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3.5mm耳機口要徹底消失了,我很懷念它,歡迎閲讀。
前段時間,小雷退掉了早早預定了的 Xperia 1 V 手機。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在對索尼手機拍照水平有基本了解的情況下,小雷不認為這台手機值得 9049 元的售價,打算等過段時間看看有沒有其他途徑以更低的價格入手。但比起不買它的原因,我一開始選擇買這款手機的原因其實更加簡單:這是市面上為數不多還提供 3.5mm 耳機接口的旗艦手機。
圖片來源:Sony
誰能想到,在 2023 年,耳機接口居然跟汽車的實體空調旋鈕一樣,成為了一個值得專門拿出來説的核心賣點。
盡管大家説到耳機孔,首先想到的就是 3.5mm 耳機接口,但和現在鸠占鵲巢的 USB-C 耳機接口一樣,3.5mm 在耳機接口領網域也是「後來者」。抛開更古早的、沒有統一接口的接線時代,現代意義的「耳機接口」其實源自老式電話的接線交換機。
就像電影《John Wick》中的那樣,在手工接線時代,接線員需要不斷将不同電話機的線纜轉接,而頻繁插拔的電話線需要一個簡單且耐用的接口系統,這個接口系統就是現代「通訊端子」的前身。而到後來,這種操作簡便、經久耐用且一開始就為了傳輸音頻信号而設計的端口系統也自然而然地被應用到了後來的耳機等設備中。
圖片來源:天龍
比如在現代高端、專業音頻產品中常見 6.3mm(四分之一英寸)耳機接口,其實就源自 1887 年所使用的第一代人工電話交換機。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内,6.3mm 接口才是大家默認的「耳機接口」。
雖然説像在電吉他、晶體管等專業音頻設備中,6.3mm 也沒有多占空間,但随着微電子行業的發展,電子產品呈現出了小型化、移動化的趨勢。20 世紀 60 年代,5 号電池的流行讓電子產品真正脱離了電源線的束縛,移動電子產品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此時此刻,6.3mm 耳機接口似乎就有點礙事了。于是在剪斷電源線後,用户和品牌開始對耳機線動手了。
3.5mm 具體發明于哪一年已經無從考證,但從查到的資料看,最早使用 3.5mm 的產品應該是索尼的 Walkman 播放器。沒錯,對 3.5mm 不離不棄的最終還是索尼—— 1979 年,索尼推出了第一款 Walkman —— TPS-L2。
圖片來源:Sony
作為第一款成功商業化的便攜音樂播放器,TPS-L2 的意義已經不再是一款音樂播放器,而是成為了當時潮流文化的标志之一。再加上背後來自索尼的資源扶持,TPS-L2 很快就成了當時個人音樂設備的「行業模板」,而 3.5mm 接口系統也随着 TPS-L2 的流行成為了當時個人音頻領網域最常用的接口。
但 3.5mm 就是耳機接口的終極解決方案了嗎?答案是否定的。2006 年前後,手機出現了小型化的潮流,占用空間比 3.5mm 更小的 2.5mm 耳機接口開始被部分手機品牌「試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 2.5mm 和高端音頻產品中采用 2.5mm 平衡口并不能混為一談。雖然接口看起來很像,但兩者的端子定義方式存在區别。當時的 2.5mm 非平衡口耳機和 3.5mm 耳機在端子定義上完全一致,僅尺寸存在些許區别。不過由于主流耳機產品通常都只提供常規的 3.5mm 耳機接口,因此 2.5mm 非平衡口耳機在短時間内就被市場抛棄,3.5mm 也就這樣成為了耳機接口的代名詞。
但很快,3.5mm 耳機接口就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強敵。
在手機行業進入全面屏時代之前,厚度是手機品牌最常「卷」的一個領網域。在厚度内卷最瘋狂的時候,「最薄智能手機」這一紀錄甚至可以在 30 分鍾内被刷新。手機品牌為了控制手機厚度可以説無所不用其極,但無論品牌如何努力,3.5mm 耳機接口始終是手機品牌無法繞過的技術難題。
3.5mm 接口指的是耳機插口的尺寸,那既然耳機插頭已經要走了 3.5mm,那容納耳機插頭的接口無論怎麼説也要比 3.5mm 要厚,那容納耳機接口的手機自然也要比 3.5mm 要厚,當時絕大多數的 3.5mm 耳機接口光是外徑就來到了 5mm。為了解決 3.5mm 耳機接口的厚度限制,有些品牌甚至不惜「復活」了當時已經被抛棄的 2.5mm 耳機接口,只為了偷空那微不足道的 1mm。
在 2014 年,OPPO 用 OPPO R5 給出了「3.5mm 難題」的答案。
圖片來源:OPPO
剛剛説過,3.5mm 耳機接口的外徑通常為 5mm,但這款發布于 2014 年的智能手機厚度卻薄至 4.85mm。而成為「空間魔法師」的秘訣也非常簡單——一個 Micro USB 轉 3.5mm 的轉換器。
圖片來源:雷科技
沒錯,OPPO R5 并未配備 3.5mm 耳機接口,但卻在手機包裝内提供了一個 USB 接口轉耳機接口的轉換器。從反面來看,OPPO R5 确實開創了充電不能用有線耳機聽歌的時代,但從正面看,OPPO 這一大膽的舉措也确實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當時并不只有 OPPO 想到了用轉換器來取代 3.5mm 耳機接口,但大多數品牌都因擔心用户不滿而暫時擱置。OPPO R5 的出現很好地給其他手機品牌充當了反面教材,也暫時保住了 3.5mm 耳機接口的行業定位。随後也陸續有手機品牌想對耳機接口「動手」,比如樂視手機就率先采用了 USB-C 耳機接口。
但真正掀起「無耳機接口」運動的,還得是我們的老熟人 Apple。
圖片來源:iFixit
2016 年,iPhone 7 發布。盡管 Apple 在發布會後安排了不少歌曲表演,但 iPhone 7 作為第一款沒有 3.5mm 接口的旗艦手機依舊受到了大量用户的指責。從拆解圖上看,原本屬于耳機接口的空間現在已經被更大的 Taptic Engine 線性振動單元和新增的氣壓計出口所替代。根據 Apple 的説法,這個新增的元件可以用來平衡手機内外大氣壓。
換句話説,iPhone 7 是第一次有手機品牌不因為手機「厚度限制」而主動放棄耳機接口。作為「補償」,Apple 為用户提供了三種不同的耳機解決方案:
首先,所有 iPhone 改配采用 Lightning 接口的 EarPods 有線耳機;其次用户在購買 iPhone 7 時,包裝内也會随附一個 Lightning 轉 3.5mm 的轉換器,方便用户使用 3.5mm 耳機。當然了,你也可以花 1288 元的價格買一個 AirPods,從而能「更優雅」地使用 iPhone 聽音樂。
圖片來源:Apple
但遺憾的是,iPhone 和 AirPods 的熱賣為手機品牌去除 3.5mm 耳機結構提供了輿論「兜底」安全網,而無數山寨 AirPods 也為用户帶來了廉價的 TWS 耳機。就像當年的 TPS-L2 一樣,AirPods 成為了新一代的流行文化标志,TWS 耳機也逐漸成為主流。
而此時的 3.5mm 耳機,就成為了吃力不讨好的代表。
不少品牌會用手機防水性來為不提供 3.5mm 耳機接口的行為開脱。确實,不提供 3.5mm 耳機接口可以減少機身開孔,但索尼每年都在用 Xperia 證明有耳機孔也可以做防水,更不用説大多數手機根本就沒通過 IP67 測試。
實際上,取消 3.5mm 耳機口更多的還是出于成本方面的考慮:無論用户是否購買他們的 TWS 耳機,省略掉的開孔步驟和元件成本也能為手機降低一定的成本。另外耳機結構本身就是一個經常插拔的易損件,去掉耳機接口也可以一勞永逸地降低手機售後成本。
中國電子音響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國内傳統有線耳機產值在 400 億元左右,并且在持續萎縮,市場空間逐步被無線耳機所占據并引領耳機行業的成長,2018 年無線耳機產值占比已過半達到 60%,屬于有線耳機的輝煌已經一去不回。
圖片來源:Shure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我們怎麼懷念 3.5mm 耳機接口,有線耳機都不可能會再次成為手機的主流配置。在這個手機無孔化越來越激進的潮流下,未來的手機説不定連充電接口都不再提供。有線耳機的市場也不可能完全消失,高端耳機和低價耳機作為有線耳機市場的兩個極端,依舊支撐着有線耳機僅剩的市場空間,為各自的用户群體發聲。
只不過對大多數用户來説,比起真實的使用需求,大家對有線耳機的懷念更多地也只是感嘆一下「時間過得真快」,真正願意購買、使用有線耳機的始終還是少數,這一代已經由中國電子音響行業協會的數據論證過了。再説了,公交、地鐵、高鐵上那些響徹車廂的短視頻也一次次説明了大多數人其實根本不在意耳機還是揚聲器的問題。
面對已經不可能回頭的 TWS 浪潮,與其説我們懷念的是 3.5mm 有線耳機,倒不如説我們懷念的是那個手機品牌為了實現創意登峰造極,同時也不會用蹩腳的理由為 PUA 消費者的行為開脱的智能手機黃金年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