而理想只有 37 万辆,并且从两者所在的细分市场来看,瞄准大众市场埃安无疑更有优势。理想的希望是在电动 MPV MEGA 和即将推出的 L6 上。按照规划,今年 3 月份,理想 MEGA 将向市场投放,L7/L8/L9 三款老车型迎来换代;4 月份,小型 SUV 理想 L6 将上市,切入 30 万元以下的市场;下半年理想还将投放三款纯电车型。
理想今年最大的威胁是问界。去年借着新 M7 和 M9 两款车型,问界在四季度销量回升,最终交出了 9.4 万辆的成绩。就在今年开年第一周,问界的交付量还完成了对理想的反超。正是如此,问界在 2024 年定下了 60 万辆销量目标,相对于 2023 年销量要增长 6 倍以上,这个增幅也是 " 遥遥领先 " 行业。
问界敢制定这一目标,最大的底气自然是华为的赋能,以及新 M7 和 M9 所表现出的市场潜力。据问界方面消息,新 M7 的累计大定订单已超 12 万辆,预计从 2024 年起,新 M7 的月交付能力将达每月 3 万辆。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前期积累的订单量的消化,问界能否保持这一增速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另外,上半年会推出的新 M5 和下半年推出的 M8 可能会成为助力其销量跃升的爆点。
无论是埃安和理想的 80 万辆,还是问界的 60 万辆,都不是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根据乘联会零售量数据,2023 年年销量在 80 万辆以上的只有 9 家,这些都是如比亚迪、一汽 - 大众、吉利、长安、上汽大众、广汽丰田这样的头部自主品牌及合资品牌,长期霸占国内销量 TOP10 之列。在 60 万辆之上的车企也并不多。换言之,埃安和理想的目标是今年进入国内销量 TOP10,而问界是进入 TOP15。
随着这些传统头部车企在新能源方面的发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更加艰难。有意思的是,在 2024 年增幅要达到 200% 以上的,传统车企的新品牌居多。
比如,长安汽车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深蓝汽车,在 2023 年达成 13.7 万辆的销量成绩后,2024 年目标直指 45 万辆,目标销量增速达到 220% 以上。而同为长安旗下新能源品牌阿维塔,2024 年销量目标为 9 万辆,同比增速也在 220% 以上。而上汽集团旗下新能源品牌的智己,2024 年的目标是实现从 3.83 万辆到年销 12 万 -13 万辆的跨越,同比增速在 310% 以上。
从去年 12 月销量破万的节奏来看,深蓝、智己实现这一目标也并非不可能,阿维塔需要参考其新产品阿维塔 12 的表现,不过其 9 万辆的年销量目标已经在 2023 年 10 万辆目标上下降了 1 万辆,算是 " 回归 " 理性了。深蓝、阿维塔、智己三家正在加速市场扩张步伐。这也是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一次 " 反攻 "。
02
新势力也更谨慎了
对比之下,蔚来、小鹏、零跑等造车新势力则是寻求稳中有升,目标也看起来更务实。增幅目标最低的蔚来,对 2024 年的目标定在 23 万辆左右,月均销量不到 2 万辆。蔚来在 2023 年的目标为 24.5 万辆,在 2023 年基础上降低了 1.5 万辆。蔚来的谨慎是有原因的。首先,在 2024 年,蔚来品牌没有新车,其次蔚来 CEO 李斌认为,2024 年上半年整个汽车市场会比较难。不过蔚来下半年即将推出的第二品牌,这会带来较大的增量。
在经历过销量腰斩过后,小鹏汽车已经重新进入了增长的态势之中。2024 年,小鹏的目标为 28 万辆,略微超过蔚来,同比增速约为 90%,月均销量需要达到 2.3 万辆。实现这一目标,对于月销已经连续破 2 万辆的小鹏来说问题并不大。有消息称,2024 年小鹏会推出 5 款新车。除了在本月上市 MPV 车型 X9 外,还将推出代号为 F57 的中型轿车、代号为 E39 的 B+ 级 SUV、代号为 F61 的 A+ 级 SUV、代号为 E29 的 B 级轿跑和代号为 F59 的 A+ 级轿车。在密集的新车投放之下,小鹏年销量甚至有望冲击更高的目标。
小鹏在 1 月 22 日被爆出正在进行剧烈的内部调整,此次调整由小鹏总裁王凤英主导。小鹏的起势与上一轮改革有直接关系,而此次调整之后还能为其提供新的 " 改革红利 " 吗?
而零跑 2024 年的销量目标为 30 万 -40 万辆,同比增速为 108.33%-177.78%。在几家头部造车新势力中,零跑是最早完成纯电 + 增程的双线布局落地的车企,这也为其在 2023 年带来了可观的销量增量。除了已经开启预售的零跑 C10 外,零跑在年内还将推出全新车型 C16。鉴于与 Stellantis 集团的合作,零跑 2024 年的海外销量也会是一个看点。
吉利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极氪,2024 年销量目标为 23 万辆,目标增速约为 93%;东风旗下的岚图 2024 年的销量目标是能够翻番至 10 万辆。在 2023 年最后一个月,岚图的销量已经达到了月销 1 万辆,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在 2024 年完成 10 万辆基本没有悬念。另外,随着 1 月 22 日,东风与华为就智能汽车业务合作的公布,岚图在 2024 年的销量表现同样具有想象空间。
03
对市场判断存在较大分歧
如果从总规模来看,这几家新势力总销量目标是 26 万辆 +,而几家传统车企的新品牌目标是 180 万辆 +,这两大阵营合计的目标销量规模是 440 万辆左右。几乎是要准备去占据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 " 半壁江山 "。当然,这些目标能否完成还有待时间检验。如果从这个目标的设定背后,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很明显的趋势。
比如对明年市场的表现,谨慎者正在浮出。李斌在去年 12 月的媒体沟通会上公开表示说,2024 年会 " 很惨 "。
" 明年后年会非常惨烈。" 李斌说。在内部,李斌提出了两个 " 放弃幻想 ":其一,是对明年市场竞争要放弃幻想;其次,是对于以价换量也要放弃幻想。李斌说现在资格赛已经进入后期,竞争会 " 很惨 "。在市场上,李斌也直言进入到四季度之后确实也感受到了价格战进一步激烈,即使在高端的这个市场竞争对手也有给出了 30% 优惠的案例。
除了上述的蔚来,其实国内另一个巨头奇瑞汽车也同样对明年车市做出 " 预警 "。1 月 9 日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对 2024 年汽车行业进行判断,他认为形势将更为严峻,预计将处于低位增长。而基于这个判断,奇瑞在 2024 年奇瑞会坚持把经营质量放在首位,在 2023 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超越行业增速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销量增速超出行业增速 10%-20% 的目标。
在两年前,奇瑞对 2024 年的目标是 400 万辆,但在这次调整之后奇瑞显然放弃了这一目标。当然,就在新品牌中来看,大家的情绪还都偏向于乐观。不过,对增程产品而言,其实明年的挑战会更巨大。在过去这两年中,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增程插混增长很快,但目前碳酸锂价格已经降低,纯电动车的成本也进一步下降。
你到底花 2-3 万元买增程器系统,还是多选几十度电——这将成为消费者现实的选择。
诸如奇瑞、长城、吉利等都已经表态不会上马增程产品,而继续用插混这一更为先进的技术来获取市场。插混技术不仅可将发动机作为增程器发电,也可以有更好的动力表现,这可以解决高速动力不足等情况。当然,这一切还取决于市场的接受程度。那么来猜测一下,到明年这些企业谁能完成目标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