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荒唐但有效:油箱=新能源救命解藥?,歡迎閲讀。
純電車賣不動,混動車是真香。
1 月各項銷量統計出來以後,似乎都在訴説着這道共識。
蔚來、小鵬從 2 萬輛 / 月附近高度,重新回到 " 萬輛户 " 水平,而帶油箱的理想、問界則繼續高歌猛進。
1 月縱然是購車淡季,但純電和混動依舊呈現出了兩邊不同的天空。
蔚來和小鵬,心中的「純電理想」還該繼續嗎?
01
帶油箱的,才是老大?
「完全想不明白,為什麼現在大家還買油車。」
「除了能聞點汽油味,别的還有什麼好?聽個響?」
2021 年 12 月的 NIO DAY ,李斌在發布完 ET5 以後,發表了這樣一番言論。
那時的 ET5,成為了蔚來有史以來「發布會後訂單量最高」的車型。
躊躇滿志的李斌更是認為,ET5 一個月賣一萬多台就好了。
「不能太多,成街車也不好,我也不太喜歡一個月賣三萬輛。」
到了後來,ET5 需要花上近一整年時間,才邁過了三萬輛的關口。
于是,去年李斌承認自己錯了。
「" 聞汽油味 " 這事,當時是講開心了,我這句話肯定錯了,在不合适的時間點,肯定要檢讨。」
「如果再過 5 年説,會好一些。」
李斌説這番話時的背景還有一點,蔚來年銷量沒能達成「超越雷克薩斯」的基本目标。
16 萬輛,同比增長 30.7%,這是蔚來在 NT2.0 平台車型盡出後的全年累計成績。
至于同樣高舉純電的小鵬,打了一整年逆風上揚的仗,最終以同比增長 17% 至超 14 萬輛收官。
但帶油箱的混動代表,個個都是出類拔萃。
去年岚圖賣出超 5 萬輛,同比增長 160%;
深藍累計銷售 13.7 萬輛,同比勁增 390%;
理想取得 37.6 萬輛,同比大增 182.2%。
至于問界在新款 M7 的強勢翻盤下,全年也拿下銷量同比增長 27% 的佳績。
到了今年 1 月,問界再以 3.3 萬輛的表現超越理想,首次問鼎新勢力交付冠軍。
反觀同期蔚來的 1 萬輛、小鵬的 8250 輛,縱然還有着同比增長,但看起來并不性感。
此外比亞迪指出,海豹 DM-i 在 2023 年 9 月上市以來,已連續三個月銷量破萬,助力海豹車系 1 月銷量突破 2 萬輛。
對于蔚來和小鵬來説,别人只靠 1 款帶油箱的車型,就頂上了自家整個品牌的表現。
走純電路線,是「難」。
根據 2023 年上險量統計,純電車銷量同比增長 24.4%,達到 494 萬輛,市場份額為 22.8%;
插混車型賣出 174 萬輛,同比增長 65.8%,市場份額為 8%;
增程式電動車銷售 62.7 萬輛,同比增長 174%,取得 2.9% 市場份額。
在「插混 + 增程」的增速遠超純電之下,兩者份額已基本達到純電車市場的一半。
但這還沒完。
如果再算上銷售 1339 萬輛、市場份額為 61.8% 的燃油車,這時你會發現——
帶油箱的,才是老大。
純電的「好」、純電趨勢的「餅」,還不能讓它成為真正的市場領導者。
當然,蔚來和小鵬不服。
于是,有了各種的調整。
02
調整治了标,治本嗎?
從去年開始,「調整」成為了業内的熱門詞語。
2022 年底小鵬開展組織架構調整,部分原有核心管理層淡出,何小鵬重新将精力集中回汽車業務。
2023 年初,小鵬引入行内老将王鳳英,主抓降本和重塑銷售渠道。
何小鵬形容,王鳳英幹了 30 多年,在無數的成本細節問題上,她一問就知道大概怎麼回事。
去年 9 月,小鵬發起 " 木星計劃 " 渠道改革方案,重新大力擁抱經銷商模式。
據悉這次調整目标,是「用經銷商模式逐步替換直營模式」。
接着我們看到,小鵬完成了 Q4 月銷 2 萬輛的既定目标。
然而今年 1 月猛然回到 8000 輛的水平,這是否跟前期衝量有關,我們不得而知。
去年底何小鵬在受訪時指出,「有價值的銷量最重要」,個中奧妙值得思考。
到了 2024 年 1 月,有報道指小鵬在王鳳英的主導下,正開展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
其中,北美智駕研發團隊持續收縮,同樣強調着「降本增效」的訴求。
對此,過去主張「鋪張」的蔚來更是要做類似的決策。
從去年底開始,蔚來宣布裁員 10%、削減 3 年内不提升财務表現的項目,阿爾卑斯不再是獨立項目,人員被分配到蔚來各個部門。
上月,蔚來手機負責人尹水軍離職,手機相關業務由蔚來硬體負責人白劍兼任。
關于組織架構、銷售渠道的調整,這些相對原來的低效產出來説,是需要做的。
但降本增效的本質,還只是「補課」。
李斌坦承,目前所做的,其實是在補課,還談不上優化的程度。
補課,只是為了達到同行水平的基本線。
然而,這不代表能彌合跟領先者的差距,因為别人也在成長。
理想從 2021 年初開始,學習華為的產品研發體系,推行華為 IPD 制度。
2022 年底,李想宣布全面啓動矩陣型組織更新,增加五個橫向部門,由他直接管理商業部和供應部。
「我們驚奇的發現,我們在產品研發、銷售服務、供應制造、組織财經等方面遇到的痛不欲生問題,人家十幾年前就解決了。」
由此不能排除的一種情況是,蔚來、小鵬很努力,也有努力的價值和意義。
但結果或許還是,它們跟理想的差距始終很大。
正如 1 月蔚來和小鵬都保持了同比銷量增幅,但依舊遠不及理想的月銷 3 萬輛。
經過一系列的降本增效以後,它們還是要直面「如何活着」的問題。
這時候是否應該回到做企業的初心——「做一家有盈利的公司」。
純電,有可能盈利嗎?
近日寶馬首席财務官表示,燃油車銷售已過臨界點,銷售增長主要來自電動汽車。
但他同時認為,未來幾年電動汽車的利潤率,難以超越傳統内燃機。
此外,博世中國區總裁徐大全指出——
「7、8 年前我們就在投資電機、電橋方面的研發,這個業務板塊到今年為止,從全球角度而言我們還處在虧損狀态。」
「目前很多主機廠還是賣一輛電動車、虧一輛的情況,這是否該大力支持在中國搶占市場份額?」
如果翻開新勢力企業的财務數據,可發現它們一個鮮明的共同特點——「巨額虧損」。
同時,我們要面對的事實是,如今能實現盈利的電動車企業,全球内只有 3 家——特斯拉、比亞迪和理想。
其中,比亞迪和理想都有着「帶油箱」的電動車業務。
同樣值得反思的是,去年才開始增程業務後的零跑,近來在财務上有了極大改觀。
2023 年 Q3,零跑之前一直為負的毛利率終于轉正,Q3 達到了 1.2%,其中 9 月單月零跑更是取得了 5% 的毛利。
零跑的改善,有目共睹。
靠油箱能造血,自然也就可以實現輸血。
零跑、理想持續打出動辄 3、4 萬元的優惠力度,這對于市場份額的刺激不無優勢。
降本增效,直接目的是為了刺激銷量,而最終目标是要活下來。
對于蔚來和小鵬來説,想要活下來的「第一性原理」,是否應該回到「該不該造帶油箱的電車」本身呢?
純電和混動,在一些人眼裏可能是對立關系。
但,這更關乎到理想主義者的吃飯問題。
03
理想,不能當飯吃
「純電車市場份額不太可能超過 30%」,近來豐田章男的這番話受到了不少人指責。
馬斯克發推文,以「嘆氣」的表情傳達了遺憾之情。
事實上,從企業存續的角度而言,豐田章男的表态不無道理。
如果純電企業沒能造血、活下來,市場份額又何來提升呢?
前幾天沃爾沃也説了,将不再向極星提供資金,轉由吉利提供支持。
保時捷首席财務官同樣發話,歐洲可能推遲「到 2035 年逐步停售新型内燃機汽車」的計劃。
純電這條路,有些人開始想慢下來走了。
純電是趨勢、是理想,也是一塊畫得美好的餅。
但純電路線,最早是從 2009 年北戴河會議上确立要走的。
至今過去了 15 年,還沒有出現一家全靠純電路線盈利的中國車企。
蔚來、小鵬,真的有能力做到嗎?
我們可以説,比亞迪是學習标杆。
但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是靠油車盈利來支撐純電發展的。
再者,比亞迪至今也沒有放棄帶油箱的插混業務。
我們也可以舉例特斯拉。
它從 2003 年成立,到 2020 年才開始盈利,其中轉捩點是「完成國產化」。
特斯拉的競争優勢就在于,通過領先技術獲得中國政府的垂青,随後借助廉價的國產供應鏈,将產品輸出到全球市場來獲利。
可惜的是,「全球市場」在中美争端之下,對于中國車企來説已是不可企及。
如果不能復制特斯拉和比亞迪的發展模式,蔚來、小鵬的盈利還有指望嗎?
這時候,我們又不得不談到產品規劃——
「推出下一部車、有了更多新車以後,就會好的。」
這般期許,李斌在 2022 年底也曾有過,只是 NT2.0 車型盡出後的結果,沒有帶來驚喜。
今年,輪到小鵬迎來產品大年。
A 級純電車 MONA、全新中大型轎車、大型 SUV、已在 1 月上市的 X9 ……于是有報道指,小鵬給 2024 年的銷量目标超過了 28 萬輛。
不過何小鵬給出了低調回應,「小鵬沒有銷量目标,我們也不對外做大的宣傳。」
在產品規劃之後,又有人説「要打降價牌、打性價比」。
所以現在的李斌還抱有 " 最後的希望 ",等着 3 月新款蔚來車型的小電池配置、新 BaaS 方案的公布。
此外,今年将發布的阿爾卑斯,李斌還説到上場後要 " 掀桌子 "。
蔚來換個手段來高舉性價比,就能成了嗎?
性價比的背後,都是資金運營能力。
打個比喻來説,阿爾卑斯之于蔚來而言,就像養了一個主張純電及性價比的哪吒或零跑。
但哪吒和零跑都沒能玩得轉,為什麼阿爾卑斯就一定能成呢?
「如果你不顧成本、盲目降低價格,這就是一場逐底競争,最後就是屠殺。」
「有的車企很殘酷地打低了價格,但盈利能力也直接崩盤,最終成為别人潛在的收購目标。」
Stellantis CEO 唐唯實,年初在談論電動車價格戰時這樣説到。
去年 Stellantis 拿出 15 億歐元,斬獲了零跑 20% 股權 + 海外銷售權利,且有機會獲得低成本的中國供應鏈賦能。
已離場的法國人,依舊顯出了赢家姿态。
做產品、低價賣車,是為了換來鈔票。
但不能否認的是,做買賣是有「賭」的成分。
「運氣」很重要,而這份運氣,也跟時勢相關。
2019 年,多數新勢力走到了資金鏈斷裂的邊緣。
最終将它們拯救出來的是,2020 年疫情引致的美聯儲無限 QE 量化政策。
金融大放水盤活了全球市場,也給了新勢力第二次生命。
遺憾的是,不是每家都能把握住黃金機會,過度的浪費和鋪張行為,再次将企業送上了命運的審判席。
「今天往回看,很多事情可以看得更清楚,比如 2021 年美元市場是零利率,但怎麼可能一直是零利率呢?」
「過去幾十年的單邊增長,我們要感到非常幸運,現在應該有更多的風險和周期意識,中國很多企業家都需要去補這一課。」
去年的李斌終于坦承,「資源不是無限的。」
等待運氣再次降臨,或者直接説是「等待美國衰退」,寄望美聯儲重新放出金融活水。
這份期待,随着一次次靓麗的非農就業數據,已給一一打消了預期。
等不到放水,接着是該看中國政府牽頭的換電支持,還是鼓勵兼并重組?
抑或是,願意靠自己雙手去創造希望?
降本增效的大頭,在于帶油箱的混動事業。
這已經在問界、深藍、零跑等多家車企上,得到了充分市場驗證。
值得反思的是,最初李想提出造增程混動車來融資的時候,投資人普遍反饋該技術路線落後,不如特斯拉純電講得那般性感。
于是,理想在開局之初的融資之路,走得比蔚來、小鵬都要難。
但好的是,如今理想收獲到了連續季度性的盈利,也能更從容去造純電車。
有些荒唐,但又有效。
李斌和何小鵬,并非沒看到油箱的好。
何小鵬認為,價格戰到了 2026 年都會繼續打,因為汽油車還有利潤。
李斌也清楚看到了,高端市場油車轉電車的過程,比想象中要慢。
但兩者在轉型造插混車的問題上,比起零跑、哪吒、岚圖和阿維塔都要更加抗拒。
理想主義,也可能是故步自封的最大借口。
「今天混動看起來很強,但我們覺得是中間式,這個中間式有人認為很長,也有人認為很短。」
「沒有關系,一家企業還熬不起兩三年的寂寞嗎?」
從 2009 年至今,國家用了 15 年時間來發展純電戰略,但無一中國純電企業能盈利。
何小鵬説再堅持個兩三年,就能破例嗎?
有一點要警惕的是,特斯拉的汽車毛利率已經逐季降低,目前較之豐田也要更低了。
巨頭過得不好了,那麼在這兩三年内,留給蔚來和小鵬的機會又有多少呢?
「中國自主品牌,還在堅持多擋 PHEV 的車企,會在未來一兩年都轉換成增程式路線,這個判斷可以在 2025 年來驗證。」
「最晚不超過 2026 年,小鵬和蔚來會因為產品競争力不足被并購,主戰場變為競争更弱的海外市場。」
李想的這些判斷,有人認為是王婆賣瓜的説法。
但如果我們直面企業的盈利和生死,不談趨勢、不畫大餅,只拷問一點——
混動、增程,是否屬于當下有用的「現實路線」呢?
這份答案,今年我們可以在深藍、阿維塔、零跑、哪吒、岚圖等車企身上,得到明确。
「創業」講求獨特巧思,需要用畫餅來獲得投資人的青睐。
在 21 世紀前 20 年,中國互聯網靠燒錢補貼,做出了引領全球市場的一些成績。
這對于獲利者來説,可能存在慣性思維、路徑依賴的問題。
大家都在大談理想和趨勢,但沒人認真對待盈利的問題。
但殘酷的是,多數亂局不是靠「堅持」終結的,而是并購和出清。
例如,滴滴先是收購了快的,再收購 Uber 中國,才結束了補貼打車大戰。
共享單車則是因為 ofo 資金鏈斷裂、美團入局收購摩拜,于是終結了戰鬥。
企業家強調的「堅持」,是想靠自己打勝仗,還是想等白衣騎士的出現,這點難有定論。
但可以确定的是,從賺錢的角度來説,汽油味,是真香。
但只有活着的人,才能聞出味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