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新勢力2024年銷量目标:兩家衝擊80萬輛,2家比2023年目标還低!,歡迎閱讀。
作者:張佳
編輯:圖圖
盡管在 2023 年未完成其年度目标,但哪吒汽車在 1 月 20 日宣布了其在 2024 年的新目标:按照該公司計劃,将在 2024 年完成 30 萬輛的銷量。這一目标與 2023 年一致,仍然為 30 萬輛,其中國内 20 萬輛,海外 10 萬輛。如果對比 2023 年 12.7 萬輛的銷量,在 2024 年哪吒将要 136% 的大幅度增長才能夠完成目标。對于在 12 月銷量不過萬輛的哪吒來說,這個挑戰是巨大的。
為了完成這一目标,哪吒 CEO 張勇在微博上先是公開檢讨 2023 年的工作問題,其次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多位高層都被火速調離。
在近期,張勇也自己開啟了網上招聘,上演一場真正版的 "BOSS 直聘 "。但是,就 2024 年 1 日 -14 日的銷量來看,哪吒汽車交付 0.13 萬輛,如果按照這個速度來看,在今年 1 月該公司的銷量會持續跌到最近幾個月新低。不過,哪吒能否谷底回升還要看後續的產品和改革效果。而就這個目标來看,盡管有些增幅,不過相對于其他品牌來說,也都是 " 弟弟 "。
在明鏡 pro 統計的主要新品牌 2024 年的目标中,其中增幅超過 500% 僅有一家,為問界;而增幅在 2023 年基礎上增長超過 200% 的,除了問界還有 3 家,分别是深藍、智己、阿維塔。而銷量增幅超過 100% 的,除了上述的四家,還有理想、哪吒、零跑這三者。而增速在 100% 以下的有 5 家,其中最低的是蔚來,其目标是在 2024 年完成 23 萬輛,這比 2023 年僅增長了 7 萬輛。
有意思的是,基本上有增程產品的企業,在增速上都非常樂觀;而看似 " 保守 " 的企業,像蔚來和小鵬,都是完全只有純電產品的目标。當然,這也與哪吒和零跑定位于大眾消費市場有關。與此同時,傳統車企正在加速反攻,旗下新品牌的目标增速要超過不少 " 保守派 " 的造車新勢力。
01
理想、埃安衝擊 TOP 10
在眾多造車新勢力 / 傳統車企新品牌中,理想和埃安是 2023 年表現最好的兩家,也是 2024 年銷量目标最激進品牌之二。這兩家車企在 2023 年分别交出了年銷 37.6 萬輛和年銷 48 萬輛的成績。進入 2024 年,兩家不約而同地将銷量目标定到了 80 萬輛,是所有造車新勢力 / 傳統車企新品牌目标最高的車企。
要實現這一目标,需要兩家将月均銷量保持在 6.7 萬輛以上。不過,埃安在去年的銷量已經達到 48 萬輛,而理想只有 37 萬輛,并且從兩者所在的細分市場來看,瞄準大眾市場埃安無疑更有優勢。理想的希望是在電動 MPV MEGA 和即将推出的 L6 上。按照規劃,今年 3 月份,理想 MEGA 将向市場投放,L7/L8/L9 三款老車型迎來換代;4 月份,小型 SUV 理想 L6 将上市,切入 30 萬元以下的市場;下半年理想還将投放三款純電車型。
理想今年最大的威脅是問界。去年借着新 M7 和 M9 兩款車型,問界在四季度銷量回升,最終交出了 9.4 萬輛的成績。就在今年開年第一周,問界的交付量還完成了對理想的反超。正是如此,問界在 2024 年定下了 60 萬輛銷量目标,相對于 2023 年銷量要增長 6 倍以上,這個增幅也是 " 遙遙領先 " 行業。
問界敢制定這一目标,最大的底氣自然是華為的賦能,以及新 M7 和 M9 所表現出的市場潛力。據問界方面消息,新 M7 的累計大定訂單已超 12 萬輛,預計從 2024 年起,新 M7 的月交付能力将達每月 3 萬輛。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前期積累的訂單量的消化,問界能否保持這一增速還需要打一個問号。另外,上半年會推出的新 M5 和下半年推出的 M8 可能會成為助力其銷量躍升的爆點。
無論是埃安和理想的 80 萬輛,還是問界的 60 萬輛,都不是一個容易達成的目标。根據乘聯會零售量數據,2023 年年銷量在 80 萬輛以上的只有 9 家,這些都是如比亞迪、一汽 - 大眾、吉利、長安、上汽大眾、廣汽豐田這樣的頭部自主品牌及合資品牌,長期霸占國内銷量 TOP10 之列。在 60 萬輛之上的車企也并不多。換言之,埃安和理想的目标是今年進入國内銷量 TOP10,而問界是進入 TOP15。
随着這些傳統頭部車企在新能源方面的發力,要實現這一目标就更加艱難。有意思的是,在 2024 年增幅要達到 200% 以上的,傳統車企的新品牌居多。
比如,長安汽車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深藍汽車,在 2023 年達成 13.7 萬輛的銷量成績後,2024 年目标直指 45 萬輛,目标銷量增速達到 220% 以上。而同為長安旗下新能源品牌阿維塔,2024 年銷量目标為 9 萬輛,同比增速也在 220% 以上。而上汽集團旗下新能源品牌的智己,2024 年的目标是實現從 3.83 萬輛到年銷 12 萬 -13 萬輛的跨越,同比增速在 310% 以上。
從去年 12 月銷量破萬的節奏來看,深藍、智己實現這一目标也并非不可能,阿維塔需要參考其新產品阿維塔 12 的表現,不過其 9 萬輛的年銷量目标已經在 2023 年 10 萬輛目标上下降了 1 萬輛,算是 " 回歸 " 理性了。深藍、阿維塔、智己三家正在加速市場擴張步伐。這也是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時代的一次 " 反攻 "。
02
新勢力也更謹慎了
對比之下,蔚來、小鵬、零跑等造車新勢力則是尋求穩中有升,目标也看起來更務實。增幅目标最低的蔚來,對 2024 年的目标定在 23 萬輛左右,月均銷量不到 2 萬輛。蔚來在 2023 年的目标為 24.5 萬輛,在 2023 年基礎上降低了 1.5 萬輛。蔚來的謹慎是有原因的。首先,在 2024 年,蔚來品牌沒有新車,其次蔚來 CEO 李斌認為,2024 年上半年整個汽車市場會比較難。不過蔚來下半年即将推出的第二品牌,這會帶來較大的增量。
在經歷過銷量腰斬過後,小鵬汽車已經重新進入了增長的态勢之中。2024 年,小鵬的目标為 28 萬輛,略微超過蔚來,同比增速約為 90%,月均銷量需要達到 2.3 萬輛。實現這一目标,對于月銷已經連續破 2 萬輛的小鵬來說問題并不大。有消息稱,2024 年小鵬會推出 5 款新車。除了在本月上市 MPV 車型 X9 外,還将推出代号為 F57 的中型轎車、代号為 E39 的 B+ 級 SUV、代号為 F61 的 A+ 級 SUV、代号為 E29 的 B 級轎跑和代号為 F59 的 A+ 級轎車。在密集的新車投放之下,小鵬年銷量甚至有望衝擊更高的目标。
小鵬在 1 月 22 日被爆出正在進行劇烈的内部調整,此次調整由小鵬總裁王鳳英主導。小鵬的起勢與上一輪改革有直接關系,而此次調整之後還能為其提供新的 " 改革紅利 " 嗎?
而零跑 2024 年的銷量目标為 30 萬 -40 萬輛,同比增速為 108.33%-177.78%。在幾家頭部造車新勢力中,零跑是最早完成純電 + 增程的雙線布局落地的車企,這也為其在 2023 年帶來了可觀的銷量增量。除了已經開啟預售的零跑 C10 外,零跑在年内還将推出全新車型 C16。鑑于與 Stellantis 集團的合作,零跑 2024 年的海外銷量也會是一個看點。
吉利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極氪,2024 年銷量目标為 23 萬輛,目标增速約為 93%;東風旗下的岚圖 2024 年的銷量目标是能夠翻番至 10 萬輛。在 2023 年最後一個月,岚圖的銷量已經達到了月銷 1 萬輛,如果按照這個趨勢在 2024 年完成 10 萬輛基本沒有懸念。另外,随着 1 月 22 日,東風與華為就智能汽車業務合作的公布,岚圖在 2024 年的銷量表現同樣具有想象空間。
03
對市場判斷存在較大分歧
如果從總規模來看,這幾家新勢力總銷量目标是 26 萬輛 +,而幾家傳統車企的新品牌目标是 180 萬輛 +,這兩大陣營合計的目标銷量規模是 440 萬輛左右。幾乎是要準備去占據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的 " 半壁江山 "。當然,這些目标能否完成還有待時間檢驗。如果從這個目标的設定背後,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很明顯的趨勢。
比如對明年市場的表現,謹慎者正在浮出。李斌在去年 12 月的媒體溝通會上公開表示說,2024 年會 " 很慘 "。
" 明年後年會非常慘烈。" 李斌說。在内部,李斌提出了兩個 " 放棄幻想 ":其一,是對明年市場競争要放棄幻想;其次,是對于以價換量也要放棄幻想。李斌說現在資格賽已經進入後期,競争會 " 很慘 "。在市場上,李斌也直言進入到四季度之後确實也感受到了價格戰進一步激烈,即使在高端的這個市場競争對手也有給出了 30% 優惠的案例。
除了上述的蔚來,其實國内另一個巨頭奇瑞汽車也同樣對明年車市做出 " 預警 "。1 月 9 日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對 2024 年汽車行業進行判斷,他認為形勢将更為嚴峻,預計将處于低位增長。而基于這個判斷,奇瑞在 2024 年奇瑞會堅持把經營質量放在首位,在 2023 年快速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保持超越行業增速的高質量發展,實現銷量增速超出行業增速 10%-20% 的目标。
在兩年前,奇瑞對 2024 年的目标是 400 萬輛,但在這次調整之後奇瑞顯然放棄了這一目标。當然,就在新品牌中來看,大家的情緒還都偏向于樂觀。不過,對增程產品而言,其實明年的挑戰會更巨大。在過去這兩年中,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增程插混增長很快,但目前碳酸锂價格已經降低,純電動車的成本也進一步下降。
你到底花 2-3 萬元買增程器系統,還是多選幾十度電——這将成為消費者現實的選擇。
諸如奇瑞、長城、吉利等都已經表态不會上馬增程產品,而繼續用插混這一更為先進的技術來獲取市場。插混技術不僅可将發動機作為增程器發電,也可以有更好的動力表現,這可以解決高速動力不足等情況。當然,這一切還取決于市場的接受程度。那麼來猜測一下,到明年這些企業誰能完成目标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