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兩年内不出海的理想汽車,是慫了還是在“悶聲發大财”?,歡迎閲讀。
理想汽車 CEO 李想昨晚又發微博,内容居然不是回怼外界的非議,讓我感到有些意外。
(圖片來自微博)
李想表示,本月前兩周的交付量和上險量相差了 200 多輛,詳細調查後發現,原來是有人以私人名義平行出口了 200 多輛理想汽車,主要出口到中亞和中東等地區。
另外,他還表示理想汽車在 2025 年之前都不會做海外市場,會集中全部資源實現 2025 年的目标。就算開拓海外市場,也會保持直營的模式。
小通看了一圈評論區,有網友表示在國内賣 51 萬的李想 L9,送到國外可以賣到約合人民币 68 萬元。
且不説私人平行出口的 200 多輛理想汽車後來怎麼樣了,以前都是國人想盡辦法從海外進口新車,現在的老外似乎也希望買到國產新勢力的 " 進口車 ",看得出來大家的消費心理大差不差,都認為别人家的東西才是好東西。
而且理想也強調自己現在及以後都不會搞任何代理商、經銷商模式,也沒有限制私人平行出口的需求,再一次證明了李想的決心。
既然比亞迪、極氪、蔚來、小鵬等新能源勢力都加碼布局海外,海外市場又不缺理想汽車的消費群體,面對出海為何又如此保守呢?
2023 年理想 L 系列銷量突破 20 萬輛,逐漸成為中國家庭難以繞開的選擇,為理想汽車的名聲奠定了夯實的基礎,長期位居造車新勢力榜首。或許有人會覺得,既然理想現在發展勢頭那麼好,應該 " 趁熱打鐵 " 衝出國門,給 BBA 們來點小小的理想震撼。
另一方面,有需求就有市場,既然有人平行出口到海外,説明理想汽車在海外也是有一定的需求空間的。
(圖片來自理想)
李想都不急,我們作為 " 吃瓜群眾 " 急也沒有實質性意義,倒不如看看他不出海的理由。
我們不妨先拿理想汽車的產能來讨論,根據李想本人表述,本月上周,常州工廠的產能爬坡到 8000 輛一周,并從下周開始,将產量穩定在這一數字。配合理想汽車上周 0.77 萬輛的銷量,大概意思就是 " 產多少賣多少 "。
理想汽車的 " 小目标 " 仍有很多,下一步便是将 L8+L9 的月銷量突破 2 萬輛,理想 L7 交付量再創新高。光是在國内市場,理想汽車都已經快忙不過來,在產能爬坡到一定階段時,貿然開拓海外市場恐怕更加忙不過來。李想認為,2023-2025 這三年,将會是理想從 1-10 階段最重要的三年,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年交付量提高到 160 萬輛。
大家還記得兩年前一車難求的特斯拉嗎?當年這家電動車巨頭的年產量也有 93 萬輛。假設理想每周穩定 8000 輛產能,不休息不停工,一年也不到 40 萬輛。特斯拉在全球範圍都缺貨,導致二手車身價暴漲。如果理想就這樣衝出國門,恐怕還要面臨海外用户的質疑。
車企出海戰略的理由其實很簡單,拓寬市場,獲取更大的銷量。作為全球級車企豐田,至今在全球範圍内都有上千萬的年銷量,制霸汽車市場。有的車企因為自身產能應付國内銷售已經綽綽有餘,才把多餘的產能用于國外市場,另一種可能性則是,由于車企在國内競争力不足,銷量不佳,才考慮到國外尋求更多的認同。
理想作為國產新勢力的頭部,每個月幾乎是產多少賣多少,現階段來説基本不愁賣。在踏過 2025 年,實現所有小目标之前,理想集中資源做好產品陣容和純電布局,或許比貿然出海來得明智。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理想汽車很可能還沒做好出海的準備,這不僅僅是説把車運到國外賣這麼簡單,車機系統要做本地化調整,同時也要做好足夠的消費市場調研,搞清楚哪些國家的用户更适合理想汽車。
早在首屆理想家庭科技日中,理想汽車就畫了一系列的大餅。
理想首先要做的,就是打造自己的 " 第二張名片 ",即自研 800V 高壓純電平台,聲稱要将純電車的充電速度帶入 "5G 時代 ",400 公裏的續航僅需充電 9 分 30 秒即可獲得。純電車的充電進化路線看似和智能手機一般簡單,背後定要在動力電池材料、結構、熱管理,以及最重要的充電網絡上投入大量的成本。
現階段電動車啥都不缺,只是充電布局缺乏帶來的續航焦慮仍未被消滅。理想把充電網絡建設重心放在國内的高速路段上,計劃 2023 年底建成 300+ 個超級充電樁,并且在 2025 年内建造超過 3000 個超級充電站,将每個站點的平均裏程間隔縮小到 100 公裏。
強調智能化、自動化的自動充電站機器人也會出現在理想的布局計劃中,這樣的布局成本對于任何一家車企來説都不低。
基于全新的純電平台,理想汽車計劃在 2025 年前,實現五款增程電動 + 一款超級旗艦 + 五款高壓純電的產品矩陣。理想現在的產能剛好能滿足交付需求,再多的產品則需要更多的工廠和生產線去分擔,連產品矩陣都沒搞好,分心去擴展海外市場,無疑會給理想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圖片來自李想)
起點高于 50 萬元的理想 MEGA,更是這家新勢力頭部不可忽略的純電裏程碑。
除此之外,理想汽車目前還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軟體體驗上,城市 NOA 輔助駕駛、Mind GPT 能力、自動任務等本地化功能都需要不斷安排到現有的車型上。通過不斷更新軟體給汽車提供新的功能,服務好現有的用户群體,或許是理想汽車目前的精力所能做到的了。
海外汽車市場對于中國車企固然廣闊,而且競争環境也沒有這麼激烈,确實适合年輕的國内造車新勢力外出一闖。只不過車企自己也很清楚,國内仍舊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之一,傳統車企都不願意抛棄,更何況是扎根與此的國產品牌。
理智一點看,理想汽車不走出國門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不愁賣,用户群體穩定,并且還在不斷壯大,沒有出現銷量下跌、需求下降的情況。做好自己現有的市場,其實比盲目出海要好得多,擴張太快導致 " 顧頭不顧腚 ",相信結果也是兩頭不讨好。
能夠長久站在造車新勢力頂端的理想,自身實力硬,努力的方向很正确,也切中了大多數家庭用户的用車剛需。适當的營銷宣傳,也讓理想獲得了巨大的讨論度。
海外需要多功能、可靠性強、舒适性好的大型 SUV 的用户同樣廣泛,這剛好是 BBA、豐田、雷克薩斯等品牌擅長的領網域,所以在海外一直有着無可替代的地位。強如特斯拉這樣的電動車企,也沒辦法完全靠 "3YSX" 四款車型征服所有消費者。
小通從來不認為理想是因為實力不足,懼怕衝擊海外市場失利才固守不前,這更多是考慮自身條件和發展節奏之後做的決定。不跟風不受友商影響的,往往才是有格局與實力的。
通過平行出口走到老外手上的理想汽車,使用習慣、操作邏輯,乃至是内容顯示方面都有水土不服的可能性,需要經過特定的手段調整破解後才可以正常使用。作為軟體定義的理想汽車,軟體方面的功能沒法盡數展現,為何不買傳統的 BBA 呢?
我們總不能要求所有老外都能喊 " 理想同學 " 吧?
燃油車時代,汽車的智能化比較薄弱,更注重機械素質,所以一輛車搞好之後,匹配好當地的使用習慣,直接投放即可,沒有太多的本地化成本。但對于智能化程度極高的新能源車,本土化的難度可比單純提升產能要難得多。
當然,正所謂 " 樹大招風 ",近期關于理想的争議越來越大,小通也看在眼裏,電吸門夾人、門把割破手之類的問題不斷湧現 ...... 這些都暴露了理想汽車在設計、生產、軟體優化等層面上的一些問題,有時候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我深知一款產品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但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廠商,才是好廠商。
其實理想也沒有完全否認出海的可能性,只不過不是 2025 年之前的事,不如趁這段時間養精蓄鋭,做好準備再踏出國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