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谷歌AI怼微軟,不一定只靠搜索,歡迎閲讀。
出品|虎嗅科技組
作者|齊健
編輯|陳伊凡
頭圖|谷歌
美國當地時間 5 月 10 日,一年一度的谷歌 I/O 開發者大會如期舉行。一直以來,谷歌在 I/O 大會上都是以先行者的姿态展示最前沿的 AI 技術。但今年這位 AI 巨頭的姿态卻與往昔有些不同了。
雖然本次大會谷歌發布新技術的節奏沒變,推出了 PaLM 2 大模型、Bard 更新版,以及 Gemini 多模态模型。但在外人看來,這些技術似乎少了一些新奇的創意,多了幾分追趕的焦慮。畢竟,在微軟和 OpenAI 掀起來的這波 AI 大模型浪潮裏,只要不是先行者,看起來都像是在追着微軟的背影跑。
其實谷歌在 AI 賽道上跑的從來都不慢,近兩年的谷歌 I/O 大會一直沒有離開過 AI,今年大會的 AI 味兒還更濃了些,不僅是 Bard、Workspace 這些微軟已經布局的產品賽道,谷歌還将生成式 AI 融入了安卓。
一直以來,Bing 一直被視為微軟發力大模型的一個入口,是一個幾乎完美的組合。但對谷歌來説,其殺手锏反而不是用户量更大的搜索,而是安卓系統。生态似乎給了谷歌一道牢固的護城河。不過在 AI 競争中,這種逐鹿輸赢如何,随着技術的迭代演變,還需要時間驗證。
搜索并非大模型的唯一底牌,生态的優勢又能讓企業領先多久?
先發優勢對谷歌搜索來説有多重要
微軟把 GPT 能力賦予 Bing 的那一刻,就相當于是在對谷歌宣戰。而谷歌推出 Bard,自然也就是接下了這挑戰書。
本次大會上,發布了 PaLM 2 大模型,這也被業界廣泛認為是對标 GPT-4 的產物。
事實上,2022 年 I/O 大會上展示過的 PaLM 模型參數量已經達到 5400 億,單看參數量比當時 OpenAI 主打的 GPT-3 多 2 倍有餘。而今年的進階版—— PaLM 2,更是在數學能力、代碼編寫、邏輯推理、以及多語言能力等方面都有大幅提升。
随着基礎大模型的更新,谷歌搜索引擎裏用到的大型語言模型(LLM)對話機器人 Bard,也進行了一番更新,新增了引用功能,使内容更加準确。還有導出功能,可以将結果一鍵導出到 Gmail 或 Docs 中。
未來,Bard 還将與谷歌的其他應用(Maps、Photos、Messages、Flights、YouTube 等)集成,并開放第三方擴展,可以使用 Adobe Firefly 完成文生圖功能。并結合谷歌最新宣布的 Gemini 多模态模型,提供和 GPT-4 的識圖功能類似的,多模态能力。目前,開發者可以通過谷歌的 PaLM API、Firebase 以及 Colab 訪問 PaLM 2。
雖然有進步,但相對于競品,Bard 似乎還是慢了一小步。Bard 的這些功能更新在不久前,微軟的 New Bing 幾乎都宣布了一遍。但是,在大模型的争奪中,先發優勢能夠決定多少?
從微軟 2023 年一季度财報來看,市調公司 Sensor Tower 的數據顯示,微軟宣布将把 ChatGPT 納入搜索 6 周後,必應的流量飙升了 16%。在微軟最新公布的 2023 年第一季度财報中,微軟搜索和新聞廣告營收同比增長 10%,均超出分析師預期。
雖然 Bing 的流量大幅上漲,但谷歌同期的财報并未顯示搜索業務有明顯下滑。作為已經在搜索引擎市場上占據絕對優勢的谷歌來説," 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谷歌搜索可能并不像 Bing 那樣需要靠 AI 能力搏出位。對于搜索引擎市場的老大來説,需要的是保守和穩定,盡量少出現 Bard 首發時那樣的 " 翻車 " 問題,可能才是現階段保住市場地位的關鍵。
而在搜索引擎領網域長久以後的 AI 之争,也并不急于一時的產品搶先,更多的還是要看 AI 大模型的底層能力,拼的就是 PaLM 和 GPT 誰進化得更快了。
從開發者的角度看,谷歌的大模型對于中小開發者,以及企業用户更為友好。PaLM 2 包含了 4 個不同參數的模型,包括壁虎(Gecko)、水獺(Otter)、野牛(Bison)和獨角獸(Unicorn),并在特定領網域的數據上進行了微調,為企業客户執行某些任務。
其中的壁虎模型,甚至可以在手機上直接運行。不僅降低了開發成本,還拓展了應用開發的可能性。不需要綁定雲服務的 AI 應用,不僅大幅降低了 LLM 的使用成本,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本地數據的安全。
當然,對于企業用户來説,PaLM 2 模型更易落地,其針對不同場景開發了不同的小模型。目前,谷歌内部已經有超過 70 個產品團隊正在使用 PaLM2 構建產品。I/O 大會上展示了其中的兩款行業模型:安全領網域的 Sec-PaLM,聚焦于分析和解釋潛在惡意腳本;醫療領網域的 Med-PaLM2,可以通過美國醫學執照考試,甚至還可以從醫學影像中合成患者信息。很快,這兩種模型都将通過谷歌雲提供給特定客户。
從搜索到企業應用,綜合來看,在接下來的 AI 競逐中。谷歌和微軟,孰能争先,目前還難有定論。
安卓生态能成谷歌 AI 的壁壘嗎?
本次大會的亮點之一是谷歌在安卓上融入了 AI 功能。
谷歌最新公布的 Android 14 中,也融入了兩項 AI 功能:Magic Compose 可以用生成式 AI 幫用户改寫句子;安卓系統還将具備利用生成式 AI 制作具有 3D 效果的個性化桌面的能力。
安卓短信功能
除應用功能以外,谷歌還推出了專為 Android 開發的 AI 編碼機器人 Studio Bot。不僅可以生成代碼、修復 BUG,甚至能夠回答關于安卓應用開發的相關問題。同時支持 Kotlin 和 Java 編程語言,并将直接嵌入到 Android Studio 開發工具的工具欄中。
這或許才是谷歌 AI 最重要的一步棋。
目前 New Bing 和 Bard 都圍繞搜索引擎開放了插件體系,兩家都提到了将和 OpenTable 預訂餐廳,以及 Instacart 訂貨配送的功能相結合,為用户提供更多可延展的服務。
然而,無論開放多少插件,這種僅可用于搜索引擎的插件功能,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對于用户和服務商來説,插件的模式能夠實現的功能有限,跨平台整合能力不足,最後可能導致增加用户的操作復雜度,或者降低服務商的跨平台服務能力。就比如説你在攜程可以完成一趟旅行的全部預訂,但如果把訂機票、訂酒店、訂餐廳都拆成 3 個插件,那麼操作起來勢必會繁瑣一些。
此外,還可能會遇到插件的開發者生态問題。一方面搜索引擎作為基礎平台的開放性是否能滿足開發者需求,另一方面還要基于搜索引擎的 AI 平台定義應用場景,培養開發者。這就在無形中給 AI 生态創造了一個開發門檻。
而對于谷歌來説,在這方面雖然插件生态也是剛剛起步。但谷歌畢竟擁有安卓生态的龐大開發者社群,如果将 AI 能力加成到其中,則能夠更快地建立起一套繁榮的 AI 生态。基于安卓系統的 AI 應用生态體系,可能會先微軟一步為谷歌構築起生成式 AI 的護城河。
不過也有人認為,AI 大模型未必會形成作業系統級的生态。AI 行業分析師倉劍告訴虎嗅,"AI 大模型可能更像微信、支付寶這種超級 APP,它是一個應用型平台。"
誠然,在作業系統層面,谷歌具備更強的生态體系,且已經聚攏了一大批優質開發者。但如微信小程式的輕量化應用的崛起,也説明以 " 超級 App" 為入口的插件型應用自有它們的優勢。
首先,插件的開發成本更低。在微信推出一款小程式的成本肯定比在應用商店上架 App 要低得多,現在有的小程式開發價格甚至比一些 H5(網頁)更便宜。其次,小程式在實現單點功能方面更便捷,對于 LLM 來説,如果你不需要復雜的操作,只是用自然語言輸入,即可獲得結果的話,那麼确實開發一款復雜應用可能沒有什麼必要。
而相較于 App 來説,搜索引擎作為入口的流量紅利,或許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覆蓋功能簡單的不足。由此來看,雖然安卓生态可能為谷歌先一步聚攏 AI 開發者人氣,但圍繞搜索引擎的插件之争,應該也還會在兩大巨頭,甚至未來的更多入局者中持續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