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發現了語文教材這些“秘密”,語文成績想不好都難,歡迎閲讀。
你們好,我是 biu 媽!
説起語文學習,往往我們會感覺很累,要花很多時間,還感覺花了時間不一定有效果;校内課内需要好好弄,但課外積累提升又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事情。
我們聽到的大部分聲音,都在説:
" 光學課本不行啊,積累不夠,考試課本只考一點點…… "
但問 10 個語文老師、學霸,9 個都給你説:
" 孩子和家長最容易犯的典型錯誤 " 之一——不重視教材,只把精力放在看課外書、積累課外知識上。"
那我們家長到底該在什麼地方多使力呢?
我們不妨把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分為校内語文和大語文兩部分。
大語文呢,説實話難度大,家長應該抓大放小,重視閲讀規劃、重視廣泛知識積累,其它的比如知識框架、技巧之類,其實有個好老師帶路規劃更重要。
而校内語文,卻是我們大部分家長能夠使得上力,也值得花心思、花時間的一部分。
小學階段的校内語文其實基礎知識還是大多數,範圍并沒有那麼廣,細究起來,考試内容和教材緊密相關。
家長和孩子一旦認識到校内語文的重要性和重點,反而特别容易補起來,孩子的語文成績也看得到提高。現在馬上要期末了,希望今天的分享給大家一點幫助吧!
01
校内語文
教材是重要的學習搭框
很多家長覺得小學語文搞好課内,是不是就是要直接抓字詞句這些基礎知識?
是,但也不是。
説 " 是 ",是因為這些基礎知識确實需要鞏固,字不會就學不好詞,詞不學好就造不好句子,句子都沒搞順,還談什麼閲讀寫作呢。
但是如果直接這樣把語文學習拆抽成過于零碎的知識點,讓孩子死記硬背,枯燥不説,反而更容易搞混。咱們這一代不就是這麼學的麼,只見樹不見林,這都是語文教學的歷史遺留問題了。
▲ 這種大總結的歸納,其實并不推薦,因為知識點太零碎
類似于 " 先見林,再見樹 " 的大語文學習思路,在校内語文中也是一樣。
先搭建起合理的框架,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再靈活地把各種知識點串聯其中,孩子的語文學習,才能有趣且高效。
這個框架也很現成,就是我們的語文教材。
現任部編版的語文教材,從學習一門語言的角度來説,其實已經是比較科學的教材了。
每篇課文都恰當地包含了不同的語文知識點,引導孩子展開學習。無論是字、詞、句的基礎知識積累,還是閲讀理解、寫作表達、課外閲讀的指引,都在教材中有所體現。
比如下面是三年級一篇課文的課後題,生字、詞語學習、閲讀理解、句子摘抄,一篇課文的學習要點還是很多的。
▲ 語文教材内頁
關于閲讀讀什麼、怎麼讀,課本裏也找得出來專題,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快樂讀書吧。
不過,雖然知識點上面面俱到,也掩蓋不了語文書其實有點 " 薄 " 的事實。語文課本其實的承載能力有限,很多學習重點是 " 隐含 " 在課文中的。
這對語文教學來説,是個很大的挑戰。身邊認識的語文老師,都紛紛反映,現在的語文教起來越來越難了。
更多時候,由于老師教學水平不同,班級平均水平不同,學期教學安排差異,肯定有孩子一下子吸收不了,需要再復習咀嚼、慢慢消化;也有孩子沒吃飽,需要多喂一些、多拓展。
這些,就是家長需要花心思的。
02
把教材學透
挖出每一個知識點
如果擔心孩子 " 沒消化 ",先得搞清楚孩子吃了什麼,到底要學習什麼知識點,深挖教材中的知識點就可以看出一二。
字詞句什麼的基礎知識點,我相信大家都能找出來。注意一點就夠了,就是" 在語境中去理解 ",在每一課中找到生字詞、新學句型,思考一下,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麼。
比如下面這裏,課文中的圓暈換成圓圈可以嗎?效果會有變化嗎?
多思考,字詞句學習就不會那麼枯燥,而且也記得更牢固。
來重點説説閲讀理解和寫作。
因為很多家長會覺得學課文又不考課文,閲讀理解和寫作,課本裏沒有教啊?事實上,課本裏關于閲讀理解和寫作的知識點其實很多。
比如小學語文的課文都是分單元進行的,三年級開始,每一個單元封面,就有這個單元的閲讀重點知識和寫作重點知識。
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 " 發現美 ",讀完這個單元的文章,重要知識點就是 " 學會觀察 ",既要體會作者是怎麼觀察的(閲讀理解知識點),也要學會把自己的觀察記錄下來(寫作知識點)。
然後再看課後的練習,會發現這些練習都是在引導孩子找出課文中不同的觀察角度,從而達成 " 學會觀察 " 這個目标。
五單元第一篇文章《搭船的鳥》後面的練習,讓孩子注意加點的詞語。我們會發現這些都是動詞,這是在教孩子,觀察動态的事物的描寫,要注意動詞的運用。
第二篇課文《金色的草地》後面的練習,讓孩子通過仔細閲讀其中的一段把内容補充完整。
這又在教會孩子怎樣的觀察角度呢,一是觀察事物顏色,二是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這就比上一篇文章的觀察要更豐富一些。
在習作列文《我愛故鄉的楊梅》的學習中,課後的練習要求孩子觀察課文中楊梅的外形、顏色、味道,這又是更多維度的觀察。
整個單元的課後練習,都是圍繞着這個單元的學習目的 " 學會觀察 " 來的,在 " 習作 " 版塊中,給孩子提出寫觀察文的要求,其實把 " 學會觀察 " 的幾個方面又總結了一遍。
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孩子可以了解到,描景狀物等需要細致觀察的文章,要怎麼去精讀,閲讀理解要從哪些方面入手,也能了解這類作文要怎麼寫。
這也就是一個單元而已,認真分析以後,還敢説 " 閲讀和寫作課本裏沒有教過 " 嗎?
這裏多説一句,如果孩子的語文習題、卷子中,出現了咱們家長也不知道怎麼答的題,先不要抱怨題出得奇怪,馬上看看孩子學到哪兒了,正在學習的單元考驗重點是什麼,説不定就找到解題思路了。
03
把教材讀厚
更好的鏈接大語文
大家都聽過 " 把書讀厚,再讀薄 " 這句話吧,在語文上這句話簡直是真理。
因為語文書 " 薄 " 所以在找出重點知識點以外,還得進行适當的拓展,才能讓孩子理解的更透徹。拓展的過程就是 " 把書讀厚 ",這也是校内語文和大語文練習最緊密的一部分。
那什麼是把書讀薄呢,孩子不斷的學習和拓展後,知識内化了,不需要費力思考了,幾乎靠 " 直覺 " 就能取得好成績。但哪有什麼 " 直覺 ",都是厚積薄發,量變引起質變。
具體可以拓展些什麼呢?主要分為兩個大方向。
課文相關的【知識】延伸閲讀
我之前在文章中寫過,孩子們本來就對語文課本有所疑問和好奇,如果能夠馬上解答這些疑問,能提高孩子們學習的興趣,也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比如三年級上《秋天的感受》這一課,有的家長可能覺得,就是,孩子也可以去會了解關于秋天習俗、常識、科學文化知識、文學典故。這樣一看,是不是有種 " 可以學的東西還有很多 " 的感覺?
當然,也可以就課文中的一個點來進行深入拓展。
説完了秋天,我們再來看春天。從南方飛過來的燕子,是春天的象征,這不僅是課文,也是咱們中文非常常見的一個意象了,是值得進行深入拓展的。
那麼孩子們可以讀,燕子是一種怎麼樣的鳥,它的習性是什麼?它從南方飛來,這個南方到底是哪裏?
文章的歷史人文背景知識也應該認真讀。
不是説簡單了解作者姓誰名什麼,他的成就是啥之類的,我覺得應該了解更深入。比如李白,我們整個小學階段會學習很多首他的詩,那麼李白的一生是怎麼樣的,遇到了什麼事情,每一首詩都是他在什麼人生階段寫的。
▲ 圖源:網絡
比如學宋詞,既然學到了,那麼宋代是一個怎樣的朝代,那時候的文學有哪些風格,都可以多了解一下。
▲ 《年級閲讀》内頁
課文相關的【文學作品】拓展閲讀
比如五年級有一篇《祖父的院子》,作者是我國的當代作家蕭紅。知道這兩個知識點,咱們就可以好好進行拓展了。
我們可以拓展閲讀蕭紅寫的類似主題文章《祖父的草帽》,感受一下作者的寫作風格,也可以讀一讀同時期作者汪曾祺,寫家中院子的同主題文章《花園》,體會一下同個主題不同作者寫作風格。
這裏只提醒大家一點,拓展和課文相關的文學作品,特别課文本身就是名家名篇的,最好拓展閲讀也讀名家名篇,甚至可以精确到和原作者同時期的作家,這樣對語文學習幫助更大哦。
另外,課文如果是是節選,就可以嘗試讀整本書,還可以讀别人對書的解析,看看别人讀了這本書是怎麼想的,和你想的一樣嗎,還是更有角度?
比如四大名著的節選入了語文課本,那可以讀原著。或者讀解析版,也是很好的拓展啊,看看别人讀了這些名著是什麼感受,他們有什麼觀點,對我們有什麼啓發。
▲ 四大名著
總之,課文寫了什麼内容,有什麼特點,是什麼題材,是誰寫的,都可以作為我們拓展閲讀的線索。
那這些拓展,有什麼好處呢?
一是顯而易見的,知識面拓寬了閲讀面更廣了,大語文開始起步了。
這也是在鏈接大語文啊。校内語文和大語文,有時候也沒有那麼泾渭分明,都是息息相關的。校内語文為索引去進行大語文閲讀,會更有方向感。
二是能更好的理解課文和教材知識點。
如果知道燕子的習性,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被作為春天的象征;
知道了作者的生平,就能發現他人生得意時、失意時所寫的文章裏,意義是不一樣的,根本不需要死記硬背講解重點了。
讀了一篇寫景的,再讀另一篇同類文章的,剛剛學到的閲讀技巧,不説直接用上,起碼也更有感知了吧。
最後孩子們在教材中學到的知識點,不再是 " 知識點 ",最終變成能力的時候,就是把書讀薄了。
EASTWEST
最後 biu 媽多叨叨幾句:
在語文越來越受到到重視的今天,很多家長難免有一點迷茫,課内課外的語文學習應該怎麼協調安排,心裏都沒有底,就更應該想明白兩者的關系。
大語文是面向未來的,需要從現在開始,長時間慢慢去積累;
校内語文是着眼現在的,是在打根基。
現在和未來哪個都不能放棄啊!大家共勉 ~
文章圖片:部分采集于網絡,僅作學習交流使用,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侵删。
biu 媽最近的分享,看看有沒漏讀的:
>>>>本周在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