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馬斯克告OpenAI案的關鍵:Ilya看到了什麼?,歡迎閲讀。
本年度科技圈這場裏程碑級大戰,還在持續白熱化!
今天,Sam Altman罕見地發聲了,連發兩條推文。
在馬斯克鬧出起訴風波後,Altman一直保持緘默。因此,這兩條推文應該是全公司經過了深思熟慮的結果:
飓風已經愈來愈猛烈,但風暴中心卻仍然保持着平靜。
這一切都發生過,這一切都還将再次發生。
在Altman看來,目前發生的一切不過是新瓶裝舊酒,不斷在重演的故事罷了。
但傳聞中的Q*和AGI,已經讓全世界談之色變。
一、本案最大未解之謎:Ilya究竟看到了什麼
在用ChatGPT和Sora在全世界掀起飓風之後,OpenAI真的能如Altman所説,在風暴中心保持平靜嗎?
恐怕潘多拉的魔盒已經打開,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裏,蝴蝶效應已經產生。
馬斯克起訴OpenAI案最大的未解之謎就是——Ilya究竟看到了什麼?
去年宮鬥風波發生時,馬斯克就表示很擔心:Ilya是一個擁有良好道德的人,并不尋求權力。除非他認為有必要,否則絕不會采取如此過激的行動
讓我們把時間線倒回,好好復盤一下這樁起訴案發生之前,Altman的一言一行,都埋下了哪些線索。
在2023年11月,就在Altman被董事會解雇的前一天,他在APEC會議上曾有一次令人不寒而栗的發言,暗示了OpenAI已經開發出了比GPT-4更強大、更難以想象的東西,遠超人們的期待。
模型的能力将會得到無人能預料的飛躍。與人們的預期不同,這個飛躍是驚人的!
現在正在發生的技術變革,将徹底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經濟和社會結構以及其他可能性限制……這在OpenAI的歷史上有四次 ,而最近一次,就是在過去幾周内。
在撥開無知的面紗和探索未知的邊界時,我有幸在場, 這是我職業生涯中的榮幸。
在給出這篇演講時,我們還對Q*一無所知。
緊接着第二天,OpenAI的宮鬥風波震驚全世界,Altman被趕下台,而Ilya"看到了一些東西"。
宮鬥風波第四天時,OpenAI秘密的AI模型突破Q*被泄露。據説OpenAI的兩位研究員Jakub Pachocki和Symon Sidor,利用Ilya的工作成果做出了Q*。
同時大家發現,在Altman被解雇之下,OpenAI的研究人員曾給董事會發出一封信,警告一項"可能威脅人類"的全新AI發現。
這封此前從未公開過的信,也是董事會最終罷免Altman的導火索之一
Ilya看到的,就是這項發現嗎?或者説,Ilya看到的,就是Q*嗎?
而到了2024年2月,馬斯克正式起訴OpenAI,這記回旋镖正中眉心。
馬斯克認為,GPT-4是一個AGI算法,所以OpenAI已經實現了AGI,因此這超出了和微軟協定的範圍,這項協定僅适用于AGI出現之前的技術。
"基于所掌握的信息和相信為真的内容,OpenAI目前正在開發一種名為Q*的模型,該模型對AGI具有更強的主張"
起訴書中還説,看起來Q*很有可能會被OpenAI開發成一個AGI,更清晰、更引人注目。
Q*真的值得馬斯克如此大費周章、如臨大敵嗎?
根據目前泄露出來的信息,Q*的能力,是能夠解決小學階段的數學問題。
雖然在大多數人看來,這并不是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但這的确是朝向AGI邁出的一大步,堪稱重要的技術裏程碑。
因為Q*解決的,是以前從未見過的數學題。
Ilya做出的突破,使OpenAI不再受限于獲取足夠的高質量數據來訓練新模型,而這,正是開發下一代模型的主要障礙。
那幾周内,Q*的演示一直在OpenAI内部流傳,所有人都很震驚。
據悉,OpenAI的一些人認為Q*可能是OpenAI在AGI上取得的一個突破。AGI的定義是:"在最具經濟價值的任務中,超越人類的自主系統"
所以Q*會威脅人類嗎?
現在,公眾仍然不清楚細節,馬斯克似乎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而"看到了什麼"的Ilya,至今去向不明。
Ilya的社交媒體,至今還停留在這一條2023年12月15日的推特,從此再無動态
網友:Ilya看到的東西,就是奧本海默時刻
現在,已經有人把"Ilya看到那個東西"的時刻,歸結為奧本海默時刻,并且,那個東西的危險和強大程度比原子彈還要高出數百萬倍。
Ilya看到的這個東西改變了遊戲規則,級别在AGI和ASI之間,因為他太害怕了,所以踢出了Altman
網友們猜測,馬斯克現在下這一盤大棋,就是為了搞清Ilya究竟看到了什麼,來感受一把真正的AGI。
Ilya看到了什麼可怕的東西?
網友們一致認為,或許普通人看到的只是AI系統而已,但Ilya看到的,是AI的突破性發現。
很多人相信,就是Ilya看到的就是Q*,随後有了一些新發現。
因為Ilya不是個關心政治的人,他肯定是看到了相當危險的東西,把董事會都給吓到了。
或許他看到的只是Sora生成的視頻?但直覺告訴我們應該不只如此。
但是從此,OpenAI發生了一場大震蕩,削弱了GPT,削弱了未來推出的模型。
地下室裏究竟有什麼?!
Altman急澄清:AI是工具,不是新物種
面對外界的這番恐慌情緒,Altman在最近接受《The Advocate》雜志采訪時急忙解釋道:很多人都對AI誤解了,他們甚至分不清AI到底是一種"生物"還是"工具"。
在他看來,将AI視為科幻電影中的生物角色确實更吸引人。但如果真的用了ChatGPT,就會明白它只是一個工具而已。
AI目前更多是一套基于數據和數學的系統,能夠產生統計上可能的結果,而不是"生物"這種全新的生命形态。
在目前全社會對OpenAI的擔憂情緒下,這種描述的确很應景。
不過,Altman以前可不是這麼説的。
他曾預測道,AI很快就能替代中等水平的人類勞動者,導致大規模失業。能夠自主行動的AI智能體,下一步可能就是替代人類。
二、2027年構建AGI計劃推遲
同時,網上一份最新長達53頁的PDF,曝光了OpenAI預計在2027年前打造出人類級别AGI的計劃,或許能夠部分解答"地下室裏有什麼"的問題。
目前還不知這個透露可靠度有多高,不過文檔作者Jackson賬号注冊于2023年7月,目前就只發布了2條推文,都是昨天發布的。
而且,他主頁上的籤名是"jimmy apples竊取了我的信息"。(jimmy apples曾多次爆料關于OpenAI模型發布信息)。
Jackson表示,"自己将披露收集到的有關 OpenAI(已推遲)計劃在2027年之前創建人類級别AGI的信息"。
摘要中,具體介紹了OpenAI通往AGI的時間線:
OpenAI于2022年8月便開始訓練一個125萬億參數的多模态模型。
第一階段是Arrakis,也稱為Q*。模型于2023年12月完成訓練,但由于推理成本過高而取消發布。這就是原本計劃在2025年發布的GPT-5。Gobi(GPT-4.5)已更名為GPT-5,因為原GPT-5已被取消。
Q*的下一階段原為GPT-6,後更名為GPT-7(原計劃于2026年發布),但由于最近馬斯克的訴訟而被擱置。
Q* 2025(GPT-8)原計劃于2027年發布,旨在實現完全的AGI。
Q* 2023 = IQ達到48。
Q* 2024 = IQ達到96(延遲)。
Q* 2025 = IQ達到145(延遲)。
參數計數
"深度學習"這一概念基本上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AI研究的初期。
第一個神經網絡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而現代神經網絡只是"更深"而已。
這意味着它們包含更多的層——它們要大得多,也要在更多的數據上進行訓練。
當今AI領網域大多數主要技術都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基礎研究,并結合了一些工程解決方案,如"反向傳播算法" 和"Transformer模型"。
總的來説,AI研究70年來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近來AI能力爆發的真正原因只有兩個:規模和數據。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幾十年來我們早已解決了AGI的技術細節,只是在21世紀之前沒有足夠的算力和數據來構建AGI。
顯然,21世紀的計算機,要比上個世紀50年代的計算機強大得多。當然,互聯網數據來源也更加豐富。
那麼,什麼是參數呢?
它類似于生物大腦中的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生物大腦中有1000個連接。顯然,數字神經網絡在概念上類似于生物大腦。
那麼,人腦中有多少個突觸(或"參數")呢?
最常引用的大腦突觸數量大約為100萬億個,這意味着每個神經元(人腦中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大約有1000個連接。
如果大腦中每個神經元有1000個連接點,這意味着一只貓大約有2500億個突觸,一只狗有5300億個突觸。
一般來説,突觸數似乎預示着較高的智力,但也有少數例外:例如,從技術上講,大象的突觸數比人類高,但智力卻比人類低。
突觸數量越多,智力越低,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高質量數據的數量越少。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大腦是在數十億年的表觀遺傳數據的基礎上"訓練"出來的,人類的大腦是從比大象更高質量的社會化和交流數據中進化出來的,所以我們具備了卓越的推理能力。無論如何,突觸數量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同樣,自2010年以來,AI能力的爆炸式增長是,更強算力和更多數據的結果。
GPT-2有15億個連接,還不如一個小鼠的大腦(約100億個突觸)。GPT-3有1750億個連接,已經接近貓的大腦。
100萬億參數,AI即可達到人類水平
2020年,1750億參數的GPT-3發布後,許多人對一個比它大600倍、參數為100萬億模型(這一參數與人類大腦的突觸數相匹配)的潛在性能進行猜測。
正如Lanrian所解釋的,推斷結果表明,AI的性能似乎會莫名其妙地達到人類水平。
與此同時,人類水平的大腦大小也會與參數數量相匹配。
他計算的大腦突觸數量約是200萬億參數,而不是通常所説的100萬億參數——但這一觀點仍然成立,而且100萬億參數的性能非常接近最佳狀态。
那麼,如果AI的性能是可以根據參數數量預測的,而且~100萬億參數足以達到人類水平,那麼什麼時候會發布100萬億參數的AI模型呢?
GPT-5在2023年末實現了最初的AGI,IQ達到48。
OpenAI新策略:Chinchilla縮放定律
100萬億參數模型實際上性能不是最優的,不過OpenAI正在使用一種新的縮放範式來彌補這一差距——基于一種叫做Chinchilla scaling laws(縮放定律)的方法。
Chinchilla是DeepMind在2022年初發布的AI模型。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203.15556.pdf
這篇論文中,暗示了目前的模型明顯訓練不足,如果計算量(意味着更多數據)大大增加,無需增加參數就能大幅提升性能。
重點是,雖然一個訓練不足的100萬億參數模型不是最優的,但如果用更多的數據對其進行訓練,其性能就能輕松超越人類水平。
在ML領網域,Chinchilla範式已被廣泛理解和接受。
但OpenAI總裁Greg Brockman在采訪中談到,OpenAI是如何意識到自己最初的scaling laws存在缺陷,并在此後進行調整,将Chinchilla納入考慮範圍。
研究員Alberto Romero曾撰文介紹Chinchilla scaling的突破。
Chinchilla表明,盡管它比GPT-3和DeepMind自家模型Gopher小得多,但由于在更多的數據上進行了訓練,它的性能超過了強大的模型。
盡管預測100萬億參數模型的性能不是最優,但OpenAI非常了解Chinchilla scaling laws。
他們正在将Q*訓練成一個100萬億參數的多模态模型,這個模型的計算能力是最優的,而且訓練的數據量遠遠超過了初衷。
Q*:125萬億參數巨獸?
最後,作者透露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信息來源——來自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Scott Aaronson。
2022年夏天,他加入OpenAI後,從事了為期一年的AI安全方面的工作。他曾在博客上發表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言論。
這篇在2022年12月底的文章——"一封寫給11歲自己的信",讨論了一些實事和Scott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
下半部分才是最可怕的部分:
有一家公司正在開發一種人工智能,它填滿了巨大的房間,耗費了整個城鎮的電力,最近還獲得了令人震驚的能力——能像人一樣交談。
它可以就任何主題寫論文、詩歌。它可以輕松通過大學水平的考試。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能力,但負責AI的工程師們還不能公開談論。
不過,這些工程師會坐在公司食堂裏,讨論他們正在創造的東西的意義。
下周它會學會做什麼?它可能會淘汰哪些工作?他們是否應該放慢速度或停下來,以免"怪獸"失控?
但是,這并非意味着其他人,可能是更沒有顧忌的人,不會最先喚醒"巨獸"嗎?是否有義務告訴世人更多關于這件事的信息?還是有義務少説一點?
我——現在的你——正在那家公司工作一年。我的工作是開發一個數學理論,以防止人工智能及其後繼者走向極端。其中"走向極端"可能意味着從加速宣傳和學術作弊,到提供生物恐怖主義建議,再到摧毀世界。
這裏,Scott指的就是多模态大模型Q*,一個125萬億參數的巨獸。
三、爆火的"Q*假説"牽出世界模型,全網AI大佬熱議
去年11月,Q*項目就曾引發這個AI社區熱議。
疑似接近AGI,因為巨大計算資源能解決某些數學問題,讓Sam Altman出局董事會的導火索,有毀滅人類風險……這些元素單拎出哪一個來,都足夠炸裂。
所以,Q*究竟是啥呢?
這要從一項1992年的技術Q-learning説起。
簡單來説,Q-learning是一種無模型的強化學習算法,旨在學習特定狀态下某個動作的價值。其最終目标是找到最佳策略,即在每個狀态下采取最佳動作,以最大化随時間累積的獎勵。
斯坦福博士Silas Alberti由此猜測,Q*很可能是基于AlphaGo式蒙特卡羅樹搜索token軌迹。下一個合乎邏輯的步驟是以更有原則的方式搜索token樹。這在編碼和數學等環境中尤為合理。
随後,更多人猜測,Q*指的就是A*算法和Q學習的結合!
甚至有人發現,Q-Learning竟然和ChatGPT成功秘訣之一的RLHF,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随着幾位AI大佬的下場,大家的觀點,愈發不謀而合了。
AI2研究科學家Nathan激動地寫出一篇長文,猜測Q假説應該是關于思想樹+過程獎勵模型。并且認為Q*假説很可能和世界模型有關!
文章地址:https://www.interconnects.ai/p/q-star
他猜測,如果Q*(Q-Star)是真的,那麼它顯然是RL文獻中的兩個核心主題的合成:Q值和A*(一種經典的圖搜索算法)。
A*算法的一個例子
英偉達高級科學家Jim Fan也認為,Q*令人贊嘆,可以和AlphaGo類比。
在我投身人工智能領網域的十年中,我從來沒有見過有這麼多人對一個算法有如此多的想象!即使它只有一個名字,沒有任何論文、數據或產品。
其實,多年來Ilya一直在研究如何讓GPT-4解決涉及推理的任務,比如數學或科學問題。
此前,Ilya在這個方向就有多年積累。2021年,他啓動了GPT-Zero項目,這是對DeepMind AlphaZero的致敬。
GPT-Zero可以下國際象棋、圍棋和将棋。而團隊假設,只要給大模型更多的時間和算力,假以時日,它們一定能達到新的學術突破。
而且在半年之前,就有硅谷大佬扒出,OpenAI很有可能會将"實時檢索"和模型能力結合起來,創造出難以想象的AI能力。
圖靈三巨頭LeCun則認為,Q*則很可能是OpenAI在規劃領網域的嘗試,即利用規劃策略取代自回歸token預測。
随後,更是有驚人消息曝出:Q*竟然能破解加密,AI自己在偷偷編程。而OpenAI曾試圖就此向NSA提出預警。
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那我們無疑已經無限接近AGI。