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分享的汽车经验:从“高端内卷”到“下沉突围”,智驾的春天来了吗?,欢迎阅读。
从 " 高端内卷 " 到 " 下沉突围 ",智驾的春天来了吗?(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几乎每一年,比亚迪都会选择在开年放出大招。
2024 年初,比亚迪率先将新能源汽车打入 7 万元区间,并喊出 " 电比油低 " 的口号,将新能源车的价格战引入深水区。而今年,比亚迪则直接将智驾打到 7 万元市场,树起了 " 全民智驾 " 的大旗,试图将高阶智驾从 " 奢侈品 " 变为 " 普及产品 "。
不同于去年,很多厂商被打个措手不及,今年几乎同一时间,长安汽车、零跑等纷纷宣布把智驾下放至 10 万级车型,试图在这场 " 智驾普及 " 战中抢占先机。
一时间,汽车市场在价格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之时,一场 " 智驾普及 " 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从 " 高端内卷 " 转变为 " 下沉突围 ",各大车企都面临着新的战略调整与市场考验。
新能源汽车市场要卷出天际了,每家车企都不敢掉以轻心,智驾能在这场价格下沉的比拼中实现普及吗,车企们智驾水准会有很大的进步吗,智驾的春天已经来了吗?
低价智驾破局,打响 " 全民普及 " 第一枪
在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王传福开门见山地提出:" 好技术,就应该人人可享。" 为此,比亚迪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引入全系 21 款车型,不仅包括售价 20 万以上的汉、唐等中高端车型,还包括了元 UP、秦 PLUS DM-i、宋 PLUS DM-i 等 10 万元级别车型,甚至海鸥、海豚等价格区间低至 7 万元左右的入门款车型都覆盖了。
具体而言,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分为 A/B/C 三套方案,天神之眼 A 主要搭载在价格最高的仰望品牌上,天神之眼 B 主要搭载在腾势品牌和比亚迪品牌高端车型上,此前均已上车。而天神之眼 C 才是此次 " 智驾普及 " 的重中之重,主要面向 20 万元以下价位车型。
据了解,天神之眼 C 是比亚迪自研的方案,有公开信息称,C 方案的成本仅为 3000 多元 / 套。
成本极大压缩之下,价格看起来就会很美丽,并且天神之眼 C 依旧保持了智驾很高的水准。硬體方面,天神之眼 C 采用的是比亚迪独创的 " 二郎神 " 前视三目摄像头,还配备了 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和 12 颗超声波雷达等硬體,并配备了行业先进的端到端控制算法。
这套软硬體组合下来,天神之眼 C 可以支持自适应巡航、智能跟车、车道保持、上 / 下匝道、自动变道、避开 / 绕行部分障碍物等高快领航功能。
官方称按照导航规划的路径,可实现智驾 1000 公里以上 0 接管、AEB 功能在 100km/h 下稳定刹停,未来还会逐步释放 120 公里和 140 公里时速的 AEB 能力,代客泊车成功率高达 99%,保证在突发情况下瞬间做出判断以避免事故发生。
此外,天神之眼 C 也支持侧方停车、倒车入库、代客泊车等功能,基本可以满足大多数出行场景。
就在比亚迪宣布 " 智驾普及 " 的前一天,长安汽车也推出了智能化战略 " 北斗天枢 2.0 计划 ",表示未来三年将推出 35 款数智新车型,并且从 2025 年起,旗下所有品牌的乘用车都将全面向数智产品转型,不再开发非数智化新产品。
深蓝汽车作为长安智能化战略的重要承载者,旗下 S07 和 L07 车型顺势在原有华为乾崑智驾 ADS SE 的基础上,推出了深蓝智驾 AD PRO 版,深蓝 S05 则沿用深蓝智驾 AD PRO 系统,并免费更新高阶包。
与比亚迪类似,长安汽车也把智驾标配到了 10 万元价位,提出实现智能化的科技平权。
而零跑汽车则直接用产品代替 " 宣言 ",宣布零跑 B10 车型将于 3 月 10 日开启预售,该车型定价 15 万级,搭载激光雷达并支持城区智能驾驶。
智驾赛道:从 " 高端内卷 " 到 " 下沉突围 "
" 智驾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 王传福这句话不仅成为比亚迪普及智驾的注脚,更揭示了智驾市场亟待打破 " 阶层固化 " 困局。
长期以来,高阶智驾功能如同奢侈品一样,几乎被 30 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所垄断。而中国 70% 的汽车消费者购车预算集中在 20 万元以下。
这一结构性不匹配的市场格局,直接导致 2024 年中国内地售出的车辆中,仅有不到 10% 搭载高阶智驾功能,这意味着智驾成为少数人的选择,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机会接触智驾。
这恰恰是智驾市场最大的痛点:渗透率不足,无法覆盖到更广泛的消费群体。相应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智驾的发展速度,难以通过更多真实用户数据的分析,从而快速实现迭代更新。
而在汽车市场日益内卷的背景下,只有降低智驾使用的价格门槛,才有可能加速渗透到更宽广的层面,惠及更多的消费者。
比亚迪、长安汽车等自主品牌率先以低成本方案切入,意味着智驾从 " 高端内卷 " 开始走向 " 下沉突围 ",而车企们的集体转向,也是争夺未来市场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低价智驾在技术成本侧已经具备可行性。以激光雷达为例,2020 年单颗成本高达 2000 美元,2024 年已降至 500 美元以内。与此同时,车企通过自研算法和供应链整合可以进一步压缩成本。
比亚迪就凭借垂直整合能力,将智驾核心零部件的自供率提升至 70%,而零跑则选择与大疆车载合作,采用 " 纯视觉 + 轻量化雷达 " 的低成本方案。在这场竞赛中,谁能以更低价格实现更优体验,谁就能率先撬动大众市场。
技术成本下探之外,消费者认知也出现转变。经过多年的发展,智驾技术已经愈发成熟,如今头部车企的 AEB(自动紧急制动)误触发率已降至 0.1 次 / 万公里以下,城市 NOA 接管频率从 2023 年的每百公里 3 次下降至 1.5 次,技术可靠性大幅提升。
消费者对智驾的认知也从 " 尝鲜 " 转变为 " 刚需 "。根据艾瑞咨询调研显示,2024 年超 70% 的消费者认为智驾能显著提升出行安全性与便利性,较 2022 年增长 25 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将智驾纳入买车的重要考量维度。
价格战后的 " 智驾新博弈 "
过去两年,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全年降价车型数量高达 227 款,远超 2023 年的 148 款和 2022 年的 95 款。降价范围不仅覆盖了新能源车型,还逐步扩展到传统燃油车市场。
价格战后,如今一场 " 智驾普及 " 战又开始酝酿新的风暴。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很可能因此再次产生新的变化。
在智驾普及潮下,传统合资车企或将被动跟进,加速技术合作。2024 年,合资品牌在华市场份额已跌破 35%,智驾领網域的滞后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最近两年的信息显示,大众、丰田等传统巨头已经开始加速转型。大众与地平线合资成立智驾軟體公司;丰田则宣布投资 50 亿美元,与 Pony.ai 联合开发 L4 级系统。而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车企,都要在智驾领網域有所建树,2025 年,也许会看到更多传统合资车企加速补课智驾。
而传统自主品牌车企则大多是 " 自研+采购 " 的两条腿走路。长城汽车一方面与智驾公司元戎启行合作,为魏牌蓝山车型提供了高阶智驾方案,另一方面其智驾自研团队持续扩张,计划将在美国加州设立办公室。
去年经过大刀阔斧调整的吉利,内部形成了明确的智驾发展路线:极氪主攻高阶,吉利品牌主攻低阶的智驾解决方案。
不难看出,2025 年传统自主品牌车企,为智能驾驶押上了更多筹码。
新势力阵营同样面临战略调整。蔚来、理想等品牌曾以 "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 建立高端形象,但从去年开始,理想汽车已经推出取消激光雷达的 "Air 版 " 车型,售价直降 5 万元;蔚来则计划将智驾功能拆分为 " 基础包 " 与 " 进阶包 ",通过订阅制降低入门门槛。
随着一触即发的智驾普及战,新势力们未来将会继续提升智驾能力,深化策略调整,推出 " 减配版 " 智驾功能,主攻价格下沉,保持市场份额。
然而,这种 " 减配求生 " 的策略虽能在短期内稳住市场份额,但也带来隐忧,倘若过度牺牲技术独特性,新势力们赖以生存的 " 高端标签 " 恐被瓦解。这就需要新势力们寻找一个平衡的中间态。
毋庸置疑,一场关于智驾的新博弈正在开始,传统合资车企的被动转型、自主品牌的双轨押注、新势力们的进退维谷,共同勾勒出了一幅行业变革的复杂图景。但本质上智驾的新博弈是一场关于 " 普惠 " 与 " 卓越 "、" 速度 " 与 " 质量 " 的持久战。
结语
在这场 " 智驾普及 " 的浪潮中,各方势力都在积极探索、奋力博弈,试图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但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智驾技术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服务消费者。
对于车企而言,智驾普及绝非简单的 " 价格战 " 或 " 配置堆砌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如何确保技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是这场竞赛的核心命题。毕竟,消费者对智驾的期待,已从最初的 " 尝鲜 " 逐渐转变为 " 刚需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对技术可靠性的深刻期待。
未来,智驾市场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阶段。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与用户体验的三重考验,将成为车企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那些能够在 " 技术领先 " 与 " 规模效应 " 之间找到平衡的车企,才能真正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