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9月單車利潤跌至1.1萬,汽車企業掙錢為何這麼難?,歡迎閲讀。
買車用車就找 SUV 大咖
今年很多場新車發布會一到公布價格環節,車企大佬就會抱怨自己在虧本賣車,就連 20 多萬的新車也是賣一輛虧一輛。
比如説,智界 R7 的起售價為 25.98 萬元,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表示 " 至少今年,智界 R7 是虧錢的 , 賣一輛車大概虧 3 萬左右 " 。
很多人也許會把這些言論解讀成 " 訴苦 "。但現實情況的确是,車企的日子越過越苦,即使銷量漲了依然掙不到錢。
有數據就有真相。
國家統計局對單車經濟指标進行測算後發現,今年前 9 個月,國内汽車產業鏈的單車利潤已降至 1.6 萬元,其中 9 月僅為 1.1 萬元,創了新低。而單車成本近年來不斷提高,已增加至 29.9 萬元,處于七年來的高位水平。
有些人可能覺得單車利潤 1.1 萬元并不少,實際上這是單車產業鏈的利潤,也就是包括整車,零部件的利潤總和。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為什麼汽車企業掙錢這麼難呢?
都是價格戰惹的禍?
汽車產業屬于高端制造業,可是利潤率卻低于行業平均水平,這引起了不少讨論與擔憂。
乘聯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 9 個月,國内汽車行業收入 73593 億元,同比增長 3%;成本為 64531 億元,同比增長 3%;利潤為 3360 億元,同比下降 1.2%。相較下遊工業企業利潤率 6.1% 的平均水平,汽車行業 4.6% 的利潤率仍偏低。
而令人最意外的是,今年 9 月國内有 40 多款新車上市,銷量同比、環比均上漲,可當月利潤率為 3.4%,是年内最低。給人留下了車市 " 賣得越好虧得越慘 " 的印象。
這被歸根為價格戰的惡果。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 " 市場脈搏 " 監測數據,今年 1~8 月," 價格戰 " 已致使新車市場整體零售累計損失 1380 億元,對行業健康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目前是購車用户薅羊毛的好時機。車企都在想辦法提升產品性價比,很多細分市場都在重新定價。大眾系寶來、朗逸的價格都被打到 6 萬元價格區間。
此外,當下汽車市場競争激烈,技術迭代更新非常快,因此車企需要加大研發投入,才能在競争中取得優勢。這也影響了利潤空間。
比如説,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單車利潤約 8500 元,而研發支出同比增長 41.64% 至 201.77 億元,在 A 股超 5300 家上市公司中,比亞迪 2024 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排名第一。研發支出這麼多,自然會影響短期利潤。
油車能掙錢但越來越少
實際上,從一些大廠發的年報也可以看出,現在很多車企日子的确越過越苦。
比如説,上汽集團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4196.46 億元,同比下降 17.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69.07 億元,同比下降 39.45%;而這 60 多億元的利潤裏面,有 51.3 億元是賣 MG 印度公司股權得來的。
就整車部分而言,今年上半年單車能掙一萬元以上的車企,只有長城汽車與吉利汽車兩家,分别為約 1.28 萬、約 1.11 萬。即使成功打造出國產豪車形象的賽力斯,單車利潤也才 0.69 萬元。新造車企大部分都在燒錢造車,單車往往虧損幾萬元,以至于很多人戲稱 " 不買車就是幫新造車企省錢 "。
當下汽車市場雖然有 " 油車掙錢養家,新能源車虧本赢未來 " 的情況,但燃油車的利潤也在萎縮。
對此,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目前燃油車仍有微薄盈利,但萎縮較快,部分企業嚴重虧損;而新能源車雖然保持高增長,但虧損較大,電池高利潤與整車虧損的矛盾壓力較大。
車企在替零部件企業打工?
而整車企業艱難度日的同時,零部件車企卻在悶聲發大财。
據不完全統計,近期已有近 20 家汽車零部件行業上市公司發布了 2024 年三季度财報,其中有 14 家企業在前三季度實現了淨利潤的同比增長。
自 7 月以來,新能源汽車國内零售滲透率已經超過 50%,也給锂電池上市公司帶來掙大錢的機會。以寧德時代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淨利潤 360.01 億元,同比增長 15.59%。其中,第三季度淨利潤為 131.36 億元,同比增長 25.97%。
難怪此前有車企大佬公開抱怨,認為自己是在替電池廠家打工。
當然,產業鏈的發展壯大,也會激發新質生產力,讓汽車產業向新向強。
免責聲明: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SUV 大咖》立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