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微短劇2024,谷底還是轉身?,歡迎閲讀。
文 | 新立場
"9527" 粵語音譯後的含義是 " 沒本事,沒骨氣 ",在很多周星馳電影中都可以找到這串數字,一些迷影人将它與周星馳電影中常見的底層視角、小人物叙事相聯系,進而演變成一個文化梗。
1 月 29 日,抖音宣布與周星馳達成獨家精品微短劇合作,雙方将聯合開發運營 " 九五二七劇場 "。媒體報道," 九五二七劇場 " 的第一批作品已經在制作中,首部作品《金豬玉葉》由周星馳出品,易小星監制,第一季預計将于今年 5 月在抖音上線。
作為當下最具增長潛力的文娛消費品,頭部玩家對短劇的上限似乎還有更多期待。1 月 18 日,抖音發布了精品微短劇 " 辰星計劃 ",将給予精品微短劇創作者資金和流量扶持,影視公司、媒體機構、MCN 機構及個人均可參與。
一周後,快手宣布 " 星芒短劇 " 合作計劃更新,希望通過更高的資金支持、更大力度的流量扶持、更全面的商業賦能服務,構建起短劇精品化支持體系。此外據天眼查 App 顯示,近日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申請注冊 " 全民短劇 " 商标,當前商标狀态為等待實質審查。
微短劇不是一個新名詞,但僅 2023 一年的光景,微短劇便迅速走完了爆火、刹車、洗牌、轉向一系列流程。進入新周期,行業的未來是昙花一現還是煥發新生,是市場觀望的焦點。
01 爆火,但泥沙俱下
據 QuestMobile 近期發布的《2023 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報告》顯示,移動互聯網流量大盤觸底,用户網絡使用粘性較去年同期略有下滑,月人均使用時長減少 11.4 小時,折算後人均每天使用時長 5.5 小時,幾乎已無提升空間。
在内容消費的存量競争之中,微短劇市場迎來爆發,長短視頻平台都在豐富各自站内短劇内容。
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發布的數據,2021 年微短劇全年備案數量為 398 部,2022 年備案數量接近 2800 部,同比增長 600%。據艾媒咨詢《2023-2024 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2023 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為 373.9 億元,同比上升 267.65%。作為參考,2023 年國内電影總票房為 549.15 億元。
數字之外,短劇的熱度還體現在對產業鏈上下遊的輻射,比如位于内容產業鏈源頭的網文平台。一是大量微短劇本為網文引流生產,指在拓寬其引流渠道,二是網文平台手握大量 IP,可為短劇提供内容改編藍本。一位網文從業者告訴《新立場》,其所在的網文平台去年 7 月開始到年底已經做了幾十個短劇劇本,單價在 2-8 萬人民币,只要書庫充足幾乎沒有上手門檻。
但熱鬧背後,微短劇爆火的上半場幾乎是朝着徹底下沉的方向一路狂奔。
不同于傳統影視劇,時長壓縮的同時改造了微短劇的叙事邏輯,以快節奏和高信息密度為新的創作主旨,比如業内流傳的 " 前 6 秒 " 黃金創作原則。快手文娛業務部劇情業務中心負責人于轲認為,講一個短小精悍的故事其實更難,很多傳統創作的方法論失效了,因為這是一個新的場景," 一個微短劇怎麼 6 秒鍾吸引客户?很困難,内容需要去除水分,一針見血。"
雖然體量短并不等于内容低質,但 " 短 " 确乎意味着制作成本更低、内容更追求刺激性與 " 爽點 ",這誘使大量充斥着噱頭且制作粗糙的短劇被批量生產。據報道,有演員曾透露,小程式劇(微短劇)的制作周期為 " 五六天拍 100 集、一天拍 20 個小時 "。制作水平低下的短劇以單集幾角至一元的均價售出後,卻能讓制作方賺得盆滿缽滿。
第一波短劇掘金潮伴随的亂象迅速引發監管重視。2023 年 11 月 15 日,廣電總局宣布在此前的專項整治工作結束後,對網絡微短劇治理工作轉入常态化,并且将不斷完善常态化管理機制。幾大短劇平台也有相應舉措,快手于當月 14 日發布針對違規微短劇類小程式的專項治理公告,兩天後,抖音發布發布關于打擊違規微短劇的公告。
此前,爆款微短劇《黑蓮花上位手冊》因背後出品方與網紅咪蒙的公司有投資關聯,一度被捧為短劇市場正值風口的最佳例證。去年 11 月 21 日該劇全網下架,幾大平台相關聲明都提到其内容 " 渲染極端復仇、以暴制暴,帶來負面價值導向 "。
02 精品化與商業邏輯
經歷過爆火與冷靜之後,行業對其未來的預判為 " 精品化轉向 ",主要是兩層指向,一是保證内容生產的合規與正面導向;二是提高内容 " 水準 "。
前者是行業從野蠻生長過渡到有序成長的必然,且已有官方定調。1 月 10 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開展 " 跟着微短劇去旅行 " 創作計劃的通知,肯定了短劇作為新興文藝形式的正面社會價值、給出選題建議,并在此後的精品微短劇推介會中重點推介了 16 部将在春節期間上線的微短劇。
後者則是市場的選擇,也是平台方們正在探究的命題。艾媒咨詢調研顯示,54.14% 的網民會因為網絡微短劇的制作質量精良而受到吸引;43.90% 的網民會受受劇情題材吸引。從觀眾口味來看,制作質量與劇情題材是影響網絡微短劇能否成功的關鍵指标,因此打造精品的具體操作主要包括提高制作成本,引入傳統影視生產體系的經驗、創作者。
制作精良可以通過加大成本實現,也是相對立竿見影的部分。打造過多個爆款微短劇的導演嚴沛梁在金劇獎論壇上提到,他的公司 2023 年初制作成本約二、三十萬一部,年末達到五六十萬,增長了兩三倍,且行業相關工作人員的酬勞也在上升。
至于内容水準,除了開頭提到的聯合知名導演開發劇集,此前已有多位專業演員試水短劇,比如《大唐來的蘇無名》主演楊志剛、《二十九》主演楊蓉和《全職主夫培養計劃》主演劉芸等。再加上傳統影視公司入局,可利用其豐富的影視制作前後期經驗,提升劇集質感。
需要指出的是,精品化的最終目的是激活更成熟的商業模式。
微短劇的主要變現方式是分賬和廣告,具體而言,用户可以通過觀看廣告解鎖後續内容,或充值消耗平台點數進行單集付費;微短劇提供方通過廣告植入、平台會員訂閲、爆款 IP 主播帶貨等形式進行變現。
其中,投流一度是一部微短劇能否獲得商業成功的關鍵環節,其成本遠高于制作成本,多家媒體分析過投流占總成本比重過大,最高甚至能占到 90%。因此行業爆火背景下,掘到黃金的是投流平台,而并非創作者。投流驅動下的產業一是缺乏創作激勵,二是過度綁定流量和算法,極易走向内容同質化甚至低俗化,并非長遠生财之道。
此外,廣告變現也需要精品化來消除一些品牌主的疑慮。《新立場》從一位廣告代理從業者處得知,許多品牌主會介意微短劇的產品化程度可能不夠高,比如因時長太短導致投放頻次太少,或是劇情過分注重爽點與品牌調性不符,這些都會影響品牌植入的最終效果。
現在衍生出的進階方案包括冠名和定制,比如珀萊雅冠名的《反抗背後》《反擊吧妻子》和《全職主夫培養計劃》接連上線,韓束與銀色大地 MCN 機構合作推出了定制短劇《以成長來裝束》,這些都要求更高的制作水平和更成熟的商業策劃。
但當前最大的挑戰在于,如果微短劇成功靠的是所謂下沉、短平快、" 不過腦子的爽點 ",那麼按長劇精品化類似的思路改造短劇,會不會消解這一體裁本身的吸引力,最終走向網絡大電影的老路。此外,微短劇以低投入高收益為亮點,拉高成本與商業突破的步調能否适配也有待觀察。
03 如何 " 定位 " 微短劇
關于未來的疑問,或許應該從 " 如何理解作為一個產品的微短劇?" 中去尋找答案。
東吳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短劇的便捷性和可擴散性高于中長視頻,但低于短視頻;短劇的娛樂強度高于中長視頻,但質量低于中長視頻。因此該行認為,短劇的 MAU 有望從當前的 3 億人左右提升至 8-9 億人,介于長視頻平台和短視頻之間。
借參照物來定位微短劇,它是一種順應當下媒介消費潮流的新品類,比短視頻更強調叙事,比中長視頻更輕量和淺白。
一方面,微短劇與短視頻同類異構,在快節奏的當代社會的中幾乎只有短小的信息產品才能嵌入用户碎片化的媒介使用中," 短 " 的形式是其存在的根本。另一方面,人類天生就有消費故事的需求,消費者喜歡戲劇化的短視頻。
此前的内容創作者們對這類需求有過回應,比如短視頻創作者有劇本、情節設計,将影視劇切片上傳或者二創 "X 分鍾内看完一部電影 "。而現在,以上需求被打包整合進微短劇這一體裁,從生產端開始适應市場,因此微短劇尤其需要一套新的創作邏輯。
傳統影視創作中的空間、節奏、叙事技法可能無法照搬至微短劇的場網域,适應甚至發明新體系的創作者會率先摸到精品化的鑰匙。
同時對于平台而言,這是必須争取的注意力觸媒,事關互聯網流量的未來傾斜方向。比起 " 脱離下沉 ",微短劇精品化更需要的是兼容大眾口味、塑造新的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